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市科技局

2020年10月24日,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舉行,觀眾在展會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新年首個工作日,南京召開了2021年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在南京的兩院院士、高校院所、龍頭企業以及高新園區、科創企業、新研機構負責人代表成為座上賓。
會上,南京推出了市委“一號文件”《關于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這也是南京連續第四年“一號文件”聚焦創新。
在會議中,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首先感謝在南京的廣大創新者、創業者、創造者對城市高質量發展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通過三年耕耘,南京城因為創新而變得更自信。
“這種自信,源于區域競爭中的創新領跑。”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年創新指數,南京由三年前全球第94位躍升到第21位;科技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南京位居前四、穩居第一方陣。
“這種自信,源于國家戰略中的創新擔當。”紫金山實驗室成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科技力量,揚子江中心聚焦長江大保護涵養綠色動能,麒麟科技城、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載體加速推進,涌現了一批“從0到1”原創成果。
“這種自信,源于產業升級中的創新基因。”南京目前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超過400家,孵化引進企業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5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萬家,重點發展的8條產業鏈規模達1.5萬億元、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9.1%。
“這種自信,源于鏈接全球中的創新合作。”三年來,南京深入推進“生根出訪”“百校對接”,布局設立29家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首創建設“海智灣”招攬國際人才,南京創新周放大資源聚集效應,“寧聚計劃”三年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110多萬。
“這種自信,源于制度探索中的創新治理。”南京在全國率先組建實體化運作的市委創新委,已經完成了15個高新園區去行政化改革,建設運營100萬平方米城市硅巷,構建以市委“一號文件”為主體的政策體系。
從2018年開始,南京先后出臺了三個市委“一號文件”,共46條有分量的政策舉措,推動創新名城建設走深走實,實現從“舉措創新”到“制度創新”、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從“對標創新”到“引領創新”的逐步跨越。2021年的“一號文件”,是前期三個“一號文件”的集成優化。該文件分別從原始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載體創新、人才創新、金融創新、開放創新、全域創新、制度創新等9個方面提出20條政策措施。
張敬華提出,必須拿出“江河奔流開新路,層巒聳峙爭高峰”的大氣魄、大手筆,奮力實現五大新突破,“立足更高站位,在提升創新能級上取得新突破;著眼更優質量,在培育創新主體上取得新突破;跑出更快速度,在厚植產業優勢上取得新突破;培育更濃氛圍,在優化空間布局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更強磁場,在聚集高端要素上取得新突破。”
“我們既注重用好本地人才,也要大力引進市外海外人才,鼓勵企業引才用才、專業機構舉才薦才;我們對高層次人才、頂尖團隊分別給予最高350萬和1000萬元支持。”張敬華在強調引進人才的同時,也拿出了滿滿誠意。他說,必須要進一步解決人才留寧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
2021年,南京將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提供創新創業、子女教育、健康醫療、品質生活等特色精準服務。在保障人才住房上,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類人才住房12萬套。在高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地鐵站點周邊,居住類用地出讓可配建不少于5%的租賃住房;支持國有平臺在地鐵沿線建設租賃住房,優先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原則,布局規劃建設人才安居社區;積極探索“先租后售、租購并舉”人才安居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在自有科研、工業用地范圍內建設租賃住房。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博士、碩士、學士,繼續執行住房租賃補貼政策,引導開發商和商業銀行對人才購房按規定落實首付比例政策和貸款利率優惠。
關鍵詞:原始創新
推進“一室一中心”建設,建立重大平臺項目儲備庫,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重大平臺在寧布局落地的,由政府牽頭落實最高50億元支持;設立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政府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的比重。
關鍵詞:企業創新
明確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對首次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給予30萬元獎勵,有效期滿當年仍獲得認定的再給予20萬元獎勵;創新型領軍企業給予貢獻獎勵,支持“高升規”“小升規”,對科技服務業企業總部、地區總部以及企業研發機構給予績效獎勵。
關鍵詞:產業創新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明確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國際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圍繞八大產業鏈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對牽頭攻關任務或承擔國家攻關項目的企業,按項目研發總投入的15%、最高1000萬元給予支持;對商貿數字示范標桿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
關鍵詞:載體創新
實施“空間要素保障創新計劃”;加快科創載體高質量發展。支持在寧重點高校建設科技創新港,打造世界一流產業創新策源地。對國家級、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按年度績效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鼓勵高校院所利用閑置校區、廠區建設城市硅巷,按硅巷年度績效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關鍵詞:人才創新
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實施“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計劃”。多措并舉加快人才住房籌集,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博士、碩士、學士,繼續執行住房租賃補貼政策,布局規劃建設人才安居社區等。
關鍵詞:金融創新
優化政府投資基金管理運作機制,激勵國有創投企業投資團隊,完善股權投資基金開辦、投資等獎勵政策,優化產業并購基金管理、上市企業支持政策,支持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等。
關鍵詞:開放創新
高質量建設都市圈科技創新共同體;高質量推進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合作。完善創新周舉辦機制,深化“生根計劃”,大力引進高端研發機構,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科技投資和研發活動,深化“百校對接”機制,發展“校友經濟”等。
關鍵詞:全域創新
強化市域治理應用場景創新。實施“科技創新+場景應用”行動,每年發布1000個應用場景,對重大應用場景建設項目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強化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等領域先進技術和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實施“智慧頤養工程”。
關鍵詞:制度創新
完善創新統籌推進制度。加強黨對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秒觸發”政策服務系統、“一站式”政策兌現平臺、“好差評”政策落實制度,強化創新名城建設“硬考核”;建立針對國有創投的盡職免責機制,形成激勵創新、主動作為,保護創新、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支持在寧高校院所爭取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