楊穎
先天性缺牙系指在牙胚形成過程中未能發育和形成的牙,常見上頜側切牙、上頜和下頜第二前磨牙及下切牙的缺失,缺牙數目可1 顆也可多顆,是臨床常見口腔畸形。缺牙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還會造成咬合關系紊亂,影響患者面部美觀。正畸和口腔修復是以往臨床應用的主要方法,但療效均一般。近年有研究發現,二者聯合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1]。故本文選擇于本院治療的100 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對患者咀嚼功能及美學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00 例先天性缺牙患者。納入標準:①常規活動義齒修復效果較差,符合正畸和口腔修復治療適應證;②無其他口腔疾病;③同意遵醫囑維護口腔衛生,按時復診;④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牙周病變;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全身系統性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符合納入標準及拒絕參與研究者。將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聯合組(56 例)和對照組(44 例)。聯合組中男20 例,女36 例;年齡15~48 歲,平均年齡(25.43±8.24)歲;缺失牙數1~7 顆,平均缺失牙數(4.20±1.58)顆;缺失部位:第二前磨牙12 例,中切牙18 例,側切牙26 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28 例;年齡16~50 歲,平均年齡(26.12±8.03)歲;缺失牙數1~8 顆,平均缺失牙數(4.24±1.63)顆;缺失部位:第二前磨牙9 例,中切牙15 例,側切牙2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前詳細檢查所有患者口腔牙齒面形、牙弓、牙齒錯位等情況,拍X 射線片了解缺牙數量及缺牙位置。對照組僅行單一口腔修復治療,分析缺失牙數量、位置及周邊情況后制定修復方案,制備牙齒修復體。常規清潔牙齒后進行臨時性冠橋,確認義齒種植位置和間隙后佩戴,檢查邊緣密合度和與鄰牙的咬合接觸關系。聯合組采用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在口腔修復治療前先行正畸治療,X 射線拍片獲得上頜牙、下頜牙模型、頭顱側位片及全景片,分析缺失牙齒數量、位置及周邊情況,徹底清潔口腔,采用固定矯正器正畸,保持上下牙齒排列整齊。治療時間3~18 個月,正畸治療結束后再行口腔修復治療,具體方法同對照組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參照文獻[2]進行療效判定:①牙齒自然美觀且舒適,牙合功能良好;②牙齒排列整齊,前牙覆蓋處狀態良好;③第一恒磨牙達中性牙合水平;④牙根平行度良好,無根尖吸收;⑤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基本正常;⑥使用保持器一年內無復發。治愈:以上均滿足;顯效;滿足任意5 項;有效:滿足任意4 項;無效:滿足項數低于4 項。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情況 ①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評價語言功能(觀察發音情況,總分15 分)、咀嚼功能(觀察固定義齒咀嚼時有無異常、穩固度、食物選擇情況,固定義齒使用自愿程度,消化功能影響等,總分28 分)改善情況,分數越高表示恢復越好。②使用T-SCAN Ⅲ型牙齒咬合力測試器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的牙齒咬合力情況,數值越大表示牙齒咬合力加大。
1.3.3 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發癥包括牙周不適、食物嵌塞、牙髓炎等。
1.3.4 美學效果 采用PES[3]和WES[4]評價治療前后的美學效果。其中PES 主要對上頜單前牙種植修復體周圍軟組織進行評價,總分14 分,分數越高提示美學效果越好;WES 主要對上頜單前牙種植修復體進行評價,總分10 分,分數越高提示美學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情況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n(%)]
表2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聯合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美學效果評分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PES、WE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美學效果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美學效果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一般健康成年人的牙齒數量在28~32 顆,其中每人28 顆牙是不可少的。先天性缺牙發生在牙齒發生的早期,即牙蕾形成期,以缺牙發育不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牙齒疾病誘發病因多樣,可分為遺傳因素和非遺傳因素[5]。該病不僅影響患者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還會導致食物殘留在牙齒間隙,影響口腔衛生,長期以往引起口臭及牙周疾病的產生。此外,牙列不齊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口腔的美觀,導致患者不敢與人交談,不愿露齒微笑,影響患者口腔健康、外貌形象及生活社交[6]。
臨床認為對于先天性缺牙患者應先進行全面檢查,明確患者缺牙數量、位置及周邊情況后再給予對癥治療。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在以往較長時間內活動義齒應用極為廣泛,但對于齒槽骨條件差、固位力不佳的患者效果并不滿意。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新出現的口腔修復治療或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其根據患者實際生理情況進行針對性種植修復及全瓷修復,可更好的幫助恢復牙列完整性,矯正畸形牙齒。但對于牙缺失時間較長,且伴缺牙間隙變小及錯頜畸形的患者,單純使用口腔修復治療效果一般,無法明顯改善患者面部發育異常情況。正畸治療是采用固定矯正器對牙齒進行修復矯正的方式,可有效改善牙列整齊度,調節移位牙齒位置和牙間隙,恢復良好的咬合關系[7]。有研究[8]發現,在口腔修復治療前聯合正畸治療可取得更顯著的臨床效果,獲得更佳的牙列覆蓋和尖窩咬合關系,更好的恢復缺牙間隙,為義齒種植準備更佳的口腔環境,確保種植體周圍組織的長期穩定和健康,使口腔修復效果最大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聯合組語言、咀嚼功能評分及咬合力顯著優于對照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聯合組PES、WE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相關文獻[9]報道一致。由此說明聯合正畸和口腔修復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牙列整齊度,調節牙間隙,為口腔修復治療提供更適合的口腔環境,減少義齒種植、修復不當導致的牙周不適、食物嵌塞、牙髓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維持種植體的長期穩定,同時有效促進患者的語言、咀嚼功能的恢復和咬合力的提高,也能更好的提高面部美觀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其人際交往的信心。
綜上所述,先天性缺牙患者應用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可取得更好的語言、咀嚼功能恢復效果,提高咬合力,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對面部美學效果的需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