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謀
足部是人體的主要活動部位,但容易被軸向暴力影響,繼而導致骨折。足部骨折主要指患者的足部骨結構出現連續性部分斷裂或是完全斷裂現象。足部骨折多發于趾骨、距骨、跖骨等部位[1]。一旦發生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足部活動受限等癥狀。既往臨床多通過鋼絲內固定治療患者,但這種治療方法預后情況不佳[2]。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提高,足部骨折的手術方法逐步創新,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具有理想療效,因此在足部骨折的治療中廣泛應用。但隨著中醫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臨床有研究[3]指出,足部骨折患者手術治療期間輔以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更理想。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足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鈦板內固定合配中藥熏洗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創傷骨科收治的120 例足部骨折患者,按照計算機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60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5 例;年齡18~68 歲,平均年齡(43.39±6.27)歲;骨折部位:跖骨26 例、趾骨20 例、距骨14 例。實驗組男36 例,女24 例;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43.60±6.30)歲;骨折部位:跖骨27 例、趾骨21 例、距骨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應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腰部麻醉,在麻醉產生效果后,給予止血帶止血,在患者骨折部位的中心部分做縱形或弧形切口,盡可能做小切口,切口不可損傷周圍組織,不可過多剝離骨膜組織,手術過程中需密切監測患者的出血情況與血壓變化,預防患者術后有粘連等不良并發癥發生。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后,及時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處理,若復位效果理想,則結合患者的骨折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型號、不同形狀的微型鈦板,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有效固定其趾骨、跖骨、距骨等部位。并從各個平面、角度進行螺釘鉆孔,預防鈦板螺釘松動,預防術后固定物松動現象。手術結束后,及時給予常規縫合包扎,及時給予抗生素藥物、活血化瘀藥物進行治療,并結合患者的骨折實際情況,適當給予石膏進行固定。實驗組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中藥處方如下:透骨草、生地黃、伸筋草、艾葉各15 g,杜仲、獨活、五加皮、海桐皮各12 g,蒲公英、桂枝、土鱉蟲、木瓜、牛膝各10 g,生草烏、赤芍各6 g,獲取諸味藥材后,加水煎煮,獲取300 ml 藥液。適當添加白酒,在藥劑溫度下降至50~70℃時,將藥液倒入熏洗桶,將患者的患足放在熏洗桶的支撐架上,給予大浴巾覆蓋桶口,進行熏洗治療。在藥液溫度降到38~43℃時,將患者患足置入藥液中,進行浸泡(患足需浸泡到患者的踝關節以上部位),2 次/d,30~40 min/次,連續治療7 d,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骨折疼痛評分,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4]進行評分,總分10 分,分數越高,患者的骨折疼痛癥狀越明顯。②踝關節功能評分,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Baird-Jackson踝關節功能評價量表[5]進行評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越好。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固定物松動、骨折畸形愈合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疼痛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骨折疼痛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骨折疼痛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實驗組骨折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骨折疼痛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骨折疼痛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
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是近年來主要用于足部骨折治療的手術方案,相較于傳統鋼絲內固定治療,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更具應用價值。微型鈦板是一種無毒無害材料,相較于鋼絲安全性更高,且微型鈦板的彈性模量和人體骨質十分相似,因此與機體的相容量更為理想,材料不容易被腐蝕[6]。且微型鈦板具有多種材料,可根據患者的實際骨折情況,選取不同類型的微型鈦板。比如T 型、L 型以及直型等,可有效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促使患者的骨折更好的愈合。微型鈦板內固定手術是一種操作比較簡單、手術切口比較小、手術持續時間比較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對骨折周圍組織損傷更小、骨膜剝離更少的手術方案,因此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7]。
中藥熏洗近年來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該方法基于臟腑經絡許莪、藥性味功能學理論,利用相應的中藥,通過加熱,利用蒸汽或是熱力作用,促使藥物效果直接傳輸到患者的皮膚與腠理中,從而達到舒筋通絡、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足部骨折本就屬于筋骨脈絡受損,而患者骨折后需長期制動,導致患處淤血聚集,筋骨失養,繼而導致骨折部位出現疼痛、腫脹、僵硬等現象。利用中藥熏洗,可有效擴張患者的皮膚及腠理,有效擴張患處血管,有效促進患處血液循環,能夠借助熱力促進人體全身的淋巴循環與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繼而改善局部及全身功能,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8]。
由上可知,足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鈦板內固定、中藥熏洗聯合治療,療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