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青
我出生在甬城永壽街老宅,那是庭院深深的古老建筑。那街區后來被政府列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也許,生于老宅,長于老宅吧,我對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有種親近感。如今,各地都市喧嘩,老宅、小巷、城墻、亭榭、古樹罕見,我卻愛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尋找古跡,更愛尋覓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可是活著的歷史!
上林湖底的青瓷殘片、天一閣萬卷藏書、保國寺卯榫結構的大殿、布滿循環水系的前童古鎮……無聲地訴說著歷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令我著迷;更令我著迷的是活在我們身邊的“三金”,由金漆、金箔、金線制作的木雕、木質家用器具和金光斑駁的香包、虎頭鞋,這樣的工藝流程及其作品,巧奪天工,魅力四溢。
曾幾何時,“非遺”這個詞,由“冷”變“熱”,被國人熟悉,甚至走出國門,傳揚天下。
幾年前,寧波國家級非遺項目“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及其傳承人第一次攜手作為文化交流藝術團的一環,赴韓國參加“友好城市日”活動。我作為非遺工作者隨行。韓亞航空班機上,韓國乘務員服飾上的繡花,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何況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相近。
寧波與韓國大邱于2002年9月正式建立友好交流關系。每年8月,大邱都會舉辦煥彩大邱慶典(Coloful Deagu)市民節。其間,有文藝巡演、展覽等活動,同時大邱政府邀請友好城市政府代表團和藝術團參加“友好城市日”活動。寧波藝術團分別有兩場展演展示活動。
第一天中午,寧波藝術團到達大邱國債補償公園。正逢雙休日,大邱市民紛紛漫步于公園小道。公園中心的大草坪,有曲徑通幽的白色回廊,廊上布滿綠藤,回廊兩側坐滿了人,草坪對面就是歌舞表演的中心舞臺,眾多演員帶著各色樂器在彩排。
天藍藍、草青青、花艷艷,鳥兒啾啾,似有靈犀,歡迎我們。
我和幾位“三金”傳承人在寧波非遺展示區布展。我們事先制作的介紹“寧波”及“三金”的四幅海報,一撐起就吸引了眾多游客,連在中心舞臺前看彩排的人也紛至沓來。傳承人將自己帶來的寶物擺上展示臺——色彩絢麗、金光閃爍的作品,令一群又一群的游客,贊嘆不已。我們的展示區域頓時成了熱鬧的亮點。
朱金漆木雕國家級傳承人陳蓋洪,笑瞇瞇,胖乎乎,長相如佛,一到場就拿出他二十多把刀具,刀頭或尖或扁、或寬或窄。這些刀,跟隨他多年,有靈性。他手持刻刀在白坯木件上游刃有余地雕鑿。一雕一鑿中,作品漸趨成形,樟木香味慢慢彌散,暗香浮動,我感受到了宋詞的意境,心癢癢了。在里三層外三層圍觀的韓國人充滿好奇的目光中,陳蓋洪盛情邀請我試試。一試才知,手持刻刀,使不上勁。韓國人樂了,陳蓋洪也樂了:“哈哈,沒幾年功夫,力都不知往哪里使!”隨大家邊笑邊捧場喝彩的黃才良,是泥金彩漆國家級傳承人,他帶了兩個徒弟,他認為這是鼓勵徒弟好好學藝的最好方式。一位乖巧的小徒弟已靜靜地坐在那邊表演,嫻熟如老手,將釉泥一條條貼到漆器上,變戲法似的形成不同圖案。在寧波,這小徒弟經常參加市里的各類活動,我們也面熟,但這次才發現,他是小兒麻痹癥患者。我想,老天關閉了他一扇窗,卻為他打開了一扇門。他是黃才良眾多徒弟中手藝最好的一個。韓國人紛紛向他表示敬佩,足以讓他自豪。
一直低頭繡花的高個女士是金銀彩繡藝術館館長裘群珠。她,一身金銀彩繡黑旗袍,雖坐著繡花,卻顯亭亭風姿,招來一批又一批的女粉絲,爭先恐后與她合影,她立馬成了現場的焦點。
“三金”魅力四射,我們的展區成了最亮麗的風景。
“三金”都離不開“金”,現場作品琳瑯滿目,金光閃閃。我看著朱金漆木雕萬工轎上的配件:花鳥、人物、靈獸和金銀刺繡,仿佛穿越時空,見到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歷史畫面:走進了舊時寧波市民的生活,看到了身披龍鳳戲袍的名角名旦,在戲臺上唱著婉約的曲調。猛一回神,頗為遺憾:如果現場難以勝數的韓國人能到寧波看博物館里的萬工轎、城隍廟的朱金漆木雕戲臺,看泥金彩漆漆器提桶、討奶桶、子孫桶、果盤,看浩浩蕩蕩十里紅妝迎親隊,看更多的金銀彩繡香包、皮夾、手提袋,那不知要怎樣驚嘆呢!
隨團的寧波電視臺劉記者,雖是北方人,對寧波的文化卻很了解。他說:“‘三金’,以前天一閣都有。”是的,不僅天一閣有,以前甬城大戶人家都有。
寧波“三金”非遺展區,作為藝術節唯一一個傳統美術現場表演區域,關注度之高,出乎意料:川流不息的人群在此駐足細品。陳蓋洪帶去的花轎上的人物雕件,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觀看者紛紛上前詢問,“這是什么人物?”告之“八仙”。一個韓國小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看得津津有味:“‘八仙’是什么?為什么不雕一些‘魷魚’?”我們一下子樂了。他母親有些不好意思,解釋道:“韓國小孩喜歡吃魷魚,也喜歡你們的東西,所以他希望把好東西連在一起。”
一群氣質脫俗、衣冠端莊的中老年女士對金銀彩繡情有獨鐘,看著裘群珠繡“鴛鴦戲水”,久久不肯離去。她們說:“刺繡韓國也有。”我們告訴她們:“金銀彩繡的主要針法是‘盤金’‘盤銀’,以金銀線為主要特色,這個和你們不一樣。”她們點點頭,說:“是呀,有了金線銀線更漂亮!”
大邱市長金范鎰及其隨同也專程過來欣賞“三金”。他朝著傳承人黃才良連連翹起大拇指,高聲稱贊:“好,好,真好!”黃才良是性情中人,當即以精美的八角果盒相贈。金范鎰喜出望外,說大邱會珍惜這件禮物、珍惜這份友誼、珍惜這段回憶,會將作品放在大邱博物館,作珍貴的永久展品和藏品。
韓國TBC電視臺(譯名大田放送)、MBC電視臺(文化廣播公司電視臺)、每日新聞社等媒體,饒有興致地在現場采訪非遺傳承人。傳承人們事后激動地說:“真沒想到啊,非遺魅力真大!我們趕上好年頭了,國內那么重視非遺,出國還那么吃香!”
兩天下來,喜愛“三金”的外國人確實很多很多。無奈純手工的作品耗時耗力,加之選料上乘,木料昂貴,且沾“金”,價位不菲,讓喜愛者望而卻步。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非遺生產性保護的發展之路:在保持特色不變的前提下,多制作低成本的半手工作品,多借文化交流的國際平臺,推廣寧波的好東西。這,將大大利于經濟效益增長,大大利于增進民族間的感情,大大利于促進雙方貿易發展。這是非遺發展的嶄新天地!
我們的展區前,人群熙熙攘攘,你來我往,遠方不時飄來歌聲,碎影舞斜陽。我相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會忘記,寧波“三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