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灝 唐延宏
(1.山東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管理中心(魯南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山東濟寧 272005;2.濟寧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山東濟寧 272100)
中小企業是我國目前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對我國的工業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關系到我國就業形勢,對各地區經濟繁榮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具有在創新體系中最具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在目前構建創新體系的重要歷史機遇期,研究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活力,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探討中小型企業在技術轉移方面所需要的各種工作。
創新生態系統總體來講是一個具有共同存在相互關系、共榮共生的經濟共同體,國外研究與國內研究其定義差別不大,該系統主要以企業為主體,大學、科研院所、政府、金融等一些中介服務機構為系統載體的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復雜系統結構。本文以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的角度,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各系統要素參與,對中小企業技術轉移模式進行探究。
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是創新發展的又一階段性成果,改變了以往創新發展被動、孤立發展局面,將生態學理論引入到創新發展中,突出強調了創新生態系統聯動、開放、協同、共生、演化等生態特征,實現了創新理論的范式轉變。
2004年,PCAST發布了《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體系、信息技術制造和競爭力》研究報告指出,創新生態系統是國家創新能力不斷發展的關鍵,國家經濟繁榮和全球領先地位的建立得益于其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至此,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被正式提出。之后,Adner等學者將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進一步發展,逐漸引領一次新的創新理論發展潮流。從國外來看,創新生態系統[1]可以理解企業之間由于長期合作及相互信任所形成的企業的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互惠關系,也可理解為有企業組成的具有共榮共生的經濟共同體,各主體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創新。
國內學者對創新生態的定義也各有不同。國內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最早由北京工業大學黃魯成提出,他強調區域技術創新與生態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探究生態系統理論對區域技術發展的重要性。2011年中國-經合組織(OECD)創新政策圓桌會對國家創新生態系統進行討論,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也再次將創新生態作為重要議題,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開始被官方和學術界廣泛認可,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得到了不斷發展和應用。從國內研究來看,創新生態系統可以理解為以企業為主體,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部門等一些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共同合作參與的一個的復雜網絡系統,通過系統間的相互協作,在人力資源、技術先進性(創新性)、信息共享、資本參與的各個創新要素,實現創新要素的共同利益,為系統中主體即中小企業帶來利益價值,實現各系統中個創新要素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我國創新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角色的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政府既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制度供給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處于絕對的領導核心位置。科研機構、大專院所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是人才、知識、技術的主要供給者。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創新系統不可或缺的輔助機構,可以為創新系統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金融部門市創新系統中的資金投入,不僅能夠提供資金,還能提供財稅金融等政策,是整個系統中保持高效運轉的基礎與保障。
在中小企業技術轉移過程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以大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等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共同作為要素,參與的創新生態系統作用越來越明顯[2]。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中小企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們經營范圍廣泛、行業齊全、點多面廣;“小而專”“小而活”,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力量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人才、技術、資金匱乏、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差等問題。《2020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9年,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 484077項,成交額為 22398.4億元。其中,中小型企業共輸出技術 231268項,成交額為 8424.0億元。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 17419.1億元,貢獻了77.8%的市場份額,其中:中小型企業吸納技術181075項,成交額為6111.3億元。表明技術轉移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渠道。
技術轉移是中小企業解決現實技術瓶頸的最直接方法。中小企業一般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在技術設備、生產過程、工藝設計、銷售及技術管理等方面存在各種缺陷和困難,通過購買技術、合作開發、技術外包等形式的技術轉移可以快捷、有效地解決技術瓶頸問題,提高企業技術水平。技術轉移是中小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途徑,通過技術轉移吸納新的技術和產品,引進新技術后衍生的新技術、新產品,尤其是一些通過消化吸收后再創新后形成的新技術、新產品,在未來市場中都有很大的潛力。
2.3.1 中小企業技術轉移的內在動力不足、吸納能力有限
主要表現為滿足于現有技術,吸納新技術意識不強;滿足于市場薄利,缺少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對科技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技術及研發人員力量較少,掌握新技術能力不足。此外,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大多是根據市場需求帶動的,對關鍵技術重視不夠,企業的發展方向往往都是側重如何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最終導致中小企業在核心競爭方面沒有任何優勢。
