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甄文媛
2020 年新能源車市走出了一個大大的深V 型曲線,2021 年會更好嗎?
國內新能源汽車在2020 年的上半場與下半場拿到了完全不同的劇本。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8 萬輛和20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1%和104.9%,其單月產銷第5 次刷新了當月歷史記錄。1~11 月,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110.9 萬輛,同比增長3.9%,增速較1~10 月已實現由負轉正。
事實上從2019 年7 月起,受補貼大幅退坡等影響,新能源汽車一度結束了數年來的快速增長趨勢,罕見地出現“負增長”。
進入2020 年1 月,工信部等部委明確表態后續補貼不會大幅退坡,再加上其他一些有利因素,業內對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逐步恢復正增長寄望頗厚。
年初新冠突襲全球,重創了整個汽車產業。2020 年2 月,車市近乎停擺,新能源汽車銷量降幅一度超過8 成。“知道差,不知道這么差。”彼時新能源車市的表現完全跌出業內人士的心理預期。到2020 年上半年,整個國內車市復蘇跡象明顯,對全年降幅的預期也比年初收窄。而新能源汽車特別是乘用車相比之下仍然不見明顯起色,同比降幅接近4 成。
據中汽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介紹,自疫情爆發以來,為穩定汽車消費,從國家到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促消費的政策,其中新能源購車補貼、燃油車購置補貼、以舊換新補貼、汽車下鄉補貼、放寬限購等都直接刺激了地方汽車消費。
在政策累計利好以及供給改善的情況下,終端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提高,新能源汽車走勢穩定向好,實現較高增長。進入下半年第1 個月,雖然有2019 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新能源車市開始結束“12 連跌”,此后銷量逐月大幅度攀升,同比增速更是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2021 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許海東預測,新能源汽車2020年全年銷量有望在130 萬輛左右,同比增長8.0%,超過2019 年已成定局。
更令人振奮的不是銷量的正增長,業內專家普遍認為,2020 年新能源汽車最大的變化,是向市場化驅動邁出了重要一步,這是具有歷史轉折點意義的變化。
“2020 年的總量雖然跟去年持平,但是結構上變化很大。最顯著的就是對私市場出現了突破性進展,不僅彌補了對公銷售下降部分,總量還有所增長。” 在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2020 年會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指出,全國范圍內對私銷售,2020年1~10 月增長12.8 萬輛,對公銷售下降了11.8 萬輛。目前對私銷量已經連續兩月處于歷史同月最高水平。預計2020 年全年對私銷售部分將達到歷史最高峰。
2020 年1~10 月,“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達到70%,較過去有很大提升。” 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大眾品牌執行總監馬振山表示,過去是“六四分”,六成對公,四成對私。從消費群體看,我們發現如今買新能源汽車的用戶中,女性占比約46%,90 后的人群也貢獻了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增量。
在產品方面,上汽集團質量和經濟運行部市場與品牌管理總監郝鴻認為,國產特斯拉、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和理想等)以及自主品牌(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廣汽)在不同細分市場推出高性價比的爆款車型,加速了私人消費需求釋放。
從城市角度看,據徐長明分析,對私人市場的突破是兩股力量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包括限購城市和非限購城市。從數據看,非限購城市對這一變化的貢獻更大,占64%。“非限購城市私人市場的快速突破將成為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徐長明表示,“非限購城市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
“個人需求逐步擴大,20 萬元以上及10 萬元以下的純電動汽車拉動了市場的整體增長。”在比亞迪乘用車產業辦公室主任熊甜波看來,拉動當前銷量增長的主力來自高端和低端兩個細分市場。
由于中端市場一直未見明顯變化,馬振山將這種局面形象比喻為“啞鈴型”。
