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近些年伴隨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高血壓正逐漸發展為我國臨床常見老年疾病,高血壓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周圍環境嘈雜、鈉鹽攝入過多、過度攝入飽和脂肪酸等多種因素有關,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 歲以上老年群體高血壓發病率超過50%,臨床多采取藥物治療以達到控制患者血壓的效果,纈沙坦氨氯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均屬于降壓藥[1,2]。本文為論證纈沙坦氨氯地平片對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選取本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72 例高血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72 例高血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6 例。實驗組男19 例、女17 例;年齡48~80 歲,平均年齡(62.12±6.12)歲;高血壓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02±0.95)年。對照組男20 例,女16 例;年齡47~80 歲,平均年齡(62.11±6.11)歲;高血壓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04±0.9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參考2017 年美國ACC/AHA 制定的高血壓臨床診斷指南相關內容[3],患者血壓均非同一天連續兩次測量≥140/90 mm Hg,且患者伴有頭痛、頭暈等癥狀;②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會同意,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步驟,并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③患者均在本次研究用藥前2 周偶服用其他降壓藥物。排除標準:①排除在應用本次降壓藥物前服用其他降壓藥物患者;②排除合并顱腦外傷、惡性腫瘤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③排除合并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等代謝性疾病患者;④排除不耐受本次研究用藥或未遵循醫囑用藥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90)治療,首次口服劑量為5 mg,每日清晨給藥,根據患者血壓變化情況適當增加單次給藥劑量,每日最大給藥劑量應控制在10 mg,持續給藥8 周為1 個療程。實驗組患者給予纈沙坦氨氯地平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135)治療,首次口服劑量為5 mg,每日清晨給藥,持續給藥8 周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持續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變化情況,應用血壓動態檢測儀測量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與平均舒張壓。比較兩組患者持續給藥1 個療程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血脂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持續給藥2 個療程后的治療效果,若患者持續用藥2 個療程后收縮壓與治療前相比降幅>40 mm Hg,舒張壓降幅>20 mm Hg,且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均消失則表示治療顯效;若患者持續用藥2 個療程后收縮壓與治療前相比降幅在20~40 mm Hg,舒張壓降幅在10~20 mm Hg,且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均明顯改善則表示治療有效;若患者持續用藥2 個療程后收縮壓、舒張壓降幅均未達有效標準,且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未明顯改善則表示治療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24 h 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為(138.73±2.35) mm Hg,對照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為(145.13±2.36) mm Hg;實驗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h 平均舒張壓為(78.78±3.31) mm Hg,對照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舒張壓為(82.03±3.32) mm Hg;實驗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526、4.159,P<0.05)。
2.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持續用藥治療1 個療程后總膽固醇為(3.23±0.21)mmol/L、甘油三酯為(1.26±0.1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2.14±0.14)mmol/L,對照組患者持續用藥治療1 個療程后總膽固醇為(5.11±0.22)mmol/L、甘油三酯為(2.46±0.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1.25±0.13)mmol/L;實驗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088、33.866、27.951,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持續給藥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97.22%高于對照組的80.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近些年部分醫學研究表明個體血壓在一定范圍內正常波動,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脈壓也逐漸增大,一般情況下,當個體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大或長期處于嘈雜環境中血壓可應激性升高,當患者精神情緒得到有效疏導、處于安靜環境下,血壓可恢復正常水平[4-6]。若患者血壓非同一天,持續兩次血壓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 則確診高血壓病。高血壓病患者多伴有心、腦、腎等器官損傷,該病臨床治療的目的是降低血壓并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目前常用降壓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7,8]。既往為達到降壓目的多通過聯合用藥,經臨床醫學研究證明,高血壓患者聯合用藥降壓效果明顯優于單一降壓藥物,但是多藥聯合可增加高血壓患者每次給藥劑量,繼而加重機體藥物代謝負擔[9]。氨氯地平、纈沙坦與苯磺酸均屬于降壓藥,為降低高血壓患者單次給藥劑量,臨床通過制作復方制劑,綜合兩種藥物以達到該目的,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一種由苯磺酸、氨氯地平組成的復方制劑,纈沙坦氨氯地平是一種由纈沙坦、氨氯地平組成的復方制劑,纈沙坦與氨氯地平均屬于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纈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給藥后可直接作用于機體血管緊張素Ⅱ,抑制血管緊張素Ⅱ受體與血管緊張素結合,從而達到舒緩血管平滑肌、降壓的作用。此外,氨氯地平可作用于細胞膜鈣離子通道,通過與細胞膜鈣離子通道結合從而抑制鈣離子內流,防止神經細胞膜神經電位傳導,進而舒緩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纈沙坦與氨氯地平兩藥合用降壓機制互補[10,11]。
郭艷杰等[12]臨床研究顯示,應用纈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療的實驗組持續給藥3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2.61%,明顯高于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對照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持續給藥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郭艷杰等[12]臨床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礎上觀察兩組患者給藥后24 h 平均血壓及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血脂指標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給藥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采用纈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機體血脂代謝,降壓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