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云
(臺山市中醫(yī)院五官科,廣東江門 529200)
真菌性角膜炎是常見的眼部疾病,病情進展緩慢,疾病早期病灶相對靜止,選擇低毒、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是對患者預后和治療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氟康唑常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但單獨應用該藥的整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因此目前臨床以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方案為主,有利于提高患者臨床療效。那他霉素具有抗多種絲狀真菌、酵母菌的作用,有較高的局部藥物濃度并保持較長時間,近年來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2]。本研究旨在探討5%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應用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視力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臺山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2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聯(lián)合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22~65歲,平均(48.79±3.82)歲;致病原因:植物性外傷32例,鈍器傷24例,手揉擦傷4例。聯(lián)合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24~65歲,平均(47.73±3.26)歲;致病原因:植物性外傷30例,鈍器傷25例,手揉擦傷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角膜病學》[3]中有關真菌性角膜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無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未合并其他類型嚴重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就診后完善各項檢查,然后進行治療,局部麻醉,用刀片在裂隙燈顯微鏡下刮除病灶局部的潰瘍、壞死組織并進行組織真菌培養(yǎng),潰瘍面用碘酒(5%)進行消毒,采用0.9%氯化鈉溶液對結膜囊和創(chuàng)面進行沖洗,每周2次。對照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將0.5%氟康唑滴眼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45,規(guī)格:5 mL∶25 mg)與0.9%氯化鈉注射液配置成0.2%氟康唑滴眼液,1~2滴/次,輕度病變者:1次/h;中度或重度病變者:1次/0.5 h;同時應用氟康唑注射液(海南長安國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93,規(guī)格:100 mL∶0.2 g)結膜下注射,1 mL/次,1次/d。聯(lián)合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5%那他霉素滴眼液(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293,規(guī)格:5 mL∶250 mg)治療,交替點眼1~2滴/次,1次/h。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3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根據(jù)《角膜病學》[3]中有關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判定標準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患者病灶愈合,無前房積膿,視力恢復正常或明顯改善,病原菌檢查結果為陰性;有效:治療后患者病灶縮小,前房有少量積膿,病原菌檢查結果為陰性;無效:患者治療后病灶無改變或加重,前房積膿無變化或增多,病原菌檢查結果為陽性。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病情嚴重程度。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1、2周后采用眼部癥狀評分(OSS)[4]對兩組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評價指標包括角膜、鼻側結膜、顳側結膜,各項均分為4級,每項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眼部癥狀程度越重。③視力水平。治療2~3周后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測兩組患者視力水平并進行比較,被檢者視線需與視力表1.0一行平行,距離視力表5 m進行檢測,先遮蓋一眼,單眼自上而下辨認“E”字缺口方向,直至不能辨認為止,視力水平≥ 0.3為矯正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2~3周后聯(lián)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病情嚴重程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均呈降低趨勢,且聯(lián)合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周后比,#P<0.05。
?
2.3 視力水平 治療2~3周后聯(lián)合組患者視力總矯正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視力水平比較[ 例(%)]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以曲霉菌屬與鐮刀菌屬為主要致病菌,具有病程長且病情嚴重的特點,該病早期誤診率高,病情不易控制,嚴重可造成角膜潰瘍甚至角膜穿孔[5]。對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臨床多以局部用藥為主,氟康唑屬吡咯類用藥,抗真菌譜較廣,抗體內菌的活性較高,易在病灶位集中,具有穿透性強的優(yōu)點[6]。但吡咯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多,部分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易使病變累及角膜深基質層。
那他霉素是現(xiàn)階段臨床認可度較高的抗真菌一線眼部用藥,藥物分子通過與真菌細胞膜中的麥角固醇結合,形成多烯固醇復合物,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達到抑菌或殺菌作用;該藥物劑型穩(wěn)定,刺激性較小,且無毒性,可直接進入角膜,在角膜基質層內達到有效濃度,利于藥物充分發(fā)揮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3周后聯(lián)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1、2周后聯(lián)合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提示5%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療效確切,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臨床療效。
由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上皮已因疾病受損,那他霉素的藥物成分可在潰瘍病灶局部黏附,升高局部藥物濃度,并向角膜基質逐漸滲透,對鐮刀菌、多種念珠菌、尖孢子菌等敏感性較高,應用后藥物憑借在真菌細胞膜產生甾醇化合物效應與自身內酯環(huán)結構,產生抗生素 - 甾醇化合物,能夠對真菌細胞膜進行破壞,進而獲得良好的殺菌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3周后聯(lián)合組患者視力總矯正率高于對照組,提示5%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水平,進而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5%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治療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其病情與視力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利于預后改善,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