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胡晴
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在21世紀最大的國情。
1月上旬,全國31個省(區、市)黨委陸續審議通過了當地“十四五”規劃《建議》(下稱《建議》)。多地《建議》均對養老方面給予關注,其中,“對公共場所進行適老化改造”“支持居家養老”“發展銀發經濟”“破除‘數字鴻溝”等成為多個省(區、市)未來五年發展的著力點。這既是貫徹中央部署,也是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挑戰的落地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多次修訂,以及《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等重要文件出臺,我國養老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各中心城市及地區亦不斷探索新的模式:
北京引入社會資本進行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上海積極扶持老人們自辦“睦鄰點”互助養老;南京在全市推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鼓勵“小老人”幫“老老人”;長沙實施“千戶改造計劃”,免費為老人改造居家環境……
近日,工信部發文,要求開展互聯網網站與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也發布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
未來,圍繞人口老齡化,我國將在老年教育、醫療、養老產業等多個領域,出臺更多利好政策。全面進行適老化改造、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一幅面向老年人的發展藍圖正在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