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黃蕾
2021 年1 月5 日,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國網江蘇電力)最新統計顯示,江蘇2020 年全省全社會用電量達6373.7億千瓦時,用電量數據填補了疫情引起的下降缺口,年內累計實現同比增幅1.75%。
用電量是經濟的晴雨表。“十三五”以來,江蘇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用電量持續攀升,從2015 年的5114.7 億千瓦時增長至2020 年的6373.7 億千瓦時,增幅達24.6%。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年用電量從2015 年的0.64萬千瓦時增長到2020年的近0.78 萬千瓦時,增幅達21.9%。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堅強領導下,國網江蘇電力積極推動電網和企業轉型升級,深化落實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為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注入澎湃動能。
2020 年12 月29 日,±800千伏雁淮直流輸送功率達640萬千瓦,錫泰直流輸送功率達420 萬千瓦,均創投運以來歷史新高,分別比2019 年同期增長28%和121%,成為全省低溫雨雪天氣下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穩定生產、市民安居樂業的“守護神”。
“蘇大強”江蘇,首強在經濟。“十三五”期間,江蘇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和較高速度發展。2016~2019 年期間年均增速6.9%,超前于全國平均水平0.4 個百分點。2019 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99632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0.1%,僅次于廣東;人均GDP為12.35萬元,是全國人均GDP的1.7倍,僅次于北京、上海。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作為典型的用能大省、資源小省,江蘇發展需要大量的區外能源支撐。
“過去5 年,我們積極打造堅強受端電網,建設多條‘外電入蘇’的能源大動脈,同時強化省內各級電網消納區外來電能力,支撐江蘇經濟社會平穩有序增長。”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規劃一處處長汪惟源說。
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十三五”期間,晉北—南京、錫盟—泰州、淮南—南京—上海等一大批特高壓工程的相繼投產,把安徽兩淮地區的煤電和山西北部、內蒙古錫盟的“風、光、火”能源引入江蘇,“資源小省”的先天性問題得到有效克服。2020年夏季,江蘇區外來電占全省用電最高負荷的24%。
與此同時,國網江蘇電力累計完成電網基建投資1453億元,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線路近1.5 萬千米,變電容量近1.7億千伏安,形成“六縱六橫”500千伏骨干網架,電網規模超過英國、意大利等國家。
“‘十三五’以來,江蘇區外來電猛增改變了江蘇能源格局,同時也給我省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新挑戰。”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主任陸曉說。為此,國網江蘇電力改變傳統的“單一做強”電網的思路,采用“柔性+智能”的方式對電網“精雕細琢”,建設了全球電壓等級最高的統一潮流控制器——蘇南500 千伏UPFC 工程,華東地區首個特高壓調相機工程——特高壓泰州換流站調相機工程等一系列重點工程,實現了對電網的精細化控制,提高了電網運行效率效益,江蘇接受區外來電能力不斷提升。
“蘇南500 千伏UPFC 工程將電網電能由自由分布狀態轉變為精確受控狀態,實現了電能的最優分布,最大可提升蘇州電網電能消納能力約130 萬千瓦。”陸曉說。
風機呼呼轉動、光伏板熠熠生輝……“十三五”期間,江蘇新能源裝機快速發展,風電、光伏總裝機容量近2800萬千瓦,相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5倍。其中,海上風電發展尤為“顯眼”,裝機達到573萬千瓦,居全國首位。
江蘇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環境容量最小的省份,迫切需要以能源供給側結構調整破解生態之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成為助力江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的良方。
“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11 月,全省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機組分別達到1196 萬千瓦、1671 萬千瓦,同比增長17%和14%。在全省發電機組總裝機中,風電、光伏發電機組分別占8.44%、12.08%。而在5年前,占比僅為4.3%和4.4%”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三級職員陳國年表示。

蘇北地區是新能源“富礦”,蘇南地區是用電的中心。“十三五”期間,國網江蘇電力建設蘇通GIL 綜合管廊等多條新能源輸送大通道,促進新能源消納,有效解決大規模“綠色電”跨江輸送問題。
2020年9月25日,泰州鳳城至無錫梅里500 千伏線路長江大跨越工程開工,這是江蘇境內第6 條500 千伏及以上過江電力通道,計劃2022 年竣工。據汪惟源介紹,該工程建成后江蘇省北電南送過江輸電能力將達到2100 萬千瓦,可以將大規模風電、光伏所發電能從蘇北地區運送到蘇南負荷中心,促進清潔能源的消納。
2020 年12 月30 日,江蘇風力發電突破歷史新高,達到1114萬千瓦。“‘十三五’以來,全省單日統調風電出力持續突破歷史新高,這充分體現了全省能源供給結構優化和電網消納水平。”國網江蘇電力經研院能源研究室主任李琥說。
“十三五”以來,江蘇所有清潔能源發電實現100%全額消納。
此外,“十三五”期間,江蘇還開工建設了沿海二通道及西三通道等系列重點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蘇南地區多輸送綠色清潔能源173億千瓦時。
“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是如何有效匹配供需,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協調動作。問題解決的關鍵是要讓供需真正匹配,從技術上離不開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和實施。有了能源互聯網這個平臺,才能使供需雙側更有效平衡。”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
“十三五”期間,“能源互聯”逐漸成為推動能源革命這場大舞臺的“核心焦點”。
打造能源互聯,江蘇起步早。2018年,國網江蘇電力在無錫紅豆工業園上線了首個多能互補平臺,幫助企業開展電、風、光、熱、儲多能源協調供應、消費以及綜合管理。
國網無錫供電公司綜合能源服務項目相關負責人潘湧濤介紹,該平臺通過互聯網氣象數據、可再生能源特性等大數據分析,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及負荷用電功率進行日前及短期預測,并給出最優方案。例如,明天是陰天,預測光伏發電量減少,系統就會結合園區實際生產流程,對儲能、熱電廠等進行優化調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這種能源管理模式給企業帶來實惠——年度節約電能2104 萬千瓦時,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15%,單位產值能耗下降8%,綜合用能成本降低10%。
初戰告捷,國網江蘇電力再接再厲,在“能源供應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配置智慧化、能源服務多元化”戰略目標指引下,選取南京、鹽城、蘇州、無錫、常州作為能源互聯網建設試點先行城市。
以南京為例,國網江蘇電力正推動建立以電為核心、以數據驅動為引擎、冷熱互濟、源網荷儲協同的綜合能源系統,實現了地區之間、不同能源種類之間及供能設備之間互聯互濟,減少能源系統備份冗余,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社會用能成本。
“未來,南京將針對新興產業發展區,開展電動汽車、港口岸電、電采暖、電餐飲等綜合能源服務,實現能源互聯互通互濟,傳統工業用熱替代規模達到1 億千瓦時,車聯網服務客戶規模達到10 萬戶,單位電耗GDP 提升到26 元每千瓦時。”國網南京供電公司市場及大客戶室主任姜小濤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