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寶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 江蘇常州 213019


張永潔
仍記得被分配到全廠最大的設備上那年,我體重僅僅42kg。也就是那年,我實現了成為一名金屬切削加工工人的心愿。進廠第一天聽到“做什么事都需要尋求方式方法,倘若你一個月只掃壞一把笤帚,就可以碰設備上的操作按鈕”,師傅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接下來的一個月,我通過總結掃地“鏟、刮、撣三步走”心訣,果然一個月只掃壞了一把笤帚。實現目標的這一天,師傅說可以開始學加工技術了。
因為起步比同批進廠的同學晚了一個月,連續3個月我都是上1.5個班,上完早班,接著跟著中班的師傅一起學,通過學習我第一個掌握“連鑄框架”加工全部工序的加工要領和質量控制方法,也成為了同學中第一個開班獨立干活的佼佼者。
1992年7月,我進入技校,開始鏜銑知識學習。1995年1月,企業發展急需人才,瘦弱的我戲劇性地被分配在當時公司最大的數顯龍門銑床任操作工(數顯龍門銑床大小為 2.5m×6m,當時公司一般數顯龍門銑床大小為1.6m×2.5m)。在最開始的一個月內,師傅安排我打掃設備切屑,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一個月的掃地經歷塑造了我嚴謹、務實且高效的工作作風,也讓我明白工作的真諦是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極致,干一行、樂一行,從而享受工作過程帶來的酸甜苦辣!
憑著這股熱忱以及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我用42kg的身軀扛起了一片天。1996年1月,我正式獨立開班,實現了進公司第一天的諾言——“大設備別人能干我也能干,而且我要做到最好”。“公司是船,我們就是水手”是我常掛在嘴邊的話。同年9月我更是得到公司的肯定,被派往日本三菱重工廣島制作所學習數控加工技術,如圖1所示,這次機遇更是讓我清醒地認識到,當水手光是喜歡、吃苦耐勞還遠遠不夠,還需在延續傳統的加工技術基礎之上,不斷地更新和提高制造工藝水平。這次赴日學習也讓我埋下了為國家、為企業數控技術發展奮勇前行的決心!

圖1 1996年9月在日本三菱重工廣島制作所研修
一木一石高樓起,胼手胝足是精神。如今,那個喜歡干活兒、肯下功夫的年輕人已不再青澀。多年來,我不僅編制出一套用螺紋銑刀銑削大螺孔的宏程序,還發表了論文《大直徑內螺紋數控銑削編程研討》,提出的“三點找正法”消除了大件自重引起的扭曲變形,達到直線找正的目的。創新加工理念的快速鉸孔等新技術,使公司的機械加工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公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并不滿足于此,崗位需要堅守,不斷的創新正是一種堅守。2002年,我們的第一臺4.5m×20m的大型數控龍門銑投入使用,公司將全廠最大最關鍵的這臺設備交給了我。這是一臺被當時安裝設備的俄羅斯專家稱為“魔鬼系統”的俄羅斯數控龍門銑,面對困難和挑戰,我毫不猶豫地承擔起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短短兩個月,就已經能熟練操作設備,同時我還嘗試對設備的相關功能進行完善,并探索出了防止機床誤操作的“十秒確認法”。
記得有一次,因為操作系統較老,為解決斜面上孔的定位和加工問題,連續工作三十多個小時,攻克了國外安裝調試專家都感到頭痛的難題。辛勤的付出終于換來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以來,數控龍門銑采用“張氏操作法”加工的80t以上大型軋機牌坊,已接近500多片,就“軋機類牌坊的加工分析”我分享了相關經驗,理論知識和技能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如圖2所示。

圖2 現場經驗分享與交流
我想,實現中國制造2025,就必須有一批高技能人才。那么高技能人才從哪兒來,就要靠我們的傳承。作為工匠,我們責無旁貸,必須擔起這個責任來。
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從1996年到2007年,十余年一線操作的摸爬滾打,讓我明白只有把自己總結的方法形成標準并推廣運用,才能不辜負這一行,打造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張永潔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以來,這里成為新職工加速成長的新搖籃、骨干人員切磋攻關的孵化器。每月一次改善發布會是工作室的特有例會,大家互相學習交流,挖掘好的操作法并推廣應用,為生產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現任公司數控龍門銑床的首席技師徐劍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徐劍承擔的項目,獲得常州市職工科技創新一等獎,2016年獲“江蘇省勞動模范”稱號。徐劍說道:“從師傅那兒學到那種韌性,就是毫不氣餒,即使失敗很多次,也還是咬緊牙關繼續去攻關。”通過傳承和帶教,工作室已培養出高級技師50名,技師30名,部分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和常州市技能標兵等榮譽稱號。
怎樣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崗位?我的回答是必須投入一顆滿腔熱忱的心,樹立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信心,深愛著腳下培育自己的沃土,堅信青春之力必將奏響“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