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崢,李孔亮
口腔癌是指發生于口腔的惡性腫瘤,大多是鱗狀細胞癌,根據其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舌癌、牙齦癌、腭癌、唇癌、頰癌、口咽癌及發生于顏面部皮膚的癌癥等,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極大的危害[1-2]。口腔癌的發病原因:異物長期慢性刺激;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A;口腔衛生差,細菌的滋生;基因的變化等,具有進展快、浸潤廣、預后差的特點[3-4]。它的治療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在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術后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呼吸道阻塞、局部出血、感染等[5-6]。為保證病人預后取得預期效果,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尤為必要,但臨床絕大部分護理模式或方法主要采取普適性的護理措施,并不能根據病人特征區別對待。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根據Beck評分對口腔癌病人給予分級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8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于我院并處于圍術期的110例口腔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舌癌39例,牙齦癌44例,腭癌27例。納入標準:口腔癌病人處于圍術期;年齡>40歲;各項檢查均正常,可以接受治療;沒有相關禁忌證[7];病人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護理。排除標準:病人病情影響研究結果;不能配合完成護理干預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10例圍術期口腔癌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本情況比較
1.2 護理方法 兩組病人圍術期均給予心理關懷,通過增進與病人(及家屬)進行交流,充分介紹病人的病情、診斷、手術方法、手術的效果、手術的必要性、并發癥及預防措施[6],取得他們的信任。尊重病人的自主選擇,在病人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治療;維持病人良好的生理狀態,以安全度過手術和術后的恢復過程。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口腔護理。要求病人合理膳食,學會口腔保健知識,從根本上完善自己的營養結構,防止牙齒鈣化不全、齲變的發生。食用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從而清潔牙齒保護牙齦;加強口腔癌病人的保健宣講,讓病人及家屬意識到口腔對身體生活的影響,重視口腔健康;幫助病人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規范飲食,防止感染。
1.2.2 觀察組 基于Beck評分進行分級護理。①護理前對每例病人口腔情況采用改良的Beck評分法進行評分[5],包括病人口唇、牙齦及口腔黏膜、舌頭、牙齒、唾液情況,分值越高說明口腔功能越差。5分:口腔功能完好無損;6~10分:口腔輕度功能損傷;10~15分:口腔出現中度損傷;16~20分:口腔出現重度損傷。②護理人員根據病人評分為病人制定護理方案,確定病人每天刷牙的次數、每次刷牙的時間,普及正確刷牙的方式。③根據病人Beck評分對病人口唇和口腔進行溫水濕潤[8]。5分:每天刷2次牙,采用正確方式每次刷3 min,飯后用漱口水漱口;6~10分:每天刷2次牙,采用正確方式每次刷3 min,飯后用漱口水漱口,濕潤口腔和口唇4 h 1次;11~15分:每天刷2次牙,采用正確方式每次刷3 min,飯后用漱口水漱口,濕潤口腔和口唇2 h 1次;16~20分:每天刷2次牙,采用正確方式每次刷3 min,飯后用漱口水漱口,濕潤口腔和口唇1 h 1次。飲食上也要規范健康飲食[9],不得食用刺激性、不利于病情康復的食物。
1.3 調查內容 入院時采集病人的基本情況(病人性別、年齡、吸煙史、生活狀況等)數據,同時對病人護理前后的情況進行調查評估。①臨床資料:經口進食所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病率。②Beck評分[8-9]:根據Nancy J Ames 改良的Beck對病人進行6個維度的量化評分,每個維度指標設置4級評分,總分越高表明病人口腔功能及健康狀況相對較差。③口腔致病菌數量:取病灶處標本,浸泡于適量無菌生理鹽水中,再將樣本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中,置于35 ℃培養箱中培養48 h[10]。④口腔清潔程度評估:具體包括口腔異味評分及牙菌斑指數2項指標,具體參照祝青等[5]研究所用工具進行調查。由醫生根據經驗進行口腔異味評分(0~10分),分為5個評分級別,完全無異味(0分)、輕度異味(1~3分)、中度異味(4~6分)、重度異味(7~9分)、嚴重異味(10分)。牙菌斑指數為牙面菌斑分數總和/檢查的牙面數[11-12]。牙菌斑指數:按照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數評估方法[13],根據病人整個牙面(從牙頸部齦緣)的牙菌斑量和寬度進行綜合評分(得分區間0~5分),分為0分(牙面無菌斑)、1分(有散在點狀菌斑)、2分(菌斑寬度不超過1 mm)、3分(菌斑寬度超過1 mm,但小于牙面1/3)、4分(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1/3~2/3)、5分(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以上)。⑤病人對口腔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參照Gao等[11]研究所用工具進行評價,由病人自主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表2 兩組病人臨床資料比較

