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希
高速改革發展的社會經濟體制對地方政府在培養管理型人才方面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管理人才培訓機制還沒有同時代發展保持同步,人才培養計劃缺乏先進性、層次性,所供給的人才也與地方政府需求相差甚遠。因此,新時期應進一步改善創新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機制,讓公共管理型人才與新時期社會經濟體制發展和需求相適應,以更全面的能力為地方政府工作而服務。
現階段,我國的公共管理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大部分教育者僅創作了相關書籍,但理論知識卻未結合實際情況,如空中樓閣,讓讀者不明所以,學后僅僅停留于粗略的知曉部分知識情況,無法將其付諸實踐。同時,高校中管理方面的資深權威教師匱乏,學校還是沿用的傳統教育模式,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缺乏。傳統的教育所獲得的管理型人才已無法讓當今政府的要求得到滿足,亟待創新。
政府對混合型人才具有較大的需求,且須滿足兩種能力,即理論知識儲備與綜合實踐能力。對此就要求管理人才的理論知識充足,包括經濟、政策等方面的知識,且相關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要強,同時組織策劃、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實踐能力也不可或缺。但現階段的高校畢業生,由于課業繁重,已無法把所學管理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因而導致的結果便是,大部分學生雖擁有豐富的綜合理論知識,但卻不具備實踐能力,程序化、平庸化狀態表現得非常明顯。
因為現在政府管理人員的平均年齡都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而這部分人并未受過專業培訓,遇到問題多是憑借自身經驗將其解決,其中一些人的學歷甚至連本科都未達到,他們思維僵化,創新能力和意識缺乏。而這些“先天”的缺點對其發展造成了嚴重制約,致使工作能力與現實需求不相匹配。除此之外,政府工作人員日常工作較為繁雜,經常加班,沒有時間系統學習管理知識,許多單位人事部門也未能經常安排培訓項目。當前,信息知識每天都在更新,管理人員若不能及時進行“充電升級”,則其現有的知識理論體系勢必就會落后,進而降低工作效率,且思考不足也會制約具有創新思路的管理人員不能展開有意義的創新。
1.嚴把公務員招考與組織部門選調關。公共管理對從業者的要求是具備公共管理理念,具有復合型、應用型知識和實踐管理能力。所以在人員招考內容方面不能過于死板,專業設定一定要有側重點,考評體系的設置要與發展需求結合起來,盡可能保證招錄的人員政治素養過硬、專業能力較強、理論知識扎實。
2.打通人員招錄選拔渠道。當前公共管理人才的選拔方式較為單一,建議將人才的選拔延伸到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中。公共管理人才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較為注重,現有國企和事業單位的選擇機制較為靈活,激勵機制也比較到位,特別是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內部,已組建了一支具有較高理論素質、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需創造條件、創新方法,讓這些人加入到地方公共管理隊伍之中,使公共管理一線工作力量更加強大。
3.創新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古語有言:“用人之道,當自其壯年心力精強時用之。”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模式應一直在組織、人事部門實行,應解放思想,創新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優化考核標準和方法,從陳舊落后的觀念中走出來,不再采用論資排輩的方式,搭建平臺使那些年輕、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在短時間內進入到重要崗位,切實將其作用發揮出來。
已就職的員工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地方政府應把培訓工作當做重點,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并有效落實,在支持員工培訓工作方面設立專項資金。在具體開展培訓工作的過程中,可利用地方高校的資源,加強理論實踐系統培訓,同時要結合實際,真正服務于社會公共管理發展,促進工作人員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員工的能力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出來。另外,還應出臺合理績效考核制度,獎勵那些在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現的工作人員,懲罰在工作中多次出錯的人員,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
1.在機關養老保險和企業社保并軌方面加快步伐。在短時間內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進一步完善,推進城鄉統籌,制度合并實施,強化參保激勵,將職工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銜接政策有效實施開來。慢慢取消退休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基礎養老金的統籌,讓一些公共管理人員在退出公務員隊伍后不再有后顧之憂,使出工不出力以及“吃空餉”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加快推進職務職級并行待遇政策。除了在執行縣以下機關進行公務員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的建立外,把縣以上機關職級并行制度盡快建立起來。把各級公務員的工資待遇和職務、職級等聯系起來,使以往當領導才能漲工資的不良風氣得到有效遏制,調整漲工資方式,讓那些擁有較強業務能力、善于創新的業務骨干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未參與公共管理工作,但也可獲得與之相對應的價值感以及成就感。
總之,現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也缺乏先進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體制。因此,新時期的一項必要工作內容就是對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體制予以創新,對此就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加強培養公共管理創新型人才,以堅實的基礎助力公共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