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霏
腦卒中多發生于>45 歲的人群,占腦卒中人口的65%~85%。由于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作為當今社會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多數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和自責等抑郁癥狀,是威脅生命安全的最常見疾病[1]。因此,有必要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適當的認知干預。如果腦卒中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將對其家庭和生活質量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腦卒中除引起肢體功能障礙和言語功能障礙外,患者也會伴有認知功能障礙,極大地影響了康復的主動性,以及各種康復治療的效果,增加了社會的負擔且預后差。近年來,年輕人腦卒中的患病率也在上升。作者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并比較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認知功能訓練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1 月在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接受治療的80 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7~78 歲,平均年齡(67.2±3.8)歲;體質量指數25.2~28.9 kg/m2;疾病部位:左側偏癱20 例、右側偏癱20 例;合并癥:糖尿病10 例,高血壓12 例,心臟病11 例。試驗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53~75 歲,平均年齡(63.2±4.0)歲;體質量指數24.7~28.8 kg/m2;疾病部位:左側偏癱22 例、右側偏癱18 例;合并癥:糖尿病11 例,高血壓10 例,心臟病9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疾病部位、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五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以及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年齡<90 歲;臨床資料完整并自愿配合研究;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頭腦清晰;能配合治療,患者均無失語癥、器質性抑郁癥、反應性抑郁癥等疾病及家族史,患者無體檢不合格史。
1.2.2 排除標準 排除重度意識障礙和存在精神病等對認知功能產生影響的患者;排除非腦卒中性腦疾病,即影響患者認知和感覺的疾病,如各種嚴重的糖尿病周圍神經并發癥以及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干預,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時按醫生指導對癥治療,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及主動訓練、坐姿及體位轉移訓練,姿勢平衡功能訓練等,同時給予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指導訓練。患者入院后第2 天開始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包括肌肉被動按摩、關節和患肢主動運動、健側轉患側運動和坐位平衡功能訓練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內容包括身體轉移和飲食、如廁、上下樓梯。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早期認知功能訓練。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經特約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定向康復訓練,如反復訓練患者的運動路線,經常提醒患者,告知其睡覺起床的時間等。知覺障礙康復訓練,如感覺統合和視覺訓練、失認癥和識別物體及其形狀,或顏色的反復訓練等。思維障礙康復訓練,如鼓勵患者自己點餐,以及鼓勵患者外出和自我返回病房等。記憶障礙康復訓練,如訓練患者記住自己的姓名和故事復述等。注意力障礙康復訓練,如指導患者根據喜好看圖片等,并引導其描述所看到的物體,引導患者每天復述1 次,5 次/周,連續干預半年。讓患者重復1~50 個正數和負數數字,然后分別重復奇偶數。定向訓練,要詢問患者地點、日期和時間,區分其上下肢。計算能力訓練,要訓練加減法和乘除法,100 以內或50 以內計算。回憶訓練,讓患者回憶起剛剛認識的人,配合患者家屬,幫助患者回憶最近事情和美好的回憶,與患者家屬共同努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患者獨立完成簡單的日常事務,如:洗臉和穿衣脫衣等。語言訓練,與患者談論感興趣的話題,提出問題來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語言能力。平衡功能訓練,選擇德國進口平衡功能訓練儀,對患者進行靜態平衡功能訓練,在平衡平臺上控制重心的移動,在訓練過程中,醫生應根據患者的障礙程度,合理設定運動時間和訓練速度,3 次/d,20 min/次,5 次/周,連續干預半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SF-36)量表進行評價,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和一般健康狀況,均為0~100 分,說明狀態從最差到最好。總分越高,功能損傷越輕。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 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進行評價,最高分30 分,27~30 分為正常,<27 分為認知功能障礙。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對比(n,%)
腦血管事件為臨床高發疾病,該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腦動脈狹窄或破裂等,導致急性腦血管循環障礙。多數患者會留有后遺癥,在之后的康復過程中,由于缺乏自理能力對生活失去信心,導致抑郁和反應遲緩,及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2]。如果患者情緒不佳,或者處于抑郁狀態,會導致其配合治療的積極性下降,導致臨床依從性低,從而影響治療效果,長期的消極康復情況下,患者臨床癥狀加重,會導致腦卒中長期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因此臨床上在給予患者康復治療的同時,要對卒中后抑郁加以注意,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認知治療是幫助患者理解外部事物包括感覺、知覺形象、思維、言語和想象的過程。認知治療的目的,是作為心理治療的主要內容之一的糾正,和改變患者對不健康認知的適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里克斯吸收了行為科學的一些理論提出的,通過說服教育來改變患者,去掉不合理信念來達到治療效果。在實施干預性認知時要求患者積極參與,并有良好的合作性;有一定的實現方法,教會患者通過改變思維方式成為自己的治療師,穩定患者的情緒最終使患者走出抑郁[4]。腦卒中患者因腦損傷需要進行康復訓練,文獻報道35%~76%的患者會出現平衡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因此在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平衡功能和認知功能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臨床文獻報道,腦卒中后72 h 內進行康復訓練是可行的。對于年輕腦卒中患者來說,站立運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好的平衡功能,是最難完成的。同時平衡能力是決定腦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部分,是步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腦卒中早期應根據腦卒中康復理論,受損神經細胞再生軸突來重建神經通路,參與認知功能訓練5 個月后,由于各種繼發性功能障礙使恢復功能減弱,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活動[5]。患者能與醫護人員面對面交流,效果更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早期認知功能訓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認知能力。由于患者充分感受到了訓練后的進步,使其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配合康復訓練,并能自發地堅持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認知功能訓練,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