2.3.2 研發與生產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企業與科研機構相互合作,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技術轉移途徑之一。我國當前基本上采用“國家計劃立項—政府財政撥款—高校和科研機構申請研究”的基本模式,由于企業對專利重要性認知意識相對淡薄,不能夠充分掌握市場信息,企業在研究過程中缺乏參與力度、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以及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研究方向,致使科研機構的研究結果一般是實驗室中的原理樣機或理論性的論文、專著,對工程性或者工藝性的問題很少涉及,而與生產結合相對緊密的橫向課題往往又因應用面過窄,難以被委托單位以外的大量企業推廣及再次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出的相當部分研究成果被長期閑置,高新技術成果難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3.3 政府對中小企業重視不夠,現行各項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缺乏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在政策的制定上出現失衡,沒有針對中小企業制定一整套獨立的政策體系,宏觀調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夠。目前,有關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穩步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政策正處在起步階段,但系統性、全面性還比較缺乏。2018年,我國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但在技術轉移方面還應該繼續完善與加強。
2.3.4 金融、服務、風險防范與補償機制嚴重缺失
融資問題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主要表現為:融資渠道窄、融資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擔保機制,銀行收費偏高,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原始積累,因此融資渠道及融資結構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及擴大。
科技服務機構對供受雙方的要求還不適應。目前,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技術轉移市場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從范圍看主要有北方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他們在技術交易領域起到了龍頭作用,但對一些地市級技術交易機構只是具備簡單的信息中介功能,在實質性推動中,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在專業技術交易人才方面匱乏。
風險防范與補償機制嚴重缺失,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面的風險。在全球范圍內看,新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在開發中存在失敗的風險,在這一過程中,在新技術的開發中所形成的風險在轉移前已經形成,但在轉移后期中特別是中小企業獲得技術及新產品中,由于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及商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對于中小企業來講都具有很大的風險。就目前來講,我國在風險防范及補償方式方法上嚴重缺失,尤其是對于一些投資較大的高新技術在轉移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
技術需求所帶來的技術轉移模式,該模式是技術含量較高的中小型企業通常采用的模式,主要體現于企業對新技術的迫切需求。該模式以挖掘企業有效技術需求為前提,通過確認技術需求真實性、可行性,找解決方,完成技術交易的技術轉移模式[3]。系列線性過程可以表述為:技術需求—技術尋求—技術成果—技術轉移—技術吸納再創新。
市場需求拉動的技術轉移模式,主要是因為市場發展的需要,企業在利益最大化的激勵下所產生的技術轉移方式。該模式在先進技術存在下,中小企業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成為技術轉移的關鍵,體現在實際中就是是否能夠將吸收及引進的技術實現產業化,為企業帶來足夠大的利益[4]。
政府推動的技術轉移模式,簡而言之就是由政府來參與的技術轉移方式,顯現了政府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心關愛及政策需求,該模式主要體現在公益性、民生保障的中小型企業中。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1)政府計劃推廣模式,政府對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創新性技術,運用政府職能或者行政手段,對該項技術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引進與推廣;(2)政府扶持與市場作用綜合模式,該模式是政府鼓勵與企業自發要求,從而把政府與企業行為結合起來,使企業技術轉移得以實現。
多因素作用的技術轉移模式,在實際的企業發展過程過程中,技術轉移是因外部環境、企業自身需求等各種復雜因素所決定的,具有很多的偶然性,不能歸結為以上3種或者具體哪一類型,另一方面來講,技術轉移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可以想象,在現實的企業技術轉移模式中,完全由單一因素誘發的技術轉移是理想化的,也是較少出現的。因此,多因素作用的技術轉移模式就會經常出現。這種技術轉移模式普遍存在于多數企業中。
建設和完善技術轉移體系,要用體系建設的思維來推動技術轉移工作。開展對技術轉移吸納方、輸出方、技術經紀人和技術轉移機構補助和引導,并且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市場在技術轉移中的主體地位及政府的指導作用:(1)發揮市場在促進技術轉移中的主體地位及決定性作用;(2)發揮政府的指導、規劃作用,為技術轉移提供政策支持與引導,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3)充分激發創新主體(輸出方)和轉化主體(吸納方)這兩大主體的技術轉移的活力,鼓勵高校科研研所在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共同開展研發合作;(4)根據市場需求,建立靈活多樣的技術轉移創新系統;(5)補齊政策短板,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轉移體系規章制度,強化技術轉移中關鍵環節,打通技術轉移整個鏈條。
實現技術轉移創新平臺多樣化。通過建立孵化器、中試基地、科技園區等,使資本、人才、技術創新要素互通融合,實現技術轉移的全鏈條統一,降低新技術產業化前期成果孵化所形成的風險及研發成本。
實施高效的技術轉移激勵措施,從根本上就是要鼓勵人才互相流動,在不同的企業內部實現創新人才的流動、交流機制,使其能者上、庸者下;充分發揮好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在技術轉移中發揮他們與科研院所、高校、科技管理部門的橋梁紐帶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場化分配機制,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和要求,妥善處理在技術轉移中的成果分配和收入分配問題,統籌建立國家、機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個人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
深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金融服務機構要建立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對資金需求的不同層次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探索設立科技金融租賃和科技保險公司、完善天使基金和風險資本,增加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實現融資供需對接和企業信用信息的科技創新全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