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2020年10月23日,民政部在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盡管“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經成了社會共識,但是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還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而,該數據一經發布,旋即在輿論場上引發熱議。
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在21世紀最大的國情。
超快速度、超大規模的人口老齡化,給我國帶來了巨大挑戰。比如,近年來不時見諸報端的“老人掛號難”“老年人無健康碼不能出行”等新聞,就顯示出老齡化社會之下,我國在社會治理層面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慣于從年輕社會的角度出發,而忽略了老年人群的訴求。而隨著這部分人群的不斷壯大,我們必須將其置于全社會的語境之內,整體考慮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人的問題,全面建立一個適老化的社會。
而這首先需要全社會轉變觀念。我們要認識到,老齡化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其關乎每一個家庭,是全社會的共同問題;不只是民生問題,更是與我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息息相關。不論是各地政府,還是民眾,都需要為老齡社會的到來,做好心理準備。
事實上,國家層面早已注意到這一變化。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等五方面,全面部署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具體工作任務。
而在具體實施層面,老齡化也不只是一個部門的問題,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和實施。
比如,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就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民政部將以實施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為主線,下大力氣補短板,提質增效,為實現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愿景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適老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基礎設施層面的適老化改造。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在媒體上,我們總是能目睹一些因老年人摔倒而釀成的悲劇事件。數據顯示,傷害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一大來源。其中,50%的傷害是跌倒和跌落,而這些跌倒和跌落55%發生在家中,客廳、衛生間、臥室是老年人發生跌倒和跌落的主要場所。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而居家適老化和社區適老化改造,在構建友好的家庭和社區養老環境、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居家、社區、公共設施等這些有形的基礎設施外,一些無形的障礙,也在阻礙著老年群體的融入和適應現代社會。比如,互聯網時代,老年人觸網率較低,普遍被甩在了時代發展的后面。
而這一方面需要幫助老年人掌握新技術,比如,開設老年大學、開展社區講座等;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的出臺,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群體,不能將其排除在外。比如,有的地方特意為老年人設置了“不掃碼通道”。
老齡社會正在向我們走來,它不可逆轉,也無法轉向。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積極面對,理性應對,加強研究,努力打造一個適老化的社會,為世界提供一個健康老齡化的中國方案。
(摘自《法治日報》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