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珊珊 圖/金照星
“我不是新杭州人,我是杭州人!”2019年,于恒順利拿到了中國“綠卡”,這對在中國生活13年的他來說,是一種溫暖的身份認可,“我可以以中國人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這兒就是我的家。”
7年前,于恒從山東搬到杭州生活至今。作為林德集團林德工程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他本可以選擇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生活,但因喜歡中國文化,熱愛杭州宜居的生活環境、開放的營商環境而扎根杭州,他還推動林德集團在杭州設立亞太區工程總部,這也是首家世界500強外企在浙江設立的區域總部。
據統計,2019年,杭州市凈流入約50萬人,共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7538人次。杭州還連續10年入圍“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十強,一批又一批像于恒一樣的全球科技人才來到杭州,扎根杭州。
杭州如何成為全球科技人才成長交流的聚集地?究竟有何吸引之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疫情期間,杭州整體項目申報量呈上升態勢。”杭州市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傅立告訴記者,“從求人才來杭轉變為如今吸引人才主動來杭,這是杭州成功打造全球科技人才‘朋友圈’的表現。”
20世紀90年代,浙江華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還只是富春江邊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如今卻已是富陽創新發展新圖景上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其生產的“無敵”牌賽艇是中國賽艇制造領域唯一的中國名牌,也成為我國游艇對外出口量最大的公司。
回顧華鷹的創業發展史,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華鷹首席專家、德國人克勞斯。
1994年,華鷹創始人、董事長熊樟友帶著公司制造的賽艇到國外參展,卻被德國同行投訴抄襲設計。
“賽艇樣子都差不多,中國的木匠老師傅看一眼就能做出來。”不服氣的熊樟友找到時任展會主席、國際賽聯器材委員會前主席、國際造艇大師克勞斯“喊冤”,“中國也想發展賽艇運動,可是歐美企業生產的賽艇太貴,我們買不起艇,自然無法在中國普及賽艇運動。”
熊樟友的一席話觸動了克勞斯,也為還處于襁褓之中的華鷹帶來了轉型發展的第一道光——克勞斯決定來到中國幫助華鷹,在開發戰略、產品設計、工藝流程、質量控制、設備投資上進行了全面指導和整改,讓華鷹開啟了全新的創業之路。克勞斯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
在賽艇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華鷹,又將目光轉向了游艇行業。
“作為船舶工業里的奢侈品,游艇制造要求極高,連一枚螺絲釘都不能生銹。”華鷹副總經理金音帶記者走進游艇制造工廠,“疫情導致賽艇需求下降,而游艇的訂單不降反升。每生產出一艘游艇在工廠停留不超過一天,就會被訂貨方拉走。”
富陽區科技局局長錢東升告訴記者,華鷹也走過做貼牌的彎路,經歷過慘痛的教訓后最終選擇突破國外游艇技術壟斷,打造自有品牌——“Aquila”游艇品牌,還開啟全球引智計劃,引進了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波蘭等國家船舶行業的外籍高端人才13名。
一個人帶動一大片。經外國專家培養,60多名中國本土人才脫穎而出,具備了年開發2—3款游艇的設計能力。
帶動效應在杭州不斷升級。例如,在于恒的推動下,林德集團旗下的德國子公司LindeGmbH在大連設立林德加氫站設備(大連)有限公司,提升了中國氫能源技術發展速度。

記者團在2020年被授予省級優秀眾創空間稱號的貝殼社采訪
對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浙江金蛋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民辦非企業機構——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來說,則是一項技術帶動一方產業。
“焊接技術對我國制造業升級是至關重要的。而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有技術、有人才,中國有市場、有需求。”現任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中方院長的馮長根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已和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簽署項目合作協議,聯合國內焊接領域知名院校共同開展面向建筑鋼結構、自動扶梯、大型游藝設施等領域的焊接自動化、柔性制造研究,目前進展順利,預計兩年內可為相關企業提升產值超億元,并可帶動全行業實現制造智能化提升。”
2020年11月11日,記者來到杭州濱江物聯網小鎮,在這個小鎮上,有著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領導力的領軍型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也凸顯了我們科技日益強大。”高新區(濱江)科技局副局長俞凱華告訴記者,“‘三十而立’的高新區(濱江)是全市乃至全省創新活力最強、創新創業區域生態最完善的區域之一,擁有市級及以上的孵化器眾創空間89家,其中國家級的有20家。”
2020年被授予省級優秀眾創空間稱號的貝殼社即為其中一個。
