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黎 群,劉麗珍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胃癌的發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1]。迄今為止,手術是國內外公認的治療胃癌最有效手段,且隨著胃癌的早期診斷技術的不斷完善,臨床上早期胃癌的檢出率隨之增高,胃癌手術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2]。由于胃癌病人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降低,加之手術治療所引起的創傷也會導致病人胃腸功能進一步障礙,繼而可能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3]。因此,針對胃癌術后病人予以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改善病人胃腸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以量化評估策略為核心的調節式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詳細分析病人的生命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以及臨床表現等情況,繼而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有效性[4]。目前,該護理干預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介入治療以及多種惡性腫瘤疾病病人中,均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本研究探討以量化評估策略為核心的調節式護理干預對胃癌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并發癥預防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胃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經手術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胃癌,且均接受手術治療;②年齡≥18歲;③術前檢查結果顯示均為遠處轉移,均可耐受手術。排除標準:①心、肝、肺等重要臟器發生病變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④無法遵從醫囑配合治療、護理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男39例,女31例;年齡22~78(58.23±6.23)歲;腫瘤部位:胃體部20例,胃底或賁門28例,胃竇或幽門22例;手術類型:全胃切除術24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術20例,遠端胃大部切除術26例。對照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24~78(58.31±6.29)歲;腫瘤部位:胃體部21例,胃底或賁門28例,胃竇或幽門21例;手術類型:全胃切除術2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術21例,遠端胃大部切除術23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納入對象同意,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囊括密切監測病人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加強病房巡視強度,增加巡視頻率,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予以健康教育。
1.2.2 觀察組 給予以量化評估策略為核心的調節式護理干預。
1.2.2.1 量化評估 護理人員通過分析病人的病歷資料,綜合其生命體征、臨床表現以及各項相關檢查結果,完成對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隨后與病人進行交流,了解其對疾病、手術的掌握程度,自我保護能力,明確病人的反應代價、反應效能以及自我效能,從而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進行量化評估時務必遵從相應原則與標準,如疼痛量化評分1~3分,分別代表輕度、中度、重度疼痛。年齡量化評分1~3分,<60歲計1分,60~69歲計2分,≥70歲計3分;合并疾病量化評分1~3分,分別對應無合并疾??;合并1種疾??;合并≥2種。根據上述相關量化評分全面分析病人的護理風險,針對其風險因素開展個體化護理服務。針對病人實施多形式的健康知識教育,鼓勵并支持病人互相交流體驗,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病人出院后務必通過電話以及微信等途徑掌握其出院后康復情況,予以延續性護理。
1.2.2.2 護理措施的實施 于術前3 d予以病人慶大霉素以及甲硝唑口服,且于術前12 h禁食、術前4 h禁飲。術前1 d晚上以及手術當天清晨進行清潔灌腸處理,隨后插入胃管。術后對病人的引流導管予以妥善處理,完善和病房護理人員的交接工作。對于疼痛評分≥6分的病人,需遵從醫囑使用相關鎮痛藥物,對于疼痛評分≤5分病人則采用注意力轉移法等方式緩解其疼痛,術后正確指導病人完成早期活動??筛鶕∪说木唧w情況協助其進行被動訓練、床上肢體活動等。同時完善病人的體位護理,定時幫助其翻身,針對壓瘡風險較高病人可適當增加翻身的頻率。保證手術切口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并于切口部位貼好敷料。密切觀察病人術后吻合口瘺、胃腸道功能以及呼吸急促等情況,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及時反饋給上級醫生,并予以對癥支持治療。病人出院前予以常規出院指導以及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在康復過程中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以及康復訓練方式,囑其定期來院復診。兩組相關護理措施均由同一組護理人員實施,為確保研究質量,相關數據均測試3次取平均值,且由3名院內專家進行數據質控分析,確保數據準確可靠,以平衡混淆變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生存質量測量量表簡表評估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質量變化情況。胃腸功能相關指標主要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飲食恢復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術后并發癥包括腹部感染、吻合口瘺、術后出血等。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過GSES進行評估,主要包括1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分,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自我效能感越明顯[5]。生活質量主要是通過生存質量測量量表簡表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心理、環境以及社會關系4個維度,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質量越好[6]。


表1 兩組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單位:d

表2 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臨床上胃癌在持續性進展過程中會導致病人體內的營養快速被消耗,繼而促使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極易引發貧血,使得體質下降。且胃癌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病人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從而可能延長病人的術后康復周期,導致病人承受較大的痛苦,進一步降低生活質量[7-8]。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常規的胃癌術后護理無法滿足病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從而可能導致病人出現不適感或不滿,進一步影響醫患關系,不利于病人預后[9-10]。因此,尋找一種更加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是臨床醫務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干預方案可促進胃癌病人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分析原因:觀察組應用的干預方式通過對病人全方位情況予以量化評估,從而制定個性化護理措施,保證了護理工作的有效性、針對性、科學性,可達到最佳的護理狀態,為病人的胃腸功能恢復創造有利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張志娜等[11-12]的研究報道一致,表明觀察組干預方案應用于胃癌術后病人中可發揮較為理想的并發癥預防效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該干預方案考慮了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的相關因素,注重病人營養的補充,有效改善營養不良狀況,從而促進了機體免疫力的提高,減少了術后并發癥[13-15]。而護理人員通過定時幫助病人翻身,指導其進行及時排痰等措施,可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干預后GSE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了觀察組干預方式可明顯提高胃癌病人術后自我效能感。觀察組所用干預方式主要是通過予以病人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康復訓練以及健康宣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患接觸機會,提高了病人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依賴,繼而為病人積極治療心態的建立起到促進作用[16-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干預方式有利于改善胃癌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該干預方案可為病人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從而滿足病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使其感受到醫務人員的專業性,從中學習、掌握相應的護理技巧,潛移默化中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配合術后護理工作[19-20]。同時,該干預方案為病人實施了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保證了病人在出院后仍能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繼而為術后早日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21-22]。
綜上所述,以量化評估策略為核心的調節式護理干預應用于胃癌術后病人中效果明顯,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