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強
(通城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湖北咸寧 437400)
老年慢性腰腿疼的發生多與患者自身的過度勞損及身體各項功能的減退有著密切的關系,嚴重影響到了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1]。側隱窩神經阻滯注射是一種在病變部位直接注射有效藥物的方法,可改善受損神經的營養供給;同時可注射局部麻醉藥物,達到迅速緩解疼痛的作用[2]。而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發現肌力減退是導致老年患者腰腿疼進而導致腰椎不穩的主要誘因之一,而腰背肌功能鍛煉可使運動的幅度和強度逐漸增強,有助于增強機體的核心肌力,從而達到維持和增強脊柱穩定性的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將兩種有效的治療措施聯合用于治療老年慢性腰腿疼中,旨在探討腰背肌功能鍛煉聯合腰椎側隱窩神經阻滯,對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通城縣人民醫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腰腿疼痛患者60例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3例;年齡60~73歲,平均(67.21±5.47)歲;病程0.3~5年,平均(2.94±0.66)年;腰椎間盤突出癥14例,骨質疏松癥10例,退行性關節炎6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16例;年齡60~74歲,平均(67.42±5.16)歲;病程0.3~6年,平均(3.15±0.53)年;腰椎間盤突出癥14例,骨質疏松癥11例,退行性關節炎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行組間對比。納入標準:均符合《疼痛病臨床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均經影像學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等可引起慢性腰腿疼的疾病者;入院前未接受相關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有內科疾病、嚴重性精神疾病史者;先天性脊柱或四肢畸形者;腰椎出現感染、腫瘤或椎體滑脫者;骨折引起的肢體疼痛者;有明確手術指征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經審核批準本研究,且患者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腰椎側隱窩神經阻滯術治療,治療前給予常規的鎮痛、消炎措施,后進行側隱窩穿刺,先確定L3-4棘突間隙,沿其向尾側3 cm,旁開1 cm處為進針口,鋪上消毒蓋巾,采用7號穿刺針朝著垂直皮面進行快速進針,皮膚穿刺后保持傾斜向外5°進針。觸碰到骨質小關節后測量其深度,進行退針到皮下,再以垂直進針的方式觸碰到小關節內緣,針頭斜面緊貼于小關節內緣,遇到阻力達黃韌帶,邊加壓邊進行進針,沒有阻力后進入側隱窩,吸取無腦脊液與血液后,注入3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觀察5 min;若無脊麻現象出現,可再次注射利多卡因、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氯化鈉溶液配置而成的鎮痛消炎液20 mL,并對患者進行30 min的觀察,若無其他不適,則為治療完畢。根據患者身體情況每周進行1次,實際劑量和次數以患者具體情況為準。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腰背肌功能鍛煉。引導患者保持俯臥位,雙臂自然放于兩側,逐步進行伸直后伸,頭后仰,頸胸部后伸的動作鍛煉。完成以上的動作后再讓患者雙下肢進行伸直并攏,朝著上方抬高,把上下肢、頭軀干等動作連貫協調起來,只剩腹部著床,保持20 s,再使上下肢體軀干放于床上休息10 s。仰臥床上,雙肘和背部頂住床,腹部與臀部上抬,借著頭部和雙腳、雙肘5個點,使支撐身體的重量平衡。反復進行以上動作,每項重復10次,早、晚各鍛煉1次。根據患者的實際適應能力將運動量逐日遞增,10 d為1個療程,連續鍛煉3個療程。建議患者出院后繼續保持鍛煉,同時囑咐患者定期門診完成常規推拉按摩,腰椎牽引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有效率,分為顯效(患者的腰腿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實驗高度≥ 50°)、有效(患者的腰腿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直腿抬高實驗高度30° ~49°)、無效(患者的腰腿疼痛等癥狀未見緩解甚至加劇,直腿抬高實驗高度<3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和腰部功能,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進行疼痛評估,以10 cm為線段,0代表無疼痛,10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學會腰痛功能評價表(M-JOA)[6]進行腰部功能的評估,總分為0~29分,評分的高低與患者腰部功能情況呈正比;應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7]評估患部的功能障礙情況,總分50分,評分的高低與功能障礙情況呈正比。③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一部分血樣通過10 min的離心(3 000 r/min的轉速)后提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炎癥反應相關指標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 -6(IL-6),另一部分血樣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WBC)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2.2 VAS、M-JOA、ODl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M-JOA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M-JOA、ODl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M-JOA:改良日本骨科學會腰痛功能評價表;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
2.3 炎癥反應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RP:C-反應蛋白;WBC:白細胞計數;IL-6:白細胞介素 -6。
?
老年慢性腰腿疼多是因為老年人各項身體機能減弱,從而使脊柱周圍肌肉韌帶力量相應減弱,身體功能變差,進而致使腰部穩定性變差;與此同時,患者長期久坐、彎腰或扭傷等均可造成腰部軟組織、關節出現炎性水腫或椎間盤突出,最終形成慢性腰腿疼痛。腰椎側隱窩神經阻滯術和以往的保守治療不同,可以從患者的神經根經過,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其可通過注射利多卡因或激素類藥物起到鎮痛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滲出,從而發揮鎮痛、抗炎、改善微循環的作用[8]。
腰背肌功能鍛煉能通過神經 - 肌肉系統來調整不穩定身體狀態,對機體本體感受器感知能力進行強化;同時,由于其涉及整個軀干、骨盆及腹部肌肉系統,因此,可充分調動機體核心穩定肌群參與收縮,從而增強腰椎肌力、改善腰椎穩定性,達到脊柱在生物力學結構上的平衡,讓脊椎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從而可以防止腰背的肌肉僵硬,改善腰背肌力與腰椎活動度[9]。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的VAS、M-JOA、ODI評分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采用腰背肌功能鍛煉聯合腰椎側隱窩神經阻滯可進一步改善老年慢性腰腿疼患者腰背肌力與功能,減輕患者疼痛,增強治療效果。
老年慢性腰腿疼患者的疼痛多是由炎癥反應對神經組織的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減輕神經根的炎癥反應較為關鍵。側隱窩神經阻滯可通過精準穿刺,于側隱窩注入消炎、鎮痛藥物,使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最大化,快速消除炎癥[10]。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而基于腰背肌功能鍛煉對肌肉痙攣和神經根粘連的緩解作用,從而減輕了其對神經根的刺激,進一步緩解了炎癥反應。
綜上,采用腰背肌功能鍛煉聯合腰椎側隱窩神經阻滯治療老年慢性腰腿疼,可有效加強抗炎作用,改善患者腰背肌力與功能,減輕患者疼痛,增強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