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文勝(婺源縣農業農村局)
婺源是一個典型山區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任重道遠。該縣緊緊圍繞建設“中國最美鄉村”、打造“全國鄉村旅游及鄉村振興的示范和標桿”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婺源先后榮獲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十佳田園城市”等榮譽,連續七年被評為全省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秀美村莊遠眺
規劃先行,贛風徽韻推陳出新。該縣投入150萬元聘請了省規劃設計總院專家,編制了《婺源美麗宜居縣建設總體規劃》和《婺源縣域村莊布局規劃》,所有自然村全部編制了《村莊產業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使美麗宜居試點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規劃上體現鮮明的地域特色,規劃編制工作堅持做到“三個結合”:即注重與古村落保護相結合,盡量保持古村落的原有文化脈絡和原始建筑風格,將全縣500余處文物古跡全部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注重與鄉村旅游開發相結合,把古民居、古文化、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等資源納入到旅游開發規劃,為把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夯實基礎;注重與生態環境相結合,不推山、不填塘、限砍樹、少建橋,保護好水口、溪流、山塘等自然景觀。
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村中池塘治理
花園式庭院建設
村民清潔行動
垃圾兌換超市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村中衛生廁所建設
注重品味,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通過秀美鄉村建設,把一個個的“盆景”連成一道道“風景”,形成一片片“風光”。在建設過程中,以精品示范村建設為重點,按照“有質量、顯特色、傳文脈、提品位”要求,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公共服務配套、村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一般村點重點抓好“七改三網”建設。精品示范村點,在抓好“七改三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8+4”公共服務建設。
示范引領,美麗宜居提質升級。加大主要通道沿線“四拆二改”的整治力度,基本實現通道沿線無亂建、無廣告牌、無藍皮棚、沿線無墳墓。大力實施通道沿線封山育林和造林綠化工程,長期禁伐天然闊葉林。始終堅持“將徽派進行到底”,先后啟動三輪徽改,累計投資3億多元,改造非徽派建筑1萬余幢,全力打造“徽派建筑的大觀園”。打造了“思口-清華”等8條美麗宜居示范帶,完成了江灣鎮美麗宜居示范鎮建設,還有秋口鎮秋溪村、江灣鎮江灣村、賦春鎮巖前村等18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和潘緊根、汪灶來等1500戶的高品質示范農戶建設。
始終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打響村莊清潔行動戰役,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新成效。完成了9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和121個垃圾收集屋建設。2019年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轉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了第三方治理,由無錫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分片區進行市場化運作,鄉村衛生狀況逐步提升。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地采用了A2/O、A/O、MBR、生物濾池、人工濕地、穩定塘等污水處理工藝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36套和污水管網51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主要由相應鄉(鎮、街道、園區)或村(居)委會進行運行維護。目前已形成日處理1589噸污水的能力,23702居民將從中受益。
農村“廁所革命”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糞池改造達到93.01%。通過制定下發《婺源縣“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婺源縣農村“廁所革命”示范村點建設工作推進方案》等文件,明確工作內容和驗收標準,細化工作任務,探索出一條“戶內廁所水沖式有效保潔、戶外糞污三格式有效利用、村內管道網絡式有效收集、村外污水生態式有效處理”的婺源特色的農村“廁所革命”之路。
村莊長效管護取得新成效。通過制定《婺源縣新農村建設長效管護機制工作方案》,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落實了860萬元的管護資金,建立了“五定包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建立了村莊長效管護信息平臺,進一步明確了管護責任、長效管護資金籌集、健全工作機制。并通過農村人居環境“碼上通”二維碼等方式參與村莊管護。制定了村規民約、衛生保潔、紅白理事會等規章制度,將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公共設施維護修繕、公共衛生治理、經營攤點與公共秩序管理交由村民自行管理。
環衛車隊
豐富多彩的村級晚會
茶葉種植
油菜花種植
始終堅持把為農民群眾謀幸福放在心上,把特色農業做大,把優勢產業做強,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做強婺源綠茶品牌。“婺源綠茶”為省政府重點支持的“四綠一紅”品牌之一,連續23年通過國際有機食品認證,品牌價值23.45億元。現有茶園面積20.1萬畝,年采制茶葉1.89萬噸,其中大宗綠茶16650噸,加工貿易量7.8萬噸。茶產業實現綜合產值41.95億元,出口創匯預計6000萬美元。全縣茶農人均茶葉收入3850元,人均增收200元。
做大油菜花經濟。堅持將油菜花作為最大特色風景和最具競爭力的旅游業態,打造了12萬畝歷史以來面積最大的油菜花海,引爆春季賞花市場,2019年1-3月游客750.9萬人次,全縣最高的一天游客達28.2萬人次,同比增長1.69%,門票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0.9%,綜合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11.53%。油菜花成了農民的致富“金花”。2020年,通過優選油菜品種,在推進12萬畝油菜種植的基礎上,積極與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開展技術對接,采用油菜“定制技術”,同時,推進油菜的菜用、油用、蜜用、肥用等綜合利用。
推動全域有機發展。按照“擴大有機種植、建設有機基地、打造有機品牌、發展有機產業”思路,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科技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使得有機產業迅猛發展,形成了以有機茶為龍頭,皇菊、山茶油、有機大米等為補充的有機產業體系。目前我縣保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9家19個產品;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家4個產品,基地認證面積10782畝;保持有機產品認證企業33家86個產品,基地認證面積33601畝,新增有機產品認證3個,基地認證面積835畝;地理標志產品2個。
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創新實施“農業+”戰略,推動油菜花與文化、音樂、攝影、美術、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同時打造了一批農旅融合發展點,有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金山茶莊、將軍府、茶博府等茶文旅項目;有以研學和教育為主題的婺源縣茶博府茶旅研學基地、江西婺源林生實業有限公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集生態農業、現代工業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松風翠現代農業產業園;涌現出了篁嶺鮮花小鎮、塘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等休閑農業主題公園。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婺源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和《婺源縣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的基礎上,2019年又創新地制定了《強村帶弱村助推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全縣共甄別出20個經濟強村結對幫帶20個弱村,以資金、技術、產業等多手段一對一的結對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