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
(霍州煤電集團辛置煤礦, 山西 霍州市 031412)
山西焦煤霍州煤電集團辛置煤礦2-208綜采工作面位于310水平二采區,工作面走向長度175 m,傾斜長度 579.5 m,北面緊鄰二采區軌道巷、皮帶巷,南面距離二采區右翼皮帶巷110 m,西面距離二采區回風巷25 m,東面距離2-202工作面采空區最小間距為 63 m。工作面開采 2#煤層,煤層厚度3.8 m~4.3 m,平均厚度為4.1 m,平均傾角為4°,煤層結構復雜,含兩層夾矸,煤層瓦斯相對涌出量為0.28 m3/t,絕對涌出量為0.73 m3/min,為低瓦斯煤層,煤層自燃等級為Ⅰ級,煤塵具有爆炸性。煤層直接頂為泥巖和砂泥巖互層,均厚為 3.0 m,基本頂為K8中細砂巖,均厚為7.2 m,直接底為泥巖,均厚4.5 m,老底為中砂巖6.5 m。
2-208 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綜合機械化采煤方法,平均采高4.1 m,循環進度為0.8 m,采空區采用全部垮落法處理,工作面采用“一進一回”U型通風方式。由于2#煤層自燃等級為Ⅰ級,采空區內遺煤具有自燃危險性。根據2#煤層的賦存特征及礦井地質資料可知,2#煤層采空區遺煤自燃臨界氧濃度為9%。為有效掌握采空區的自燃危險區域,需要劃分出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
2-208 工作面采空區采用KSS-200型束管監測系統,沿著工作面的傾向方向設置6個指標氣體的監測點,測點之間的間距為16 mm,2-208工作面采空區內束管監測的布置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2-208工作面采空區氣體束管監測的布置
2.2.1 采空區內O2含量的分析
根據束管監測結果,能夠得出采空區內氧氣濃度的變化規律。通過具體分析采空區內部氧氣的濃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采空區的漏風狀態[1-2]。根據實測數據可知,監測點 1#~2#、3#~4#、5#~6#監測點所得的氧氣濃度曲線基本相似。為簡化數據量,本文分別選取1#測點、4#測點和6#測點,分別代表工作面上部、中部和下部采空區氧氣濃度含量,2-208工作面采空區內氧氣濃度與工作面推進距離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2(a)所示,采用Mathlab軟件處理得出的采空區氧氣濃度分布云圖如圖2(b)所示。
通過分析圖2可知,隨著工作面回采作業的進行,采空區內的氧氣濃度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隨著工作面推進距離的增大,采空區范圍內的頂板逐漸垮落,頂板的冒落壓實性也較好,進而使得氧氣含量逐漸降低。

圖2 采空區內氧氣濃度與工作面推進距離的關系
當工作面推進16 m時,工作面上部、中部及下部的氧氣濃度均大于18%,此時采空區內存在著遺煤,但煤氧化產生的熱量會逐漸被帶走,另外該區域空氣與浮煤之間的接觸時間較短,因此煤在區域內無法出現自燃現象,稱該區域為散熱帶。根據采空區內氧氣濃度分布云圖可知,采空區內散熱帶在進風巷側、中部、回風巷側的寬度分別為74 m、20 m和16 m。
當工作面回采推進16 m后,采空區內垮落的巖石逐漸被壓實,進而使得采空區的漏風強度逐漸降低[3-4],根據圖中曲線可知,此時采空區內的氧氣含量逐漸下降。當工作面推進74 m后,工作面上部、中部及下部區域測點的氧氣含量均降低至18%以下,該區域內遺煤氧化產生的熱量會不斷的在采空區內聚集,無法有效的散開,為遺煤的自燃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該區域為采空區內的氧化帶,根據氧氣濃度云圖能夠看出,采空區回風側先進入氧化帶,采空區中部其次,進風巷側最后。
當工作面推進118 m后,采空區內基本無漏風現象,工作面不同區域測點的氧氣含量均下降至9%以下,故在該區域煤不具備自燃的條件,將該區域稱為窒息帶,工作面采空區回風側、中部及進風側進入窒息帶的寬度分別為68 m、76 m和118 m。
2.2.2 采空區內CO濃度分析
根據采空區內氣體的監測結果,同樣能夠得出采空區內CO濃度與工作面推進距離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3(a)所示,采用Mathlab軟件處理得出的采空區一氧化碳濃度分布云圖如圖3(b)所示。

