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老年人由于其年齡的增長,機體免疫功能逐漸降低,對結核菌素反應的陽性率也在逐年降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源性復燃與外源性再感染等患者的發病率,導致老年肺結核患者隨著增多[1]。由于老年肺結核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導致臨床誤診率較高,患者的預后較差。因此,加強對老年肺結核患者的防治,不但能夠保證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還能夠有效消滅或者減少傳染源,對臨床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本次研究選取62 例老年肺結核患者和60 例青年肺結核患者,通過觀察和比較,詳細分析了老年肺結核患者的發病特點。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7 月~2019 年12 月在本中心治療的62 例老年肺結核患者作為老年組,選選取60 例青年肺結核患者作為青年組。老年組中男41 例,女21 例;年齡61~84 歲,平均年齡(69.52±6.21)歲;其中54 例有明確既往結核病史,8 例經CT 檢查后發現有鈣化病灶。青年組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齡22~53 歲,平均年齡(41.24±6.33)歲。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老年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其臨床表現、結核分型、合并疾病等。對老年組和青年組患者均行相應治療,如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治療3 個月后采用吡嗪酰胺替代乙胺丁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老年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核分型及合并疾病等;比較老年組合并不同疾病類型的臨床療效及不同結核分型的臨床療效;比較老年組和青年組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如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痰抗酸桿菌(AFB)轉陰,CT 顯示病灶減少≥50%,且病情穩定3 個月以上,空洞閉合則評價為治愈;如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CT 顯示病灶減少20%~50%,痰AFB 減少或者轉陰,空洞縮小,當滿足其中2 項則評價為好轉;如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CT 顯示病灶無變化,痰AFB 無變化,空洞無變化,則評價為無效;如患者臨床癥狀加重,CT 顯示病灶增多,痰AFB 轉陽,空洞直徑增加,則評價為惡化;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 患者中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主要癥狀為咳嗽,部分患者伴有盜汗、低熱、乏力、食欲不振等。咳嗽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個別患者出現了咯血,當體重降低時才去醫院就診,部分甚至被誤診成了糖尿病,對其中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生化檢驗后發現肌酐升高。經痰AFB檢驗,24 例陽性患者中有8 例采用非特異性感染治療后發現結果無效,之后改為抗結核治療。
2.2 結核分型 老年組浸潤型、粟粒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分別為40、2 和20 例,青年組中浸潤型、粟粒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分別為36、4 和20 例。老年組中合并糖尿病20 例,合并肝腎功能異常7 例。
2.3 老年組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非糖尿病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糖尿病肺結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組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4 老年組浸潤型和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老年組浸潤型肺結核患者治愈31 例、好轉8 例、無效1 例,惡化0 例,有效率為97.50%(39/40);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治愈10 例、好轉5 例、無效4 例、惡化1 例,總有效率為75.00%(15/20);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有效率高于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00,P<0.05)。
2.5 老年組肝腎功能異常和無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老年組無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治愈43 例、好轉9 例、無效3 例、惡化0 例,有效率為94.55%(52/55);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治愈3 例、好轉2 例、無效1 例、惡化1 例,有效率為71.43%(5/7);無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的有效率高于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76,P<0.05)。
2.6 老年組與青年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老年組治愈42 例、好轉11 例、無效8 例、惡化1 例,有效率為85.48%(53/62);青年組治愈49 例、好轉9 例、無效2 例、惡化0 例,有效率為96.67%;老年組患者的有效率低于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48,P<0.05)。
老年人免疫力較低,肺結核患者臨床表現特征并不明顯,起病較隱匿。老年人大多合并其他病癥,如糖尿病、腎功能異常等,部分患者受到觀念的影響,當出現輕微的咳嗽、咯痰、乏力、低熱時自認為是感冒,未能及時診斷,延誤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本次研究發現,老年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青年肺結核患者(P<0.05)。這是因為老年人群免疫功能較低,生理功能的衰退,導致其發生內源性復燃、外源性再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升高。有研究顯示,老年肺結核患者的發病與其血液中CD3+及CD4+淋巴細胞水平的降低有關,但是體液免疫狀態與老年肺結核的發病因素無關[3]。老年患者大都合并一些基礎性疾病,這些基礎性疾病對治療效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糖尿病。有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其發生結核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發生肺結核風險的2~5 倍[4]。糖尿病患者其機體物質代謝的紊亂導致機體出現了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等癥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體對結核桿菌的免疫應答,進一步加速了胰島素的抵抗,有效減少了胰島素的分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5]。
臨床治療中,患者對治療依從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療效果。患者對常規結核藥物的耐藥也影響了治療效果,臨床上對結核藥物耐藥性造成的影響較多,如對藥物管理、治療方案制定、患者對用藥的依從性等[6]。老年患者只有少部分堅持正規用藥,對用藥的依從性較低,部分患者甚至經常錯誤用藥,間斷性用藥,這些不能規律用藥的行為也是導致治療效果降低的重要因素[7]。所以,對于老年肺結核患者應盡量采用住院治療,或者由門診加強對患者的監督治療,對治愈老年肺結核患者極其重要[8]。肝腎功能異常的老年肺結核患者需采用利福平等藥物治療,而此種藥物會對患者的肝組織造成不可逆的壞死,因此在用藥初期應定期對患者的肝功能進行檢查,同時給患者服用保肝藥物,將肝損害程度降到最低[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無肝腎功能異常的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有肝腎功能異常肺結核患者(P<0.05)。由此說明老年肺結核患者使用抗結核藥物極易發生毒副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老年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P<0.05)。如患者未能接受及時診斷和治療,則極易發展成空洞型肺結核,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綜上所述,老年肺結核患者發病特點缺乏典型性特征,極易延誤臨床診斷和治療,醫務人員應加強對老年肺結核患者發病特點的分析,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準確的指導性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