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通過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綠色運營管理和倡導綠色實踐,汽車行業企業加快向低碳、近零碳和零碳深度轉型,以促進行業向高質量綠色方向發展。
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不僅關乎生態環境,也關乎民生福祉。為更好地管理由于自身運營給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順應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方向,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在完善環境管理體系、綠色運營和倡導綠色實踐等方面深入實踐,促進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行業向低碳、近零碳和零碳深度轉型,助推行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嚴格遵循國家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構建并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嚴格識別和管控環境風險,以綠色環保的方式開展各項業務,實現企業綠色環保目標,切實夯實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
比如,2020年,北京汽車組織各基地完善節能檢查標準,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組織高耗能落后設備排查,加強重點能耗設備管理,積極推廣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節能新技術應用,截至2020年底共計完成12項節能改善項目,年投資收益約1569萬元,年節約標準煤3326噸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635噸;廣汽本田在原有綠色工廠推進體制上,成立生態環境管理委員會,其中涵蓋研發、生產、采購、銷售和售后等全領域,并明確各自環境管理職責,同時啟動生態環境管理責任制簽約與考核工作,壓實生態環境管理責任。
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堅持將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放在首位,著力開展綠色工廠建設,并將綠色理念擴展到供應鏈,以綠色采購聯動伙伴,共同為改善環境問題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打造綠色工廠。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堅持綠色制造理念,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和升級設備等,確保各生產環節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制造要求,打造高效、低碳的綠色工廠。
比如,東風公司從汽車產品全價值鏈各個環節開展節能減排,2020年自主研發的東風C15TDR發動機在燃燒、降摩擦及熱管理等方面采用了十余項先進技術,使整機在動力性、經濟性、排放和NVH等方面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其旗下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的車身廠涂裝車間溴化鋰空調機組改造項目實施后工廠可減少能耗1978噸標煤/年,減少碳排放11677噸/年;北京奔馳采用先進的節水工藝,以及開展光伏發電、地源熱泵、風能機組、太陽能熱水系統和智能照明等在內的清潔能源項目,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逐步實現碳中和。
加強綠色采購。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嚴格制定供應商環保準入管理辦法,將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納入供應商認證和審核流程,著重提升供應商的環保意識,并引導供應商開展綠色能力建設,助力構筑綠色供應鏈。
比如,北京汽車建立《北汽股份綠色供應商鏈管理辦法》,優先選擇環保管理合規和規范的供應商,要求供應商需取得ISO 14001體系認證和排污許可證等,以確保所合作供應商環保合規和管控有效,打造負責任的供應鏈;北京奔馳建立了完善的采購與供應商管理制度體系,涵蓋供應商認證、選擇、審核、績效評價、能力提升和培訓,不斷引領和帶動供應商的綠色體系建設,并借助大數據和物聯網收集、分析并儲存了所有汽車制造行業相關數據,確保企業及供應商的工藝流程、能源消耗和危廢排放滿足法規要求。
推動綠色物流。中國汽車行業企業通過創新渠道搭建輻射面廣和多式聯運的物流網絡,減少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的大量能源和燃料消耗,積極推動綠色物流體系有效落地,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比如,華晨寶馬全力推動低碳運輸和多式聯運模式,通過減少航空貨運和優化鐵路運營流程等方式,進一步完善綠色智能物流系統,由此,自2014年以來實現出廠物流運輸二氧化碳單車排放量降低45%;東風本田根據武漢所在地理位置與多式聯運運輸資源,不斷擴大水-公多式聯運與鐵-公多式聯運運輸規模,持續推動綠色物流計劃,并根據各地區銷量分布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資源,結合其銷售營銷策略,建設軸輻式多式聯運物流網絡,發揮多式聯運大批量、低成本和低碳環保的優勢,減少碳排放量。
為可持續地延伸綠色公益環保足跡,守護自然家園,中國汽車行業企業積極開展多種類型的環保公益活動,傳遞低碳環保理念,提升廣大群眾的綠色環保意識,為共建天更藍、山更綠和水更青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比如,2020年12月,比亞迪志愿者深圳坪山站、深圳寶龍站、深圳坑梓站、深圳葵涌站和惠州站5個站點共同參與深圳壩光紅樹林保護區凈攤活動,在園區內開展垃圾不落地宣傳和節約糧食等主題活動,以帶動更多的人參與環保,減少污染;國機汽車在2020年世界地球日開展“種下希望,收獲綠色”主題活動,讓員工親手播種花種,見證小苗破土和發芽開花,培養員工們的綠色意識,用實際行動守護美麗的地球,將綠色環保進行到底; 2020年10月,廣汽本田綠芽·流溪河水源地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通過生態種植和生物防治技術,推廣生態農業,改良土壤超過1000畝和參與生態改良的村民月均收入提高了1000多元等。
總之,通過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綠色運營管理和提升綠色生態意識,汽車行業企業履行綠色和低碳發展之責,促進自身和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