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輝
帶狀皰疹是指因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襲從而導致出現以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特點的簇集性小水泡/丘皰疹為典型表現的系列臨床癥狀,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常見并發癥[1],部分帶狀皰疹患者在治療時因干預方案缺乏針對性或者因為體質虛弱影響,在皮損癥狀得到改善后依然遺留嚴重神經痛,遷延難治,破壞了患者的良好生活體驗,威脅身體健康,其中以疼痛、睡眠障礙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困擾程度最為嚴重[2],臨床對患者的治療也遵循著改善疼痛、保障睡眠效果的原則,常規西醫治療主要為鎮痛藥、維生素,但效果不佳,本院對近年來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嘗試針藥結合治療思路,通過中醫內外聯合手段,通經活絡、活血化瘀、行氣鎮痛,效果令人滿意。現對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臨床數據整理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所有患者中男49 例,女31 例;年齡21~63 歲,平均年齡(42.54±7.19)歲;病程4~14 個月,平均病程(7.64±2.13)個月。
1.2 納入標準[3,4]所納入患者經詢問均確認曾有帶狀皰疹病史,帶狀皰疹病情得到控制后存在神經痛相關癥狀,其臨床癥狀、體征等與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相關診斷標準符合;經檢查患者內臟器官、耳朵、眼睛等部位并無帶狀皰疹;到院檢查時患者均確認并無合并肝腎疾病、各類型慢性代謝性疾病;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意識、交流方面障礙;在本次研究前1 周內患者無應用關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干預藥物。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患者提供常規西藥對癥治療,通過口服給予消炎痛片,服用劑量30 mg/次,3 次/d,在餐后用藥;通過肌內注射方式給予維生素B1、維生素B12,劑量對應為0.1 g/次、0.5 mg/次,用藥1 次/d,療程為30 d。
1.3.2 觀察組 給予針灸聯合中藥方案治療,內容如下:①中藥藥方如下:柴胡、黃芪、當歸、乳香、沒藥、香附、枳殼各10 g,地黃、麥冬、五靈脂各12 g,延胡索15 g,甘草6 g。水煎煮,1 劑/d,分早晚服用。②針灸:選三里穴、皮損區域對應夾脊穴,在穴位相應皮膚位置進行消毒,選擇適當規格的毫針叩刺,進針點距離患者疼痛位置約為0.2~0.5 cm,在針刺過程中要隨時根據患者反饋調整角度與深度,治療時間為30 min/次,療程為3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改善效果以及睡眠質量改善效果。①疼痛改善效果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其疼痛感進行評估[5],于患者完成療程后評價。療程后患者疼痛感消失,生活、工作恢復正常,VAS 評分<1 分為治愈;療程后患者疼痛癥狀有顯著改善,對于生活與工作的影響在耐受范圍內,VAS 評分3~5 分為有效;療程后患者疼痛感并無任何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②睡眠質量改善效果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應用國際睡眠效率評價對其睡眠質量進行評估[6]。療程后患者焦慮、精神緊張等相關癥狀消失,睡眠質量評分>75 分為治愈;療程后患者精神緊張狀態有顯著改善,睡眠質量評分為65~74 分為顯效;療程后患者相關精神負面情緒有所緩解,睡眠質量評分為55~64 分為有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甚至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改善效果比較 觀察組疼痛改善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改善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效果比較[n,n(%)]
在現代醫學中,認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引發帶狀皰疹的主要原因,該病為沿著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炎癥性病毒性皮膚疾病,在中醫理論中將其歸類到“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一般經由人體呼吸道黏膜對人體產生侵襲,血行傳播,患者可出現或者不出現水痘,受感染后在人體內脊髓后根神經節、腦神經當中潛伏,一旦受侵襲,機體處于疲乏、受創、體弱等狀態,抵抗力對應下降時病毒便進入活躍期,誘發帶狀皰疹。
馬漪靜等[7]經過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索后認為此類患者是由于患有帶狀皰疹時未能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延誤遷延而導致機體肝郁未解,沒有徹底將余毒消除,正氣處于虛弱狀態,毒邪循經侵襲脈絡,阻遏經絡導致氣血不通暢,這也是局部疼痛一直難以徹底治愈的原因。在表1 數據中可知在緩解疼痛方面接受針灸和中藥結合治療患者的總有效率更具優越性,本研究中中醫治療手段對于改善睡眠質量的優勢也極為明顯,提示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應用針灸結合中藥的方案所具備的推廣價值。本文所用藥方藥材中,柴胡性寒,有解熱、疏肝、解郁作用;香附有理氣、行氣的效果;當歸與黃芪則有止痛理氣作用,滋潤經絡,強化氣血;延胡索、枳殼則可緩解疼痛、柔肝;地黃、麥冬等則有通絡化瘀、活血止痛的效果;乳香、五靈脂、沒藥與上述藥材相互配合,行氣活血。各個藥材調整下,為患者提供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療效果。在祖國中醫理論當中,針灸治療手段具備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以及鎮痛溫經的作用,在現代醫學理論中,提示針刺治療手段能夠對機體細胞的生物應答反應產生刺激效果并誘使其產生免疫抵抗效果[8],提升存在于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利于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針灸圍針皮損位置,選擇足三里,通過對該穴位針刺來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補氣調胃、通經活絡、疏風化濕;針刺夾脊穴能夠有效刺激膀胱經與督脈,將機體中的陽氣化生為精氣,養神柔筋,配合其它穴位最終得到調理臟腑、疏通經脈的作用。針灸與中藥聯合使用表里兼治,統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理,相對于西醫單純對癥治療更具針對性,且激發患者機體自身免疫力與抵抗力,在遠期療效而言也有積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