7年前,姜慧霞創辦了醫療健康行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貝殼社。“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創業者不再孤單的平臺,幫助優秀的海歸創業人才實現夢想。為此,2017年創辦了貝殼大學,已累計為行業培育了130多位創業公司CEO、數千名應用型人才。”姜慧霞告訴記者,“未來的創業者必須具備國際視野,這也是貝殼社的優勢所在。”
正如姜慧霞所說,貝殼社成立了“貝殼產業園”“貝殼基金”,其中,“貝殼基金”已天使投資孵化30多個項目,成功投資孵化了百普賽斯、裕策生物等30多個生命健康領域的早期項目。
2020年疫情期間,貝殼社將人才引進、項目孵化工作搬到線上,“保證疫情一過,外籍人才到杭即可啟動項目。”
貝殼社的發展受惠于海創基地。
海創基地作為招才引智、創新創業、高新科技企業孵化基地,主要通過與各類專業機構合作建設了新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以此帶動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杭發展。
引來了人,下一步就是留住人。高新區(濱江)人才辦黨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周穎菲以“5050計劃”為例向記者介紹了高新區(濱江)人才引進政策。
“5050計劃”是2010年浙江省最早推出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計劃,經歷了三次迭代升級。

杭州錢江貝賽思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校長艾倫·約翰·威爾金森接受記者采訪
2010年,“5050計劃”意在培育50位國家級人才計劃的人才,培育機構貿易總收入超千萬元的企業50家。2016年,推出的“5050計劃”2.0版,改變了以往專家評審制,推行免答辯、免評審制度,以培育50家像貝殼社一樣的人才眾創空間、成立50只人才基金為目標。2021年即將實施的3.0版本,不僅擴大了資助范圍,從扶持海外留學人才和國內博士擴大至碩士,還將扶持周期從3—5年擴至7年,在無償資助的基礎上增加政府投資。
“高新區(濱江)人才政策的制定是與時俱進的,考慮到疫情期間興起的互聯網直播,我們制定‘三新人才’,即新商業、新經濟、新領域,扶持對象不再局限于科技型人才。”周穎菲說。
“筑巢才能引鳳。近年來,杭州致力造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已建立5個國家級、8個省級和37個市級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傅立坦言,杭州尤其鼓勵規模較小的企業聘請外籍專家,“政府給予資金補貼,讓一些受困于資金限制的企業嘗到科技創新的甜頭。”
11月10日,記者隨江干區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傅懷杰來到浙江杭州錢江貝賽思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錢運國際人才社區地處錢塘江和大運河交匯之處,是未來錢江新城二期的首發之地,在1.5萬常住人口中,有630名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傅懷杰介紹,為讓外籍人才在杭長期發展,特成立貝賽思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江干乃至杭州外籍人員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提升城區國際化氛圍、厚植區域國際化土壤。
記者看到學校設有黑匣子專業劇院、露天小劇場、可提供3萬余冊中英文藏書的圖書館和近800平方米的餐廳,200米跑道的室外環形運動場以及層高12米的室內運動場,可進行田徑、足球、排球、橄欖球、棒球等多項體育運動。
“學校共有1200個學位。”學校校長艾倫·約翰·威爾金森已從事教育工作25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日常教學過程中會融合不同國家的父母需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疫情期間,學校也將中國抗疫的故事與教學融合,讓學生理解所生活的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提升社區融入感。”
除學校教育,錢運國際人才社區還為國際人才在居住、就醫、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
在距離亞運村500米的蕭山國際人才服務中心,也著力在完善國際人才配套服務,打造外籍人員衣食住行全方位覆蓋的社區上下足功夫。
“為外籍及海歸人士等國際創業人才提供政策咨詢、金融投資等一站式服務,涵蓋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的59項政府服務事項和70項國際人才定制服務事項都能在這里實現一站式集中辦理。”蕭山科技局局長汪新來表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科技人才引進工作從國外轉向國內,推進科技人才國內大循環。”
來自巴西的戴妮在浙江讀書、創業,兩年前,她為了幫助更多來華工作的外籍女性實現職業成功,創辦了女性領導力社群SheUp,“我在浙江感受到了政府、社會對外籍人員的尊重和包容,所以我愿意留在這兒、也希望讓更多的外籍女性在中國、在浙江杭州收獲事業、生活上等方面的成就。”
“造環境、搭平臺、靠市場。”傅立這樣概括杭州吸引外籍人員的三大法寶,“未來,杭州將繼續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加快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加強創業激勵機制,讓外國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