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7-1165G7和i5-1135G7都隸屬于第11代酷睿家族中的Tiger Lake-U平臺,其TDP范圍在12W-28W之間,OEM廠商可以根據設計需要進行調整,比如聯想旗下的部分輕薄本就可以讓它們在單烤時運行在38W(圖1)。

如果你對Tiger Lake-U的技術細節感興趣,請參考本刊2020年第19期《全面進化第11代酷睿移動處理器解析》這篇文章,在這里我們只要知道該系列處理器采用了英特爾最先進的10nm SuperFin制程工藝,代號為Willow Cove的CPU微架構并集成銳炬Xe LP核芯顯卡即可。

雖然i7-1165G7和i5-1135G7都采用了4核心8線程設計,但作為“大哥”的i7-1165G7自然具備能讓i5和i3羨慕的本錢。首先,就是i7-1165G7的三級緩存高達12MB,較之i5-1135G7的8MB提升了整整50%。此外,i7-1165G7集成的銳炬Xe G7核顯擁有完整的96組EU執行單元(可以理解為流處理器),而i5-1135G7集成核顯的EU單元則縮水到80組。
除了這兩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縮水點以外,i7-1165G7的默認主頻、最高多核睿頻和單核睿頻頻率分別提升了400MHz、300MHz和500MHz。用更通俗的描述則是,i7-1165G7是i5-1135G7的強化+超頻版(圖2,圖3)。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強化+超頻是否對得起500元起步的開銷?
需要說明的是,第11代酷睿處理器的性能對TDP非常敏感,很多設計保守的輕薄本只能為其開放25W的滿載功耗,而一些激進的輕薄本卻能穩定運行在38W。此外,銳炬Xe核顯對內存的頻率也非常敏感,唯有搭配雙通道LPDDR4X-4266內存才能100%發揮性能,DDR4-3200次之,DDR4-2666最次。

因此,如果拿不同品牌筆記本比較i7-1165G7和i5-1135G7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本文的測試數據就都來自聯想Yoga 14s筆記本的高配和低配版,它們的TDP設定和散熱模塊一致,最能反映出兩顆處理器真實的性能釋放差異,而且Yoga 14s的處理器可以運行在38W(圖4),已然屬于第11代酷睿U系列處理器的性能“天花板”。
我們先來看看CPU性能層面的差異。得益于更高的三級緩存和更高的頻率,i7-1165G7在絕大多數測試項目中都明顯領先i5-1135G7(表1),而且單核方面的優勢大于多核,正好對應二者單核睿頻加速頻率差距最大的特征。
在多核方面,i7-1165G7的領先優勢會被稀釋,而且在CineBench R23的測試項目中反而還有所降低。這背后的原因應該是在38W TDP上,兩顆處理器都無法跑滿全核睿頻,i7-1165G7此時的性能增益主要來自更大的三級緩存。

接下來則是GPU核顯層面的差異。i7-1165G7集成銳炬XeG7核顯的EU單元數量比i5-1135G7增加了16組,在同樣搭配16GB雙通道LPDDR4X-4266內存時,i7-1165G7在3DMark測試的GPU子項分數上有著大約平均18%的性能優勢(表2),相對CPU方面的提升更加明顯。

綜合來看,i7-1165G7的CPU平均性能較之i5-1135G7提升了8%,GPU性能領先侶%,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對于只有核顯的輕薄本而言,購買搭載i7-1165G7高配型號的意義在于GPU性能層面的增益,在部分3D游戲中可以從略微卡頓變成較為流暢,其他感官方面的提升不大。但對于搭配有MX350或MX450獨顯的輕薄本而言,購買i7-1165G7高配型號就有些浪費之嫌了。
原因很簡單,如今輕薄本的電源適配器普遍只有65W,想讓獨顯穩定輸出需要獨占至少25W的TDP。因此,當CPU+GPU全部滿負載運行時(如AIDA64 Stress CPU+FUrMark雙烤),留給CPU可用的實際TDP都會下降到10W~18W左右,在這個TDP范圍內i7-1165G7和i5-1135G7的實際性能輸出幾乎就是一樣的。如果一款輕薄本的功耗墻設定較為保守,雙烤時留給CPU的TDP不足15W,連第11代酷睿處理器完整的單核性能都發揮不出來,此時選擇i7-1165G7更是毫無意義。
很多激進的輕薄本,雙烤時可以讓CPU和獨顯都以較高的功耗運行,包括屏幕在內其他硬件的總TDP疊加起來可能會超過70W,此時會觸發機器從電池進一步取電的機制,即玩游戲過程中電池容量越充越小。
總的來說,i7-1165G7的理論性能優于i5-1135G7,但這需要建立在筆記本擁有良好的散熱,可以讓處理器穩定運行在25W或更高TDP的水平之上。因此,對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筆者對第11代酷睿輕薄本的建議就是優先考慮i5-1135G7,除非你預算充裕或是高配型號在其他配置或功能方面還有提升,否則沒有必要選擇i7-1165G7,用省下來的錢將硬盤從512GB升級到1TB才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