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人大常委會將農民住房改善列入常委會重要審議議題,既聽取報告,又開展調研,既開展專題詢問,又開展績效跟蹤,以人大之為助力盱眙實現“農民住有好房子,農村看有好樣子,農民富有好路子”的工作目標。
問農民意愿,推動“點單”模式實施。從天泉湖鎮長巷社區搬到盱城鎮沙崗人家,老徐一下子住進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齊全的學區房,原本擁有6間破舊磚泥結構房屋和2 間平房的他,通過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獲得政府20多萬元資金補償,又通過本人申請、政府審批,在沙崗小區購置了一處103 平方米安置房,對他來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農民群眾在農房改善中得實惠。要堅持問題導向與以民為本,始終以農民愿意不愿意、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得失的根本考量”,在審議農房改善議題時,盱眙人大常委會委員們反復講到“人民意愿”“人民滿意”。
楊德健委員提出,要綜合考慮農戶的經濟能力、自身意愿、家庭實際,將就地改善、集中建設、搬遷入鎮和進城買房有機結合、統籌使用,多設計一些“菜單”,給予農民自由“點單”的選擇權,防止出現建成后農民不愿搬、不想買的情況。
在實施過程中,盱眙縣政府完成近13 萬份入戶調查問卷;委托縣12345市民政務服務平臺進行滿意度調查,梳理6 大類問題,逐戶核查,穩妥解決;根據群眾意愿調查情況,分年度分區域統籌推進,并緊密與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實施的農房項目有效銜接,確保退出農民利益不受損、住房條件有改善。
問規劃建設,推動“傳世之作”落地。天泉湖鎮桃李天泉、河橋鎮黃龍社區、黃花塘鎮黃花塘社區……在盱眙每個鎮街,都有農民住房改善示范點,隨著一個個堪稱“傳世之作”的示范點落地,示范鎮、示范帶也將逐步形成。
為了確保項目規劃高質量、建設高質量,縣人大常委會合力攻堅,多方推動:環資委全面調研農房改善工作情況,將問題找出,并提出對策建議;財經委對改善蘇北地區農民住房條件專項資金使用績效情況進行調研,借力審計開展聯合監督。
“農房改善具體項目詳細規劃設計是否已經通過評審,手續是否已經到位”“農業產業化項目規劃是否同步”……盱眙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就農民住房改善工作進行專題詢問,委員楊德健、胡培中,縣人大代表趙朗等向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單位發問,既問總體進展,又問細節處理。
規劃發展村莊107個;建立清華、南大、東大等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單位比選庫;編制《盱眙縣農房改善住宅建筑圖集》;多元化保障、科學化統籌農房項目建設資金……在盱眙縣人大的推動下,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問產業配套,推動多方融合提升。住進了新房子,是否就能過上好生活?針對這一問題,盱眙縣人大也進行了充分調研,并在審議農房改善工作時,提出明確的審議意見。
做好農房改善的“后半篇”。強化產居融合與持續運作,既要建得好又要用得好,既要可持續又要有生命力。要謀求提升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推進村容村貌顯著改善、促進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做強集體經濟、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等多重效應。采取綜合措施,力促住房改善與產業振興相得益彰、功能配套與公共服務同步提升、新居建設與老村優化統籌兼顧、集中居住與治理創新前后銜接。加強和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完善鄉村治理新模式,樹立文明和諧新鄉風。持續做好農民集中居住區的環境長效管理,注重鄉村肌理保護,助力鄉村美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