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石峰
白內障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致盲性眼病,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其發病率及嚴重度與年齡存有正相關性。白內障因不同因素致晶狀體代謝紊亂并進一步促進晶狀體蛋白變性,發生混濁性變化[1]。白內障臨床主要表現為單眼或雙眼視力漸進性減退,畏光眩光、視物模糊、單眼復視、視物顏色變暗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白內障若得不到及時治療,病變進展可誘發多種眼部并發癥,嚴重時可直接致盲。隨我國老齡化人數大大提高,白內障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2,3]。常見白內障種類包括先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老年白內障及并發性白內障等,以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目前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手術方式包括:白內障囊內摘除術、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飛秒激光輔助的白內障摘除術等。隨著國家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設備的進步,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在臨床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與傳統手術對比,手術切口縮小到3 mm以下,具有組織損傷小,手術時間短,視力恢復快、術源性散光小,并發癥少等特點[4]。因此,本研究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 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接診的120 例白內障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采用2.2 mm 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與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對兩種手術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 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接診的120 例單眼白內障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48~70 歲,平均年齡(56.5±5.6)歲;其中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51 例,其他類型白內障患者9 例。治療組中男27 例,女33 例;年齡46~72 歲,平均年齡(63.5±6.0)歲;其中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55 例,其他類型白內障患者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手術禁忌證,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接受臨床常規檢查。治療組白內障患者接受2.2 mm 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常規散瞳、表面麻醉后,于患眼10~11 點位角膜緣作2.2 mm 透明角膜切口,適當位置作角膜輔助切口,前房注入粘彈劑,撕囊針做連續環形撕囊,直徑5 mm,水分離與水分層,選擇脈沖式超聲乳化模式,行囊袋內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清除殘余晶狀體皮質,囊袋內注入粘彈劑,囊袋內植入一片式人工晶體(Akreos AO),吸除殘留粘彈劑,水密手術切口。
對照組白內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治療:常規散瞳、球周麻醉,于患眼剪開上方球結膜,角膜緣后1~1.5 mm 處做鞏膜隧道切口,切口寬度為3.2 mm,穿刺入前房,于患眼9 點位角膜緣作輔助切口,前房內注入粘彈劑,撕囊針連續環形撕囊,直徑6.5~7 mm,水分核之后旋轉晶狀體核至前房;劈核刀三等分晶狀核,分別自主切口將其娩出,抽吸晶狀體殘留皮質,前房注入粘彈劑,植入與治療組相同類型的人工晶體,吸除殘留粘彈劑,水密切口,電凝封閉結膜切口。術后結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5-7]。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術源性散光結果;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視力采用標準化logMAR 視力表進行測量,視力范圍1.0~-0.3,數值越大近視程度越嚴重。散光判定標準:0.75 D 以下為低度散光,0.75 D 以上為高度散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治療組最佳矯正視力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源性散光結果比較 治療組術源性散光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源性散光結果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術源性散光結果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白內障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眼科疾病,是導致老年人視力殘疾和失明的首要因素。我國近年來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年白內障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8]。目前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手術。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設備的進步,白內障手術技術也日趨成熟,從以往12 mm大切口的白內障囊內摘除手術,到5~6 mm 切口的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逐漸發展到現在3 mm 以下切口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近年來飛秒激光輔助的白內障摘除術也逐漸應用于臨床。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技術日趨成熟,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9-11]。
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可見,術后1 個月,治療組最佳矯正視力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源性散光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對比,2.2 mm 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優勢明顯,切口小、組織損傷小、手術源性散光小,并發癥少。
綜上所述,臨床中應用2.2 mm 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療效確切,可以顯著提高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降低手術源性散光,同時手術切口小,微創,手術時間短,恢復快,手術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