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項 喬靜宜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們黨百年華誕重要歷史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關鍵節點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迅速掀起學習貫徹熱潮,本刊特邀社科界專家學者撰文并予刊發,以深入學習解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讀者多角度深刻領會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重大意義。
歷史催生《決議》,《決議》淬煉歷史。十九屆六中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三份《歷史決議》),這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產生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此前,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已經產生過兩份《歷史決議》,即《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一份《歷史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二份《歷史決議》)。這三份《歷史決議》產生于不同時代、回應了不同的時代問題,但都是我們黨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總結歷史經驗,直面歷史挑戰,把握歷史規律而做出的,起到了統一全黨思想、增強黨的團結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作用。對三份《歷史決議》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有利于推動全黨增長智慧、增進團結、增加信心、增強斗志。
一、三份《歷史決議》產生的背景分析
《歷史決議》都揭示了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都對歷史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為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份《歷史決議》產生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徹底勝利的重大歷史關頭。1931年遵義會議后,我們黨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未對“左傾”錯誤的思想根源進行徹底的清算,黨內還存在著對以往工作、方針、兩條路線的分歧,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王明由“左”傾機會主義變為右傾機會主義,黨在思想上的團結統一還亟待解決。在經歷了一場徹底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延安整風后,黨內思想得到了極大統一,在此基礎上,全黨和全國人民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基調來推進革命進程。由此,《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得以產生,它是延安整風的重大成果,為中共七大的召開做了思想準備,也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了基礎。
第二份《歷史決議》產生于中國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重大歷史時節。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確立,撥亂反正工作開展,全國出現了思想解放的可喜局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與警覺的現象。一方面,極“左”思潮依然存在,一些同志對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政策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不滿與抵觸;另一方面,社會上有少數人借撥亂反正之機,全盤否定黨的歷史,夸大黨的錯誤,企圖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要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勇氣作出了第二份《歷史決議》。
第三份《歷史決議》產生于“兩個百年”交匯的重大歷史節點。在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需要對第一個一百年的成果和經驗進行總結,為新的趕考之路提供智慧與支持。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亟需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經驗進行總結提煉,以凝聚民心,匯聚力量,開啟新的奮斗歷程。
二、三份《歷史決議》的主要內容比較分析
第一份《歷史決議》統一認識,確立核心,分清了歷史是非。第一份《歷史決議》是我們黨第一次對黨的歷史經驗作出的系統總結,從政治、軍事、組織、思想四個方面論述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路線的表現,分析了其社會根源以及給中國革命造成的重大危害,通過對比分析指出以毛澤東為代表開創的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正確性。第一份《歷史決議》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貢獻,深入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尤其是從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以來的經驗教訓。
第二份《歷史決議》立足實際,總結經驗教訓,解放了全黨思想。第二份《歷史決議》回顧了建國前28年的歷史,總結了建國32年來的成就以及經驗教訓,科學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對毛澤東思想體系進行了全面概括。第二份《歷史決議》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進行了深入分析,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第三份《歷史決議》總結經驗,開創未來,回答了時代之問。第三份《歷史決議》重點描繪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進程中的歷史經驗,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問題,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第三份《歷史決議》以“十個堅持”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作出了符合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共同愿望的“兩個確立”,是既總結過去,又面向未來的戰略擘畫。
三、三份“歷史決議”的重大作用
堅持真理,糾正錯誤思潮。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份《歷史決議》,開創性地完成了使全黨統一認識、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的歷史使命。通過第一份《歷史決議》,全黨統一了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認識,為在黨的七大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我們黨開展自我革命和黨內斗爭提供了歷史借鑒。
第一份《歷史決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從根本上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正本清源,推動團結一致向前看。在偉大轉折時期的第二份《歷史決議》,肩負著使全黨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指明正確方向的歷史使命。第二份《歷史決議》對重大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作出了科學評價和深入分析,及時有效地解決了黨內外思想上的疑惑,從而高高舉起了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明確了全黨的指導思想。
第二份《歷史決議》的制定,為全黨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問題提供了依據,它既完成了撥亂反正歷史任務,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基礎,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統一思想,引領步調一致建功新時代。第三份《歷史決議》使全黨增強信心,凝心聚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距離第一份《歷史決議》制定已經過去76年,距離第二份《歷史決議》制定也已過去了40年。在這期間,黨的實踐和理論均取得了巨大進展。因此,在第三份《歷史決議》中及時體現理論創新成果,及時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于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份《歷史決議》用較大篇幅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對于教育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充分認識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始終牢記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堅定信心,增強斗志,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簡介:胡伯項,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喬靜宜,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