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機
(珠海市建設工程質量監測站,廣東 珠海 519015)
在珠海地區,混凝土灌注樁樁身完整性檢測首先采用全數聲波透射法,當對聲測結果有懷疑或需要對樁端持力層進行檢測時,再同時部分采用鉆芯法。當同一根樁采用了聲測和鉆芯兩種檢測方法且結果不一致時,如何進行綜合判定?相關規范[1,2]未做具體的分析說明。本文通過對某樁基工程 9-A# 樁檢測實踐的分析,給出了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
某橋梁的沖孔灌注樁工程,樁徑 2 000 mm,樁長約 50~60 m,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 C 30,設計樁端持力層為強風化花崗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 13 000 kN。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從地面開始各土層分布情況如下:①淤泥,層厚 0~4.30 m;②粉質黏土,層厚0~4.70 m;③礫砂,可塑~硬塑,層厚 2.10~12.70 m; ④礫質黏性土,層厚 3.26~16.40 m;⑤全風化花崗巖,層厚 6.30~15.10 m;⑥強風化花崗巖,部分孔未穿透;⑦中風化花崗巖及微風化花崗巖。該工程的樁身完整性檢測全數采用聲波透射法。
9-A# 樁施工樁長為 57.2 m,聲波透射法 6 個檢測剖面均出現聲學參數嚴重異常的聲測線,具體范圍如下:AB 剖面 13.5~14.1 m,AC 剖面 13.8~14.5 m,AD 剖面 13.4~14.0 m,BC 剖面 13.5~14.2 m,BD 剖面13.7~14.3 m,CD 剖面 14.0~14.7 m。如圖 1、圖 2 所示。

圖1 聲測管及檢測面示意圖

圖2 9-A# 樁各檢測剖面的聲速-深度曲線及波幅-深度曲線
依據 DBJ/T 15—60—2019《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范》[2],該樁存在約 0.7 m 范圍的完整性類別指數為 4 的檢測橫截面,其樁身完整性類別判為 Ⅳ 類。
檢測結果出來后,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建設單位均有部分人員對結果表示懷疑,認為施工單位是央企,做過無數類似的工程,現場管理很嚴格,質量應該有保證;如果質量確有缺陷,也想知道缺陷的性質和產生缺陷的原因。為了釋除這些疑惑,有關各方決定對該樁采用鉆芯法進行驗證檢測。
考慮到本次鉆芯屬于驗證性質,初步決定只鉆 1 孔,位于樁中心附近。
鉆芯結果出人意料之外,芯樣完整,未發現任何缺陷,如圖 3 所示(由于聲波透射法結果顯示其缺陷位置范圍為 13.4~14.7 m,故本文只對包含缺陷范圍的上部的芯樣進行分析,下同)。此時部分有關人員對聲測結果的質疑聲音更為強烈。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況,決定再鉆取 2 孔,鉆芯結果如圖 4、圖 5 所示。

圖3 9-A # 樁1# 孔鉆芯芯樣

圖4 9-A # 樁 2# 孔鉆芯芯樣

圖5 9-A # 樁 3 # 孔鉆芯芯樣
由圖 3~圖 5 可見,1 # 孔和 2 # 孔芯樣完整,在聲波透射法結果顯示的缺陷位置范圍內未發現芯樣缺陷,3 # 孔芯樣在 14.65 m 處約 100 mm 范圍粗骨料缺失,但其芯樣抗壓強度代表值為 39.5 MPa,滿足設計要求。依據規范,該樁鉆芯結果可判定為 Ⅱ 類樁,與聲波透射法結果 Ⅳ 類樁的結論有明顯沖突。驗收以哪個結果為依據,有關各方對此存在較大爭議。
有的認為聲波透射法是間接法,存在誤判的可能性,而鉆芯法是直接法,可以根據芯樣情況直接判斷出質量狀況。而且 DBJ/T 15—60—2019《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范》第 3.6.1 條規定:當對檢測結果有異議時,應進行驗證檢測……聲波透射法,可在原樁上采用聲波透射法或鉆芯法進行驗證檢測。條文說明中提到,宜以驗證檢測結論為驗收依據。因此該樁應按鉆芯法結果 Ⅱ 類樁進行驗收。
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鉆芯法存在“ 1 孔之見”,即使已鉆了 3 個孔,也只是 3 個點的情況,不能代表全斷面的情況,所以為安全起見,應以兩種方法中的最差的結果為依據進行驗收,即該樁應按 Ⅳ 類樁驗收。
在有關各方難以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應委托單位的要求,作為檢測單位代表,筆者以專業的角度提供了如下技術意見:①聲波透射法實測數據顯示,6個檢測剖面在相近的范圍內均發現有嚴重異常,結論判斷為 Ⅳ 類樁有充分的規范依據,鉆芯未發現明顯缺陷,說明該缺陷是局部的,3 個鉆芯孔均避開了該缺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3 # 孔芯樣在 14.65 m 處約 100 mm 范圍發現粗骨料缺失,可能已接觸到了缺陷的邊緣;②為了查明缺陷的性質,建議再增加 2 個孔繼續鉆芯。有關各方采納了這一建議,并迅速組織實施。
增加的 2 個鉆芯孔為 4 # 孔和 5 # 孔,鉆芯結果如圖 6 和圖 7 所示,在聲波透射法結果顯示的缺陷位置范圍內均發現芯樣缺陷,缺陷主要是夾泥、膠結差或粗骨料缺失。