圖3 采空區內一氧化碳濃度與工作面推進距離的關系
通過分析圖3可知,隨著工作面回采作業的進行,在采空區進風側基本無CO存在,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采空區進風側的漏風強度較大,使得遺煤氧化產生的CO隨著風流被帶到采空區中部及采空區回風巷一側,另外進風巷側氧氣則較為充足,故遺煤氧化產生的一氧化碳便較少。
從圖3(a)中能夠看出,在采空區回風巷側和中部分別在工作面推進13 m和10 m時出現CO,隨著工作面的進一步推進,CO的濃度呈現出急劇增大的現象,當工作面回采推進至25 m~40 m的范圍時,工作面不同區域采空區的CO濃度均達到最大值,采空區中部和回風巷側的CO濃度最大值分別為86 cm3/m3和76 cm3/m3,隨后,隨著工作面的推進,CO的濃度逐漸降低。當工作面推進70 m后,采空區中部的CO消失;當工作面推進90 m后,采空區回風巷側的CO消失。基于上述分析,可根據CO濃度將工作面劃分為3個區段:第1區段為工作面后方10 m范圍,該區段尚未出現CO;第2區段為采空區中部及回風巷側17 m~40 m范圍,該區段的CO濃度逐漸增大;第3區段為工作面后方40 m,該區段采空區內的CO濃度逐漸下降。
基于上述分析,能夠得出采空區進風巷側、中部、回風巷側的散熱帶范圍分別為0~74 m、0~20 m和0~16 m,氧化帶的范圍分別為74 m~118 m、50 m~76 m和16 m~68 m,窒息帶的范圍分別為與工作面距離大于118 m、76 m和68 m。
一般情況下,當采空區“氧化帶”范圍內的遺煤具備了自然發火的必要條件,此時遺煤并不一定會發生自燃現象,另一方面,目前劃分的氧化帶范圍相對較寬,對于工作面的防滅火工作缺乏指導意義。為給出合理的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采用matlab數據處理軟件中的極限值法,基于采空區內可燃氣體實際監測得出的CO、O2、CH4和CO2濃度數據,進行疊加處理運算,進而能夠得出2-208工作面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如圖4所示。

圖4 2-208工作面采空區遺煤自燃危險區域
通過分析圖4可知, 2-208工作面采空區的自燃危險區主要位于回風側和采空區中部。從圖4中能夠看出,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主要為采空區回風側16 m~59 m的范圍,中部20 m~51 m的范圍。
根據2-208工作面煤層的自燃特性,結合上述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的劃分結果,決定針對采空區采取灌漿+噴灑阻化劑+自燃危險區灌注高效阻化泡沫的防滅火措施。
(1)采空區灌漿。采用踏步式埋管灌漿方法,即隨著回采工作面推進,向采空區內埋管道進行注漿,注漿步距為40 m,灌漿作業時,采用黃土泥漿作為灌漿材料,取泥漿的泥:水=1:3,采用上隅角插管,向采空區注漿。
(2)噴灑阻化劑。阻化劑選用 20%濃度的工業氯化鈣溶液,采用移動式噴灑系統,由注液泵將阻化液經輸液管路送到采煤工作面下隅角進行噴灑。工作面一次噴灑量為340 kg,阻化劑的質量為68 kg,每5 d進行一次噴灑作業。
(3)自燃危險區灌注高效阻化泡沫。根據上節分析結果,在采空區回風側16 m~59 m的范圍、中部20 m~51 m的范圍進行注高效阻化泡沫作業,布置2條注漿管路,在距回風巷煤柱幫3 m的位置布置一條規格為Φ108 mm×50 m的無縫鋼管,在距回風巷煤柱6 m的位置處,布置一條規格為Φ42 mm×40 m的無縫鋼管,設置終孔注漿壓力為6 MPa。工作面每回采40 m進行一次注漿作業。
根據2-208工作面煤層賦存特征及地質條件,通過建立束管監測系統進行采空區內可燃氣體的監測分析,根據監測結果得出進風巷側、中部、回風巷側的散熱帶、氧化帶和窒息帶的范圍,并通過數值處理軟件得出采空區自燃危險區域,制定出合理的防滅火措施,保障采空區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