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唐 珍
(1.沂源縣人民醫院產科;2.沂源縣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山東淄博 256100)
無痛分娩是指通過使用鎮痛、麻醉藥物使孕婦分娩時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同時增加子宮血流,減少產婦因過度換氣引起的不良影響。羅哌卡因是臨床無痛分娩的常用麻醉藥物,其具有不良反應較小的優勢,但單一應用羅哌卡因麻醉阻滯范圍窄,交感神經阻滯平面低,對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慢,麻醉效果不佳,影響產婦產程[1]。舒芬太尼、氫嗎啡酮均為嗎啡類麻醉鎮痛藥,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體,為無痛分娩常用麻醉藥物,但由于其脂溶性較高,易使產婦全身性吸收增加,導致產婦出現發熱、低血壓等不良反應;氫嗎啡酮為嗎啡氫化酮的類似物,作用效果強于同劑量的嗎啡,在多種手術中應用效果良好[2]。本研究旨在探討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在產婦無痛分娩中的鎮痛效果、胎兒分娩情況及其對產婦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沂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64例行無痛分娩的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82例)產婦年齡21~42歲,平均(27.96±2.61)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0±0.65)周;體質量57~69 kg,平均(62.43±2.18)kg。觀察組(82例)產婦年齡20~41歲,平均(28.37±2.34)歲;孕周38~42周,平均(39.72±0.72)周;體質量55~70 kg,平均(62.30±2.09)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妊娠時間≥ 37周者;初次妊娠者;肝、腎功能正常者等。排除標準:患有認知疾病者;對研究中使用的麻醉、鎮痛藥物具有過敏史者;高危妊娠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兩組產婦均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對照組產婦注入首劑量10 mL藥液,包含0.1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81,規格:10 mL∶50 mg)+0.4 μg/mL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50,規格:1 mL∶50 μg)。觀察組產婦注入首劑量10 mL藥液,包含0.1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80 μg/mL鹽酸氫嗎啡酮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33,規格:1 mL∶10 mg),固定硬膜外導管后連接電子鎮痛泵,背景輸注劑量8 mL/h,自控鎮痛輸注劑量為6 mL,鎖定時間為15 min,兩組產婦鎮痛藥液均為250 mL,對照組產婦藥液中包含200 mg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與25 μ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觀察組產婦藥液中包含200 mg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與5 mg鹽酸氫嗎啡酮注射液。
1.3 觀察指標 ①生命體征。采用生命體征監護儀(深圳市惟拓力醫療電子有限公司,型號:XH-60 D)監測兩組產婦入室時(T1)、首劑量給予5 min(T2)、首劑量給予10 min(T3)、分娩后30 min(T4)時的HR與MAP水平。②胎兒分娩情況與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觀察并記錄兩組胎兒分娩情況,包括胎兒娩出1、5 min阿氏(Apgar)評分[4],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況越好;記錄兩組產婦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并進行比較。③不良反應。比較兩組產婦住院期間的不良反應(胃腸道癥狀、低血壓、發熱、尿潴留、皮膚瘙癢)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術后住院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不同時間點生命體征指標水平、Apgar評分、產婦總產程,以及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命體征 T1~T4時兩組產婦HR、MAP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組間各個時間點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不同時間點生命體征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不同時間點生命體征比較(±s)
注:與T1時比,*P<0.05;與T2時比,#P<0.05;與T3時比,△P<0.05。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1 mmHg=0.133 kPa。
?
2.2 Apgar評分、產婦總產程與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 觀察組產婦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總產程及胎兒出生1、5 min時的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胎兒Apgar評分、產婦總產程與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比較(±s)

表2 兩組胎兒Apgar評分、產婦總產程與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比較(±s)
?
2.3 不良反應 術后住院期間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分娩疼痛是一種漸進增強、鈍性、陣發的急性生理性疼痛,易引起產婦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刺激產婦交感神經,增加兒茶酚胺分泌,進而抑制機體泌乳素分泌,不利于產婦術后恢復。無痛分娩可使產婦在第一產程得到充足時間休息,緩解產婦分娩時的恐懼情緒,減輕分娩時的疲倦,從而積攢體力在宮口開全時順利完成分娩。
鎮痛效果是體現無痛分娩麻醉方案優劣的主要指標,羅哌卡因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具有運動與感覺分離的作用,且作用時間長、毒性低的局麻藥物[5]。舒芬太尼是臨床常用的短效止痛藥,與羅哌卡因聯合使用可充分發揮協同作用,提高麻醉效果[6]。鹽酸氫嗎啡酮是一種主要通過激動中樞神經系統μ阿片類受體,從而達到鎮痛作用,且鎮痛效果上不封頂,注入硬膜外腔后起效時間更快的半合成阿片類受體激動劑,是嗎啡的衍生物,同時消退更慢,鎮痛效果更好,麻醉中對產婦運動神經阻滯較輕,麻醉平面較為穩定,有助于穩定產婦血壓水平,緩解血流動力學異常情況[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產婦T1~T4時HR、MAP水平比較,兩組產婦總產程、胎兒出生1、5 min時的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舒芬太尼與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應用于無痛分娩均有助于穩定產婦HR、MAP水平,且未對胎兒分娩產生不良影響。
氫嗎啡酮與羅哌卡因聯合使用,可促使藥物從母體血液流向胎盤至臍血管,最終進入胎兒體內的藥物劑量幾乎為零。因此,在降低產婦血壓水平,緩解胎盤血管痙攣癥狀的同時增加臍血流灌注,能夠最大程度改善胎兒宮內的生存環境,減輕產婦疼痛感,提高麻醉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術后住院期間觀察組產婦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應用于無痛分娩鎮痛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產婦分娩期間電子鎮痛泵按壓次數與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
綜上,相對于舒芬太尼聯合羅哌卡因,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在產婦無痛分娩中鎮痛效果更好,且對產婦生命體征與胎兒娩出未產生不良影響,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