圖6 9-A # 樁 4# 孔鉆芯芯樣

圖7 29-A # 樁 5 # 孔鉆芯芯樣
至此,該樁 5 個鉆芯孔中,有 2 個孔未發現缺陷,3 個孔發現有缺陷(其中 3# 孔和 4# 孔的缺陷較輕微),該樁的質量狀況仍難以準確直觀描述。
為了進一步查明缺陷的分布范圍,以便對該樁的質量狀況作出準確判斷,將 5 個鉆芯孔和 4 根聲測管組成新的聲測管體系(見圖 8),重新組織聲波法檢測(第一次檢測時已做過的剖面可不再重復檢測)。

圖8 新的聲測管體系
新的聲測管體系下,在原缺陷深度范圍內,聲波檢測結果如下:A4、4D、D3、B5、5A 剖面均存在嚴重異常聲測線,34、2B 剖面存在明顯異常聲測線,其余剖面均為輕微異常或無異常,如圖 9 所示。據此可畫出缺陷分布輪廓線,如圖 10 所示。

圖9 新體系下的聲測結果

圖10 缺陷分布輪廓線
從而可畫出缺陷分布圖,如圖 11 所示。再根據現場實測各孔的間距,可估算出缺陷的占比,缺陷占 60 %,完整部分占 40 %,完整性系數為 0.4。故該樁應判為 Ⅳ 類樁。

圖11 缺陷分布圖
根據其缺陷的分布情況,分析產生缺陷的原因可能有:導管偏位、埋管深度不足、泥漿濃度過大、混凝土塌落度過小等(見圖 12)。

圖12 缺陷原因分析輔助圖
如上所述,聲波透射法檢測結果不合格,但其后的鉆芯結果合格,或鉆芯結果難以判斷,下一步的驗收工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本工程曾出現爭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現行規范相關條文的規定存在不夠嚴謹的地方。
DBJ/T 15—60—2019《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范》第 3.6.1 條規定:“當對檢測結果有異議時,應進行驗證檢測。驗證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5 聲波透射法,可在原樁上采用聲波透射法或鉆芯法進行驗證檢測;”
對應的條文說明提到:驗證檢測的目的是確認檢測結論的可靠性,并宜以驗證檢測結論為驗收依據。
而 JGJ 106—2014《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1]對此更沒有明確規定。
實際上,聲波透射法和鉆芯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檢測方法,其檢測樁身質量的效果也各有優缺點,不宜籠統地以鉆芯法取代或推翻聲波透射法結果。如本文上述,若以前 3 孔的結果按 Ⅱ 類樁進行驗收,則會產生漏判的情況。而應該是:根據所有有效的檢測數據綜合分析并提供結果,以此作為驗收依據。
所以本案例該樁最終綜合了聲測和鉆芯的結果后仍判定為 Ⅳ 類樁。
本案例在實施鉆芯檢測的過程中,孔數和孔位的布置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今后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可按下列思路處理。
4 根聲測管,6 個檢測剖面均出現嚴重異常聲測線,如圖 1 所示。此時可先在樁中心附近位置鉆 1 孔,如鉆芯芯樣存在明顯或嚴重缺陷,鉆芯結果與聲測結果吻合,則此樁質量情況已探明,結論明確,可結束檢測;如鉆芯芯樣完整,結果與聲測結果不符,此時可將 1 個鉆芯孔和 4 根聲測管組成新的聲測管體系,重新組織聲波法檢測,如圖 13 所示。如結果 1C 檢測面無異常聲測線,其余均出現嚴重異常聲測線,說明缺陷所占的面積比較大,此時可以直接結束檢測,但為了查明缺陷的性質和分布范圍,也可以繼續加孔鉆芯,加孔的位置分別在 1A、1B、1D 的中間,如圖 14 所示。鉆芯后,可將 4 個鉆芯孔和 4 根聲測管組成新的聲測管體系,重新組織聲波法檢測,如結果 12、13、14、1C、23、24、3C、4C 檢測面均無異常聲測線,其余均出現嚴重異常聲測線,此時可描繪出缺陷的輪廓線,確定缺陷的大概范圍,如圖 15~圖 17 所示。

圖13 新體系下的聲測結果

圖14 加孔孔位示意圖

圖15 新體系下的聲測結果

圖16 缺陷分布輪廓線

圖17 缺陷分布圖
4 根聲測管,在 6 個檢測面中,AD、BD、CD 共 3 個檢測面均出現嚴重異常聲測線,其余均無異常聲測線,如圖 18 所示。此時可在 AD、CD 的中間各鉆 1 孔。如結果 2 孔芯樣均完整,可將 2 個鉆芯孔和 4 根聲測管組成新的聲測管體系,重新組織聲波法檢測,如結果 D1、D2 均出現嚴重異常聲測線,其余檢測面無異常聲測線,此時可描繪出缺陷的輪廓線,確定缺陷的大概范圍,如圖 19~21 所示。

圖18 聲測結果示意圖

圖19 新體系下的聲測結果

圖20 缺陷分布輪廓

圖21 缺陷分布圖
依照上述思路,根據不同的鉆芯和聲測結果,可以描繪出缺陷的輪廓線,確定缺陷的大概范圍,估算出缺陷的面積和樁身完整性系數,最終給出該樁的綜合分析結果,為設計復核和工程驗收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混凝土灌注樁樁身完整性檢測,當采用鉆芯法驗證聲波透射法檢測結果,如兩種檢測方法的結果不完全一致,或雖一致但需進一步準確判斷缺陷的分布范圍時,可采用本文提出的精細化復測和定量化評估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聲測結果可疑→鉆芯→將鉆芯孔和聲測管組成新的聲測管體系進行聲波法精細化復測→描繪缺陷的輪廓線→確定缺陷的大概范圍、估算缺陷的面積和樁身完整性系數→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為設計復核和工程驗收提供參考。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