表3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Beck評分和口腔致病菌數量比較

表4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口腔異味評分和牙菌斑指數比較

表5 兩組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口腔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原因多樣,中老年男性病人偏多。口腔癌一般采取手術治療,手術也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但因個體的差異會有一定并發癥的出現,所以在治療期間采取特殊的全面護理,能夠提高身體的恢復能力,減少并發癥的出現[13-14]。本研究旨在對圍術期口腔癌病人進行依據Beck評分的分級護理,觀察其效果,以給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圍術期是指圍繞手術的一個過程,其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直到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全程,圍術期落實護理的有效性有助于提升病人臨床治療效果。有研究結果顯示,口腔癌圍術期的護理對病人非常必要,不僅可以顯著提升病人對口腔癌的認識,糾正病人不良的口腔清潔習慣,營造一個清潔的口腔環境,還有利于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5]。口腔癌是一種惡性腫瘤,預后差,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都會有很大的負擔,且口腔手術常會影響病人術后的面貌、語言功能和飲食狀況,大多數病人會有恐懼、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16]。因此,圍術期的護理尤其重要,不僅包括身體上的護理,還包括心理、生活上的護理。心理上要求護理人員多組織病人進行一些活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迎接手術,完成術后的恢復;生活上病人應學會正確的口腔清潔方法,采用正確刷牙方法,食用健康的食物,病人術后飲食恢復較慢,進食可能會影響術后傷口的感染,術后1周可采用如鼻飼等方法進食[13],且必須補充充足的維生素和電解質,提高術后病人的抵抗力[17]。不同病情程度的病人可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本研究采用Beck評分,護理前采用Beck評分對病人的口唇、牙齦及口腔黏膜、舌頭、牙齒、唾液情況進行分析,綜合病情評判得出病人的評分,對病人進行不同的分級護理,情況嚴重者采取更大強度的護理,這樣不會浪費護理資源,做到“對癥下藥”[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經口進食所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影響病人術后進食的主要因素為手術方法及病人病情,護理干預對病人預后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不能明顯改善病人預后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人護理后Beck評分和口腔致病菌數量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人護理后口腔異味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人護理后牙菌斑指數降低(P<0.05)。臨床手術對口腔癌病人預后影響非常重要,但是病人口腔術后的微環境由于受到嚴重破壞,對外界應激的敏感性明顯增強,更需要進行細致而周全的護理干預,才能保障病人取得預期治療效果[18]。而依據Beck評分的分級護理,能更有針對性、安全性、有效地護理病人,通過沖洗、浸潤、擦拭等方式清潔病人口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細菌的滋生,不同程度創面的病人也能夠得到適合的護理方式。王麗娜等[19]研究顯示,對病人實施高質量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研究對圍術期口腔癌病人進行Beck評分,再依據評分對病人進行不同的分級護理,能控制不同狀況的病人感染的風險,營造良好的口腔環境,在護理層面加快病人術后康復速度及康復效果[20-22]。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采取基于Beck評分的分級護理模式充分參照了臨床病人的病情,因而采取的護理內容也更為符合病人實際需求,從而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護理滿意度。但是臨床實踐過程中影響病人滿意度的因素較多,具體原因需要進行多層次的深入探究及驗證。
綜上所述,對口腔癌病人圍術期進行基于Beck評分的分級護理,能更有針對性地為病人提供保障,降低疾病帶來的痛苦,提升臨床的治療效果。但是本研究尚未對病人進行長期觀察,其中長期護理效果有待后續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