從2020 年1~10 月看,特別是在私人市場,A00 級新能源車型銷量超過15 萬輛,相比2019 年同期增長6.5 萬輛。還誕生了一款現象級車型,五菱宏光MINIEV,單月銷量在11 月已突破3 萬輛,日銷超過2000 輛。徐長明認為,五菱宏光MINIEV 找到了它的賣點,主要彌補或替代了低速電動車。從地域看,這款車銷量最多的前10 名城市中,位于山東與河南兩省的占多數,而低速電動車銷量大省也是這里。
B 級車銷量更是增長9.2 萬輛,超過20 萬輛。值得注意的是,造車新勢力在B 級及以上市場的表現突出。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的產品賣得非常好。
但A 級和A0 級市場銷量比2019年同期卻各少了1 萬多輛。徐長明認為,A 級新能源汽車在非限購城市的銷量目前也就1000~2000 輛,“這離真正的啟動還有距離”。因為按2019 年傳統汽車細分市場的情況,A0 和A 級車是千萬輛級的市場,然而目前沒有真正能打開這一市場的新能源車型。
“A00 級純電動汽車的用戶買的是經濟性,B 級新能源汽車用戶買的是產品吸引力,A 和A0 級為什么沒有起來?”徐長明認為,這類用戶買的是產品綜合性價比,而這一級別的新能源產品離消費者自愿購買尚有距離。他建議,下一步企業降本降耗是重中之重。
中汽協會預測,2021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80 萬輛,同比增長40%。更為樂觀的估計是增幅將在50%左右。
“整個市場回歸比較正常、比較健康的狀態,不再主要依賴于補貼,大家也不再為了補貼而做一些非常低端的產品。讓消費者對新能源技術、產品都有了更好的認知,2020 年度為我們接下來做了非常好的鋪墊。”熊甜波指出,從政策及產業趨勢看,2021 年的新能源車市有多重利好。近期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提出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20%(約500 萬輛)的目標,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7%以上。
此外,明確“三縱三橫”布局和加大推動充換電網絡建設(公共網絡建設適度超前)也將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還有補貼政策延續至2022 年,也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更快更好地搶占市場,北上廣深等限購城市對于新能源汽車指標等政策的穩定性以及海南等新興市場的優惠政策,也有利于穩定、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消費。2020 年各地的支持政策為車市的復蘇就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各地方政府給予新能源汽車更多的路權也是重要利好。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范圍內新能源化的趨勢不斷增強,歐洲多個國家均宣布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
在多重利好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熊甜波預計,2020 年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同比增長近30%,達到110萬輛以上,整個市場滲透率達到5.4%以上;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預計增幅40%以上。其中,出于對經濟出行及高端體驗的追求,新能源汽車將在入門和高端市場逐步替代燃油車,重新激活這一市場的增長。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對公市場,將在2021 年進一步為新能源汽車帶來增量。預計全國有40 多萬輛出租車需更換,網約車預計仍有20 萬輛的需求缺口。
但她也提示,從短期看,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本壓力依然巨大,消費者的續航焦慮也暫時難以打消,安全問題仍將成為他們最大的顧慮。
從各分類市場看,隨著疫后國內經濟好轉,郝鴻認為,新能源汽車對公市場將得到明顯修復,各地新增/更新出租網約車比例要求及部分地區不成文規定、車企滿足雙積分的重要需求(合資為主)、疫情后網約車用戶規模回升、盈利預期向好等也都是有利因素。而在限購城市新增燃油車指標預計取消或減少、補貼退坡預期穩定的情況下,強勢新產品供給增加也將加快在私人市場的滲透。
在2020 年聲量偏小的中端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隨著2021 年主流合資企業正式入局而改變。馬振山認為,隨著大眾、豐田等外資企業的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將硝煙再起,實現終端市場結構轉變,即從啞鈴型向紡錘型的轉變。新能源汽車私人用戶購買占比將繼續提高,非雙限城市的銷量也會不斷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向需求拉動轉變,走向成熟。“在結構方面,我們認為2021 年是新能源汽車真正走向全面市場化發展的重要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