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群,齊燦文,鐘鳴,郭裴,黃遠虹,劉華之
(1.江西贛州市立醫院院感科,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贛州市立醫院檢驗科,江西 贛州 341000;3.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感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近年來,國際醫院感染控制界廣泛關注臨近患者診療區域高頻接觸的無生命環境物體表面在傳播醫院內病原體的作用[1]。病房隔簾在醫療機構的應用廣泛,醫療機構幾乎所有的病室均安裝隔簾用于保護患者隱私。但隔簾作為常見高頻接觸物品,因體積較大、安裝繁瑣等原因,其清潔消毒或更換不被重視,甚至被長期忽略[2],使其成為病原體傳播的傳染源,存在交叉污染的高風險,通過污染的隔簾間接接觸是病原體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為研究隔簾的污染程度及污染的隔簾在醫院感染中的致病作用,本院院感科在2018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通過對燒傷科、血液內科、腫瘤內科、內分泌代謝科4 個科室共120 塊隔簾進行微生物采樣培養,并與同期該科室醫院感染病例致病微生物進行同源性比對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對燒傷科、血液內科、腫瘤內科、內分泌代謝科4 個科室共120 塊剛清洗懸掛的隔簾,分別在掛起后第1、4、8、12、16周采樣微生物進行培養。
1.2 方法 使用接觸平板和MRSA 顯色平板在隔簾最常接觸的褶皺邊緣進行采樣,送微生物實驗室檢驗,35 ℃培養48 h 后觀察病原菌的生長,記錄平板菌落數量,并對疑似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的菌落進行菌種鑒定,置于-70 ℃冰箱保存。
1.3 污染定義 根據《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環境空氣、物體表面菌落總數衛生標準Ⅲ類環境物體表面≤10.0 cfu/cm2,隔簾菌落數<10 cfu/cm2為合格,≥10 cfu/cm2為污染[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床隔簾細菌含量 排除污染菌后,第1周與第4周細菌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2.5,P<0.05),第1周與第8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4,P<0.05),見表1。

表1 病床隔簾細菌含量Table 1 Bacterial content of bed curtain
2.2 病房隔簾污染病原菌分布 病床隔簾標本中共分離病原菌178株,檢出率為29.67(178/600)%,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最常見,見表2。
2.3 醫院感染致病菌分布 本院2018年燒傷科、血液內科、腫瘤內科、內分泌代謝科4 個科室共發生醫院感染病例58例,病原學診斷明確46 例,致病菌以大腸埃希菌最常見,共27 株,占 58.67%,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 7 株,占 15.22%,見表3。
2.4 醫院感染病例致病菌同源性分析 針對調查科室58例醫院感染病例中與隔簾采樣檢出的病原菌進行同源性分析,檢出3株一致性病原體,分別為MRSA 1株,銅綠假單胞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檢出率為1.69(3/178)%。
本研究結果表明,病房隔簾染菌量與使用時間呈正相關,使用時間越長,污染越嚴重。醫院病床隔簾的污染程度與不同科室環境有關[4-6]。因此,應建立定期清洗隔簾的制度并有效實施,普通病房隔簾清洗以間隔8周或2個月(60 d)為宜;遇污染時及時更換清洗消毒。高風險科室如ICU 等對環境要求較高的科室宜縮短清洗間隔時間,建議4 周(或30 d)為宜。

表2 病房隔簾污染病原菌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ward curtain pollution

表3 醫院感染致病菌分布Table 3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hospital infection
本調查中的醫院感染病例檢出3 株與病房隔簾具有同源性菌株,說明環境污染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7],尤其是高頻接觸的隔簾是病房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8]。環境表面檢出的致病菌與臨床常見醫院感染病菌具有同源性[9]。因此,應加強對隔簾的更換和清洗消毒、對診療區域環境和物體(包括診療器械、醫療設備、床單元等)表面及地面等實施清潔消毒。
病房隔簾污染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原因,可能通過醫務人員的手直接或間接的在院內傳播。因此,醫療機構應合理配置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施,加強手衛生的宣傳教育、培訓、實施、監測和考核等工作,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正確性和依從性,切斷傳播途徑。
環境表面監測是流行病學調查和質量控制干預的組成部分,本調查為病房隔簾清洗間隔時間提供循證依據,提示醫療機構應關注隔簾污染導致的醫院感染,定期清洗可以明顯降低污染率[10],加強對隔簾的清洗頻次以及對環境高頻接觸物體的消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