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群,郭伯文,謝澄
(贛州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江西 贛州 341000)
橈骨遠端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類型,雖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骨折后引起的活動受限、疼痛、腫脹等癥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腕關節以上3 cm內的骨折,為密質骨與松質骨交界處,且易發生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6,此類骨折好發于中老年人,且女性較為多見[1-2]。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輕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為粉碎性骨折,且骨折端因嵌壓而短縮,若處理不佳,可出現關節炎、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損及關節畸形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條件允許下最佳治療方式是將骨折復位,目前臨床以石膏托外固定法為主,由于該方式易發生松動,且影響恢復效果,因此,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義[3-4]。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完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采用小夾板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骨折復位率,且預后效果理想[5-6]。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32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小夾板與石膏托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3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160 例。實驗組男79 例,女81 例;年齡60~88 歲,平均年齡(69.5±4.6)歲;骨折原因:車禍21例,跌倒81例,其他58例。對照組男80例,女80例;年齡60~87 歲,平均年齡(69.7±4.3)歲;骨折原因:車禍26 例,跌倒78 例,其他56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7]:經各項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8]:有骨傷史者;有心臟病、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者;有過敏史及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小夾板治療,根據影像學資料是否出現骨質疏松、位移程度、骨折走向等情況進行手法復位,疼痛明顯者復位前可使用NSAIDS藥物止痛。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肘關節屈曲90°,患者肩關節外周90°,手背向上,一助手握住患者的大小魚際,一助手握住肘上方,反向均勻用力,并持續牽引3 min,同時,術者使用拇指對骨折部位進行上下擠壓,且適當側向擠壓與成角折頂,復位骨折部位。之后將小夾板分別放置在尺側和橈側、掌側及背側,其中背側和橈側夾板需超過橈關節,用繃帶固定夾板且注意松緊度適宜,并在治療后3 d調整一次夾板松緊度,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及伸手鍛煉。對照組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復位方法同上,采用6~8層普通石膏做成石膏托,且托于掌背側,腕關節固定掌屈位及尺偏位。復位后采用X 線測量手法整復前后橈骨長度、掌傾角、尺偏角變化,之后用三角巾懸吊于患肢中立位。根據患者情況拆除小夾板和石膏托,并隨訪固定4~6周。
完成小夾板固定后需注意患肢保暖及保持位置固定,從而降低骨折斷端移位,在固定期間,患肢需采用前壁吊帶懸固定,扎帶的松緊度以夾板上下移動1 cm為宜,若繃帶過松,小夾板達不到固定目的,若繃帶過緊,可導致患肢發生腫脹且血液循環受阻,進而誘發肢體壞死。功能鍛煉指導,早期鼓勵患者進行握拳、五指背伸鍛煉,并進行手指、肘及肩部功能鍛煉,肩關節以旋轉、上舉、外展為主,且肘關節以伸、屈為主,手指以主動鍛煉為主,并包括拇指的對掌、外展活動及其余4指的掌指關節和指尖關節練習,鍛煉時間為每次10~15 min,每天3~4次,訓練力度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以患者感覺適宜為主,避免過度鍛煉引發不適。出院指導,出院前需根據患者恢復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功能訓練方案及注意事項,并告知患者需每隔2周入院進行X線片復查,且根據骨質愈合實際狀況去除外固定,并囑其注意手部末梢保暖,防止寒冷引起不適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及功能恢復情況。愈合情況評價標準:臨床癥狀全部消失,X 線檢查提示骨折完全愈合為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X 線檢查提示骨折基本愈合為有效;上述指標均未達到為無效[9],總有效率=(愈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時間。③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分值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10]。④參照美國研究健康調查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 個項目,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11]。⑤比較兩組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及Gartland-Weley 評分情況,Gartland-Weley評分:0~2分為優,3~8分為良,9~20分一般,≥21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9.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實驗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周)Table 2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eeks)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周)Table 2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eeks)
骨折愈合時間(周)5.64±1.32 8.98±4.56 8.890<0.05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160 160
2.3 兩組VA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術后3.02±0.64 7.11±4.71 10.884<0.05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160 160 VAS術前8.51±3.82 8.32±3.15 0.485>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術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兩組腕關節活動及Gartland-Weley 功能評分比較實驗組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度數明顯高于對照組,Gartland-Weley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實驗組(n=160)對照組(n=160)t值P值術后94.56±10.26 65.72±8.64 27.197<0.05軀體功能術前66.52±9.87 66.57±10.43 0.044>0.05術后91.23±10.36 80.34±9.34 9.875<0.05社會功能術前67.42±8.34 67.82±9.63 0.397>0.05術后93.56±10.26 65.34±8.73 26.497<0.05心理功能術前64.52±8.43 64.31±8.34 0.224>0.05
表5 兩組腕關節活動及Gartland-Weley功能評分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wrist joint activity and Gartland-Weley functiona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5 兩組腕關節活動及Gartland-Weley功能評分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wrist joint activity and Gartland-Weley functiona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實驗組(n=160)對照組(n=160)t值P值背伸(°)75.62±12.14 66.51±9.24 7.553<0.05掌屈(°)61.24±9.45 51.21±8.54 9.961<0.05旋前(°)77.12±7.36 69.11±4.65 11.638<0.05旋后(°)73.15±8.21 62.21±5.65 13.885<0.05 Gartland-Weley評分(分)2.36±1.24 8.65±6.54 11.953<0.05
橈骨遠端骨折在老年群體的發病率較高,因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質疏松情況,骨強度低,在同樣外力作用下,骨折發生率更高[12]。此外,骨基質的丟失還可導致骨骼的抗彎力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易發生骨折。橈骨遠端骨折雖未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骨折后易誘發不同程度疼痛,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需及時采取適當的治療方式[13-14]。應及時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和固定以防止其腕關節僵硬和疼痛的發生,從而避免骨折對患者腕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利影響[15-16]。橈骨遠端骨折程度較低,且移位較小,可通過手法復位完成外固定治療,無需手術。目前,臨床以石膏托外固定法為主,但該方式缺乏針對性,且無法調整松緊度,所以固定復位率較低,同時,易發生松動、石膏托不透氣等癥狀,從而固定在手腕后無法活動,影響恢復效果且預后較差。因此,為該類患者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17-18]。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采用小夾板治療效果顯著,該治療方式可從不同位置放置夾板,不僅能有效控制骨折,還可靈活控制松緊度,防止復位丟失,且在活動過程中夾板可隨著彈性變形,在肌肉活動中借助筋膜、肌腱膜及周圍韌帶等組織防止骨折位移,從而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及良好對位[19]。由于小夾板固定實施多點接觸肢體,從而形成杠桿,增強彈性固定,且操作較為簡便,僅需實施夾板、束帶及壓墊約束,并利用杠桿彈性固定效應力,提高固定性,且隨時可調整、糾正布帶的松緊度,夾板固定不影響腕關節鍛煉,從而維持肘關節和肩關節的活動,促進靜脈回流,加速骨折愈合,也符合中醫“動靜結合、筋骨并重”的原則[20]。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9.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63%(P<0.05)。實驗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度數明顯高于對照組,Gartland-Weley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采用小夾板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采用小夾板治療效果顯著,不僅能有效控制骨折,還可靈活控制松緊度,防止復位丟失,增強治愈效果,且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