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笑笑
(臨沭縣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山東臨沂 276700)
小兒外感發(fā)熱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fā)病突然,并且病情變化迅速,加之患兒年齡較小,免疫功能較低,如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方式治療,往往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高熱等癥狀。目前治療該疾病多采用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其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但單純采用該藥物治療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并且因不良反應、耐藥性的出現(xiàn),從而使其臨床應用受限[1]。中醫(yī)理論認為,小兒外感發(fā)熱屬“感冒”范疇,與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等有關,應予以清熱解毒的治療原則[2]。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具有解表祛邪、清熱解毒、調理脾胃的功效,可將小兒外感發(fā)熱治療效果顯著提升[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對外感發(fā)熱患兒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臨沭縣中醫(yī)醫(yī)院診治的74例外感發(fā)熱患兒分為兩組。參照組(37例)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0、17例;年齡0.6~11歲,平均(4.99±1.31)歲;病程4~49 h,平均(19.39±2.29)h。試驗組(37例)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1、16例;年齡0.7~12歲,平均(5.03±1.33)歲;病程4~51 h,平均(19.44±2.33)h。對比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及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與《中醫(yī)兒科學》[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有發(fā)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癥狀者;發(fā)病后未經(jīng)相關治療者等。排除標準:伴有急性感染性喉炎、急性支氣管炎及扁桃體炎疾病者;對利巴韋林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存在過敏反應者;出現(xiàn)驚厥、抽搐等臨床表現(xiàn)者。患兒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治療方法 給予參照組患兒利巴韋林顆粒(藥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73,規(guī)格:0.15 g/粒)口服治療,10~15 mg/(kg·d),2次/d。試驗組患兒采用利巴韋林與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154,規(guī)格:4 g/袋)口服治療,依據(jù)患兒年齡用藥,6個月 < 年齡 ≤ 1歲:1 g/次,1歲 < 年齡 ≤ 3歲:2 g/次,3歲 < 年齡 ≤ 6歲:3 g/次,6歲 < 年齡 ≤ 9歲:4 g/次,年齡 > 9歲:6 g/次,均3次/d,兩組患兒均進行為期3 d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評估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其中痊愈:治療24 h后發(fā)熱、咽痛、咳嗽、頭痛等臨床癥狀、體溫水平均轉為正常;顯效:治療24~48 h后上述臨床癥狀、體溫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治療48~72 h后上述癥狀、體溫水平恢復正常;無效:治療72 h后上述臨床癥狀無好轉、體溫水平未見變化。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將兩組患兒鼻塞、咽部充血、咳嗽、流涕、退熱時間與治療前后體溫水平進行對比,體溫水平采用體溫計進行測量。③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設置(3 0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對血清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10(IL-10)及白細胞介素 -2(IL-2)水平進行檢測。④比較惡心、腹瀉、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體溫水平、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炎性因子指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臨床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參照組、試驗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75.68%、97.30%,試驗組與參照組比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試驗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參照組;兩組患兒體溫水平與治療前比顯著降低,試驗組與參照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炎性因子(CRP、IL-2、TNF-α、IL-10)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與參照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RP:C- 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10:白細胞介素 -10;IL-2:白細胞介素 -2。
?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小兒外感發(fā)熱屬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由于小兒的體質較弱,肺活量較低,導致該病的發(fā)生率較高,其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咳嗽、鼻塞、發(fā)熱等,對患兒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6]。利巴韋林屬于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其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但采用該藥物治療可能伴有輕度血液、呼吸系統(tǒng)等不良反應,整體療效并不理想[7-8]。
中醫(yī)認為,小兒外感發(fā)熱的病機在于外感風寒,小兒臟腑嬌弱,易感外邪,導致胃表及上焦肺系癥狀[9]。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連翹、淡豆豉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薄荷、荊芥解表散風;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大黃、青蒿、黃芩可清濕熱、解毒;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檳榔消積、行氣、利水;厚樸、半夏燥濕消痰;柴胡和解表里、退熱截瘧;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祛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10-11]。本研究中,試驗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參照組,體溫水平顯著低于參照組,但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了運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對患兒進行治療,可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癥狀的緩解,且不增加不良反應。
血清CRP、TNF-α作為常見的促炎因子指標,當機體處于炎性感染狀態(tài)時,上述指標水平呈高表達;IL-2、IL-10屬于常見的抗炎因子指標,其在患兒機體內呈高表達,當機體呈現(xiàn)炎性狀態(tài)時,上述指標水平隨之應激性升高,且促炎因子波動幅度越大,其隨之波動也越大,故可作為評估機體炎性平衡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12-13]。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連翹提取物連翹酚和甾醇化合物,可使過氧化損傷引起的炎癥反應減輕,起到抗氧化、抗炎的作用;黃芩中的黃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半夏中的總生物堿與厚樸中的厚樸酚均可發(fā)揮抗炎作用[14-15]。本研究中,試驗組患兒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與參照組比較均顯著降低,提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可減輕炎性反應,促進患兒病情轉歸。
綜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有利于緩解患兒,減輕炎性反應,促進機體恢復,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