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嶺 趙國棟
摘 要:《家蠶病理學》是蠶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和學以致用。目前,大部分蠶學專業學生對蠶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并不了解,而本課程教學內容恰恰是與實際生產密切關聯的,因此本課程的設計基本都是從生產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關注并嘗試解決蠶業生產中的蠶病問題,以實際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動力,以此來解決蠶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同時,在本課程的實際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真正解決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淺層次獲取問題。另外,本課程還通過課堂互動、翻轉課堂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體驗感,真正解決課程教學的主體問題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矛盾。
一、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第一、蠶學專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問題。近年來,蠶學專業趨向冷門,大多數蠶學專業的本科生都屬于專業被調劑的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專業課學習基本呈被動狀態,事實上,大部分蠶學專業學生對蠶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并不了解,而本課程教學內容恰恰是與實際生產密切關聯的,因此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基本都是從生產實際問題出發,注重問題導向,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并嘗試解決蠶業生產中的各種蠶病問題,以實際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動力,以此來解決蠶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
第二、學生對知識的淺層次獲取問題。由于本課程內容與實際生產密切關聯,照搬書本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輸入并不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我們需要通過一些生產上的實際案例的展示和講解,讓學生有一種親臨生產基地的感受,從而解決學生對知識的淺層次獲取問題。作者所在工作部門與各大蠶業生產基地有著密切的聯系,事實上,不同的生產基地幾乎每年都會有各種蠶病問題的發生,專業老師每年也都會深入生產一線,切實為基地和農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借此機會可以將部分生產上的各種病蠶帶入課堂,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根據蠶的發病癥狀及一些客觀存在的因素進行分組討論,并對討論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并分組匯報,老師再根據匯報情況分別加以補充講解,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某些知識的理解,解決學生對知識的淺層次獲取問題。
第三、課程教學的主體問題。本課程教學創新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本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從學生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擺脫從教師出發,從教材出發的常規導向,有效增強本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通過課堂互動、翻轉課堂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體驗感,真正解決課程教學的主體問題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矛盾。
二、教學創新思路與舉措
本課程的教學創新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和學以致用。本課程是針對蠶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學生對不同種類蠶病的識別和診斷非常重要。希望通過本課程理論課知識的講授,同學們今后都能認識并掌握各種蠶病的病癥、病原和發病規律;通過本課程的課內實驗,使學生能夠對生產上常見的蠶病進行診斷、鑒別并能夠對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在課程授課過程中,會適當引入其他相關疾病的致病因素,致病機理及診斷方法,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還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另外,通過穿插一些蠶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性研究進展,讓學生的思維不局限于某個知識點,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和科研的興趣。
本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蠶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課堂上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教學來啟發學生的思路,通過問題導向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理論教學方面,我們會對生產上比較常見的蠶病進行重點講解和探討,通過講述不同蠶病的病原、病癥、發病規律,以及讓學生通過觀察蠶病的教學圖片進行現場肉眼觀察并分辨,提示學生通過病原的生活周期及形態學特點思考如何通過顯微鏡觀察進行診斷,引導學生思考并依據蠶病發病規律制定蠶病防治措施。
實驗和實踐教學方面,我們把每年從生產基地新鮮收集來的不同種類的病蠶帶到課堂上,然后進行分組觀察討論,通過研究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分成不同研究小組,對幾種不同種類的病蠶通過肉眼觀察、顯微鏡觀察、染色處理等手段進行診斷,并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反饋診斷結果。
教學評價方面,要求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圖文并茂,內容詳實,并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對各組研究課題進行積極思考和尋找答案。
三、教學創新效果及反思
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學生的聽課和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升,對重點和難點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有效的與老師進行互動討論,也能在實驗過程中經過思考后提出一些獨特的蠶病診斷和鑒別方法。
本課程近幾年授課效果良好,教學目標達成度高,可廣泛推廣。在具體的混合式教學的探索實踐過程中,也要積極思考,經常反思,爭取做到:一、調整心態,擁抱變革;二、敢于嘗試,包容失誤;三、明確標準,設計先行;四、客觀評價,及時調整。具體到本課程而言,我們也要在前期教學創新較好成效的基礎上,繼續通過對課程的建設、課程的設計、授課模式的探索實踐、以及模式評價等方面加強對該課程的建設和創新,使其更加有利于我們“以學生為中心,學以致用”教學理念的實施,為培養新時代蠶學專業高質量的本科生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張軼嶺(1986-),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博士,任職于江蘇科技大學 ?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家蠶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
趙國棟(1984-),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博士,任職于江蘇科技大學 ?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家蠶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BK20201229),項目名稱:Bmtret1基因在家蠶抗BmNPV中的作用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