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躍勤 謝喬良 鄒京來
(1.昆明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律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云南昆明 650000)
科技成果轉化,即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經后續開發、推廣等向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下的發展業態新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所有實施科研活動的各方應該承擔的一項責任,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國家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簡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為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目標、任務、具體措施等行動方案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4月21日印發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國辦發〔2016〕28號,簡稱《行動方案》)。
云南省為促進科技成果在云南落地轉化、推動云南省轉型升級,根據《行動方案》(國辦發〔2016〕28號)和《云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云政發〔2018〕60號)等文件,提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財政支持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云政辦發〔2019〕86號,簡稱《實施意見》),并重點提及完善財政相關政策,如提高科技人員在技術轉化活動獎酬金比例等;強化財政資金獎補。(1)對科技成果出讓方、受讓方、轉化服務機構給予補助。(2)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給予最高1億元的補助。(3)對在滇創辦科技型企業的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根據評估價值給予補助。(4)根據技術合同交易金額、股權折算金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增產值等給予補助,對技術轉化的參與各方提供交易類獎補:“省級財政資金對技術交易中的科技成果出讓方、受讓方、轉化服務機構給予補助”[1]。
該政策初衷是使用財政資金鼓勵高校、科研單位、國有企業等出讓科技成果,盤活消化存量巨大的“高價值專利”(云南省科技廳定義為:具有較高技術價值、完善法律價值、較高經濟價值的專利成果);需求企業群體(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受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能較快形成產業規模,顯著提升相關產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新型業態形成;此外《實施意見》扶持服務機構提供技術轉移服務,以優惠政策和技術交易額按比例獎補形式支持建立構建全省統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力圖形成“技術成果供給—成果轉化平臺—技術成果落地”的良性循環:鼓勵創辦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落地云南,積極提供技術交易場所、信息網絡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和金融等配套服務。
然而,鑒于云南省的技術市場發展程度偏低,優質的科技成果轉化供給不足,技術需求市場并未充分挖掘,科技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的驅動力依舊是省級政府的政策補貼并未轉向以市場需求導向的模式,在實際推行《實施意見》時各類獎補適用門檻過高或模糊,直接影響技術供需雙方進行成果轉化合作并作技術合同登記的意愿。不合理的政策獎補門檻設置主要體現在技術交易類中(1)對技術成果來源和技術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范圍較窄。(2)對技術轉化和專利轉化界定不明確。(3)對“高價值專利”界定時并未充分考慮在實務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這些問題造成了《實施意見》在促進省內的成果轉化中發揮作用有限,這種情況有待改進。
在解讀實施《意見》(“(一)實施財政資金獎補”條款中第1條,包括科技成果出讓獎補、科技成果受讓獎補、新增產值類獎補3類”)。其中對“科技成果來源”,一般認為只有“科技成果歸屬于高校科研院所,之后轉化到了企業才能在技術合同登記中被界定為科技成果轉化活動”落在獎補范圍內。但在現實中,從高校科研院所發生轉化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多數不在高校科研院所。例如:吳X是某省工業大學的金屬材料保護領域的專家,帶領的團隊受船舶制造公司委托開發一種新型耐腐蝕的船舶涂料,其中開發的費用由企業承擔,在為保護所開發的船舶涂料申請發明專利時,雙方約定該發明的權利人為委托方,即船舶制造公司。顯然,這種“委托開發”的成果在轉化實施過程中:企業委托高校科研院所開發一項技術,對于委托開發所產生的技術要申請專利的時候,一般均會約定企業為申請人或約定企業和高校作為共同申請人,高校參與的專家作為第一發明人,即便最終專利權人只有企業,但從高校院所到企業的技術成果轉化的事實是存在的。
在設想中促進科技轉化獎補實施時明確技術成果轉化中的知識產權歸屬高校科研院所很重要,其初衷是最大可能的減少技術交易過程中的糾紛問題,也能促進高校深入技術研發。但是大多數技術轉化活動的知識產權歸屬并不在單一在高校科研院所,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多數科技成果轉化是以合作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形式完成,它們約占“四技”合同的86.0%[2],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知識產權歸屬并不單一在高校科研院所。如果云南省獎補政策實施時補充以“知識產權歸屬必須在高校科研院所”來界定科技成果轉化行為從而確定獎補依據的話,考慮到在云南省技術市場進行隱性知識交易和科技成果后續開發利用的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較高,即便是看似可實施行性高的獎補政策也很難激勵省內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除此之外,在知識產權歸屬界定科技成果轉化行為也會影響到技術合同登記中對科技人員的獎酬金發放,這些對參與者積極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促進云南省的技術成果轉化的大目標,這顯然違背了本政策的初心。
