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軍
近年來,抑郁癥發生率較高,患者以持續心境低落的情感障礙表現為主要癥狀,且屬于無腦器質性疾病,多數的抑郁癥患者主訴軀體疼痛伴隨失眠。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一般采取抗抑郁藥物和心理療法等。而目前,在抗抑郁藥物的選擇中,需要充分考慮藥物對于抑郁癥患者軀體疼痛癥狀和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本研究選擇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聯合、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聯合治療,分析艾司西酞普蘭與米氮平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和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各50 例。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年齡24~56 歲,平均年齡(36.11±6.63)歲;男31 例、女19例;病程3.0~8.0個月,平均病程(6.44±1.15)個月。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年齡24~58 歲,平均年齡(36.55±7.15)歲;男32 例、女18 例;病程3.0~8.2 個月,平均病程(6.36±1.1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可配合本次治療,患者可接受米氮平、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排除標準:存在米氮平、艾司西酞普蘭禁忌、合并意識障礙等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存在米氮平、艾司西酞普蘭過敏史的患者;腦器質性疾病、嚴重軀體疾病、藥物依賴、嚴重自殺傾向;其他功能性精神疾病引起的抑郁癥。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給予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聯合治療:米氮平劑量為15 mg/次,1 次/d,睡前服用;艾司西酞普蘭10 mg/次,1 次/d,治療10 周。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給予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聯合治療:米氮平劑量為30 mg/次,1 次/d,睡前服用;艾司西酞普蘭10 mg/次,1 次/d,治療10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定量評分、QOL 評分、副作用發生情況及藥物開始起效時間。副作用包括頭暈、嗜睡、乏力、口干、體重增加。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HAMD 量表、蒙哥馬利抑郁定量評分降低>50%;有效:HAMD 量表、蒙哥馬利抑郁定量評分降低25%~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均低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QOL 評分高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副作用發生情況及藥物開始起效時間比較 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藥物開始起效時間(5.41±0.53)d 短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的(7.21±0.5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發生頭暈3 例,嗜睡3 例,乏力4 例,口干3 例,體重增加10 例。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發生頭暈2例,嗜睡3例,乏力3 例,口干2 例,體重增加2 例。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副作用發生率為46.00%(23/50),高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的24.00%(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19,P<0.05)。
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疾病,是常見精神科疾病,患者伴有情緒低落,言語運動減少等癥狀,是主要心境障礙類型之一。患病后,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能力降低,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和心理、社會、大腦解剖結構、基因等因素有一定關系,研究顯示,抑郁癥容易和其他精神疾病同時發生,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避免自傷和自殺等發生。抑郁癥在生物學上被認為是由腦中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傳遞物的減少引起的。因此,抑郁癥的治療主要采取抗抑郁藥物,增強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和5-羥色胺的控制[3,4]。艾司西酞普蘭是5-羥色胺攝取抑制劑的一種,其具有較高的活性,可對神經元攝取5-羥色胺進行阻滯,發揮抗抑郁的作用。艾司西酞普蘭無論是單一用藥還是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其不良反應均比較輕,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米氮平主要通過阻斷突觸前α2腎上腺素受體,并刺激甲狀腺素釋放,發揮拮抗抑制作用,可促使甲狀腺素和受體功能降低,且米氮平可刺激5-羥色胺能神經元胞體上α1受體,促進5-羥色胺的釋放[5]。而米氮平作用機制為上調機體5-羥色胺水平,并抑制去甲腎上腺素釋放,促使突觸間隙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米氮平還可抑制神經末梢α1受體,促使5-羥色胺含量增加和甲腎上腺素含量增加,并刺激神經末梢的α2受體,從而促使更多5-羥色胺產生。米氮平屬于一種雙效調節的藥物,其可和艾司西酞普蘭聯合而有效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促進機體5-羥色胺水平上調,另外,米氮平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還可彌補單一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存在的缺陷。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QOL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HAMD 評分、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均低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QOL 評分高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因為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聯合應用進一步減輕了患者的抑郁癥狀,而抑郁癥的改善則間接促進了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升高幅度更大,而HAMD量表、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評分的降低幅度更大。
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藥物開始起效時間(5.41±0.53)d 短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的(7.21±0.5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起效的時間之所以縮短,和大劑量米氮平的應用更好發揮了米氮平的抗抑郁作用有關。其中,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組副作用發生率為46.00%,高于艾司西酞普蘭與小劑量米氮平組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用藥的副作用更多,這可能和米氮平的自身反應特點有關,且其中以體重增加為主要表現。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應用艾司西酞普蘭與大劑量米氮平治療的效果確切,但是副作用也相應增多,需要加強對患者副作用的監測并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治療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