在對“(一)實施財政資金獎補技術交易獎補第1條和第7條”解讀實施環節上,均存在技術成果轉化的時間點認定不明確的問題。通常以技術成果形成的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時間節點,特別是技術成果以專利形式進行保護的時候,這個時間節點通常才會被認定為專利授權日,即以專利授權日作為獎補等級認定、獎補金額計算的時間點依據,也就是說企業想要獲得“技術轉化-新增產值”獎補時,一般認為單位申報獎補時“技術轉化所取得的成果必須申請專利且專利處于授權狀態”,且補助金額由專利授權時間點后的經濟效益來確定,致使真正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專家與企業難以得到相應政策的扶持。現實中,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壽命息息相關,技術產品的市場化和專利申請是同時進行的。例如,某地工業大學金屬材料保護專家吳三在去年底申請了一件有關船體防腐蝕涂料的制備方法的發明專利目前仍屬于審查階段。當地船舶公司委托其團隊開發船舶涂料過程中,為盡早將新型防腐蝕涂料投入市場。船舶公司會從工業大學購買該發明專利申請權用于新產品的市場布局,該專利在未授權的情況下專利產品已經在進行商品化投入市場。
技術成果轉化活動在成果技術專利申請的同時進行,以高校科研院所最具有代表性的轉化實施方式來解釋:二次開發是合作開發中的一種形式,即企業在基于專利歸屬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上做的開發。由于高校科研院所持有的科研成果契合度、技術成熟度等與企業需求相差較大,很難直接將高校科研院所持有的專利技術進行再開發、商品化,甚至可能需要進行二次科研立項,但如果實施周期過長待項目成果完成時企業的需求早已發生變化,為了防止科技成果市場化開始時與市場反饋脫節,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專利保護是同步進行的,特別是對技術新穎性及成熟度要求較高的高科技企業,通常會出現技術成果已經轉化為生產力并產生利潤,但所申請保護的技術專利還沒有授權。專利是否授權和專利所保護的技術轉化沒有直接關系:技術開發轉化有時效性,如果等待專利授權后再進行技術轉化,那可能所開發的技術已經錯過了最佳創造經濟效益的時機。
真實專利轉化的案例如:上海某高校科研管理部公示的一則科技成果轉化現金激勵,公示項目涉及高校科研人員將一件姜粉在緩解炎癥機理相關未授權發明專利的專利申請人轉讓給企業所取得的收入經技術合同認定后,學校將轉讓收入的70%以獎勵的形式發放給該科研人員[3]。相比之下在對“云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獎補政策”具體實施解釋中更應該將技術成果轉化的標記物從專利授權后倒推到專利受理時間點上計算技術轉化產生的技術交易額及市場銷售票據等確定獎補數額,在技術合同登記認定及有關部門的獎補政策實施時知識產權證明材料以受理通知書為依據。而技術成果的歸屬也可以由技術合同的登記信息知識產權受理通知書等判斷,不一定必須是已經授權的專利證書,如此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才能真正起到獎補獎勵的作用。
對企業而言,目前處于沉睡狀態的大多數高校院所持有的專利與企業需求并不匹配[4]。從2019—2020年全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報告和全國技術市場交易數據來看,全國大多數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轉化的科技成果質量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制度仍然有堵點待疏通等問題影響;優質科技成果產出比率偏低,比如先前科研項目結題只考核專利數量,未能考慮專利質量,從而導致目前“沉睡專利”數量龐大,其中存在很多為申請專利而申請專利形成的“沉睡專利”,能夠實施的專利少之又少,即便目前在科技項目考核和職稱評審中推廣科技成果轉化評分機制,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并不可能立即發揮作用,需要一個相對長的發展過程;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保有的大部分專利無法與技術先進性及成熟度要求高的大型高科技企業匹配,很難直接應用,還需要進行合作開發。判定發生轉化技術成果的專利價值不應該只是單純由專利授權狀態、維護年限和已經授權專利文案的情報文獻屬性來決定,更應將由專利授權后倒推到專利受理時間點上來計算專利背后的技術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程度,以及該專利所產生的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作為界定憑據。
進行《實施意見》的交易類獎補解讀時應以是否存在了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事實作為進行獎補的界定依據。明確技術成果轉化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很重要,但并不應該過分強調發生科技轉化的成果歸屬,以至于將本該給予獎補的事實完成技術轉化的示范性案例均排除到獎補范圍之外。
由于市場化往往和技術開發同時進行,市場需求和研發產品的技術壽命緊密相連,大多數企業來說很難做到待專利授權后在進行銷售,在解讀實施《實施意見》對“(一)實施財政資金獎補技術交易獎補第1條和第7條”中如果以發生轉化成果的專利授權狀態、授權時間來決定是否給予獎補和計算獎補金額,很難調動企業進行參與技術成果轉化,更難以激勵企業克服隱性技術交易中不確定性導致的較高風險對技術成果后續開發。因此建議對于存在事實上技術成果轉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可以要求其提供證明其實際技術轉化的市場數據(包括技術成果產品以及相關銷售額等能確實表明科技成果轉化的真實數據)加上技術成果已進行相關保護的依據(比如專利受理時間點、專利申請文本內容,以和市場上銷售的技術成果產品進行比對確認)作為獎補政策實施的補貼金額依據。以此激勵高校院所以及企業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積極性,方能達到本政策的初心。
值得應用推廣的高價值專利技術是從高校科研院所產出科研課題的科技成果時,就結合市場需求所培養的技術先進性、成熟度領先的優質專利,僅靠專利授權狀態、維護年限和已經授權專利的穩定性并不能作為甄別高價值專利的直接依據,相反高價值專利的篩選和推廣,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更多與企業需求匹配的優質專利得到二次開發和商品化來發光發熱。科技成果轉化獎補在實施時采用合理的高價值專利界定標準挖掘推廣技術與需求緊密高的優質專利,在加快推動云南省內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