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火召,曹小軍
(南昌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口腔科,江西 南昌 330008)
慢性牙周炎為口腔科常見疾病,是指長期存在的牙齦炎癥不斷深入牙周組織的病癥,約占全部類型牙周炎95%以上[1]。微生物是導致牙周炎發生的始動因子,微生物長期在牙齦處堆積逐漸形成菌斑,直至引發炎癥[2]。病程較長或病情嚴重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易導致牙列缺損,對口腔健康及個人形象均具有較大影響。口腔牙種植修復是目前臨床應用較普遍的牙列缺損治療方式,但在合并慢性牙周炎的牙列缺損中應用效果存在較大爭議[3]。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種植修復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數及MM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于本院門診就診的牙列缺損、缺失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牙周健康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50 例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59 歲,平均年齡(38.40±10.99)歲。觀察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 19~61 歲,平均年齡(39.09±11.8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有明顯牙列缺損體征者;②單顆牙列缺損者;③有良好手術耐受性者;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炎癥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拍攝曲面斷層,制作石膏模型。結合患者余牙及頜骨特點確定種植方案。首先于患牙牙槽嵴頂行平切,分離黏骨膜及齦瓣,利用導向鉆開發出牙槽窩,種植體均為純鈦螺紋柱狀標準型種植體,均采用黏膜下愈合方式,嚴密縫合后常規使用抗生素。觀察組:口腔種植修復方法同對照組,在行修復手術前進行局部牙石菌斑刮治,完成后使用雙氧水反復沖洗。
1.3 觀察指標 ①牙周指數: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年統計兩組牙周探診深度(PD)、菌斑指數(PLI)、出血指數(SBI)及牙齦乳頭指數(PIS)。②基質金屬蛋白酶: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年清晨采集兩組患者空腹狀態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市恩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粵食藥監械(準)字2010 第2400663 號,規格:A8020]測定兩組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MMP-8、MMP-2 水平變化。③比較兩組治療后1年種植體存留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PD、PLI、SBI、PIS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1 年,觀察組PD、PLI、SBI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年,觀察組PIS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LI、SBI、PIS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基質金屬蛋白酶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1年,觀察組MMP-9、MMP-8、MMP-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1年,觀察組MMP-8、MMP-2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種植體存留率比較 種植1 年后,兩組種植體留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種植修復是近年來治療牙列缺損的新型手段,相較于傳統修補術,種植修復可更好的保護牙齒殘段,且具有支撐力強、舒適、美觀、不損鄰牙、使用時間長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在治療合并牙周炎的牙列缺損、缺失中存有爭議。牙周炎患者因其牙石、菌斑粘附于牙體上,導致微生物聚集,嚴重損傷牙本質,可能對牙列缺損種植修復效果有負面影響[4-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1年PIS 2.33±0.54 2.75±0.55 3.329 0.001 0.95±0.41a 2.03±0.46a 10.579 0.000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50)t值P值對照組(n=30)觀察組(n=50)t值P值PD(mm)1.42±0.16 1.57±0.20 3.490 0.001 1.45±0.21 1.53±0.24 1.511 0.135 PLI 0.39±0.11 0.47±0.13 2.818 0.006 0.40±0.16 0.42±0.11a 0.031 0.976 SBI 0.13±0.10 0.26±0.13 4.702 0.000 0.19±0.08a 0.20±0.11a 0.433 0.666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基質金屬蛋白酶比較(,n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基質金屬蛋白酶比較(,n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1年MMP-8 0.45±0.11 2.54±0.86 13.213 0.000 0.49±0.13 4.87±0.93a 25.583 0.000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50)t值P值對照組(n=30)觀察組(n=50)t值P值MMP-2 5.70±1.44 10.23±2.22 9.975 0.000 5.26±1.39 18.45±3.87a 17.948 0.000 MMP-9 22.55±5.62 32.71±6.23 7.320 0.000 23.57±6.60 44.75±7.28a 13.037 0.000

表3 兩組種植體存留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 年,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種植修復對合并牙周炎的牙列缺損患者仍具有較好的短期治療效果。此外,治療后 1 年,觀察組 PD、PLI、SBI 略高于對照組,PIS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LI、SBI、PIS 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說明種植修復不會對口腔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對慢性牙周炎發展無顯著促進作用。治療前及治療后1年,觀察組MMP-9、MMP-8、MMP-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1年,觀察組MMP-8、MMP-2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說明種植修復對牙周炎患者牙周探診指數及基質金屬蛋白酶均無改善效果。基質金屬蛋白酶能在炎性因子或細胞內毒素刺激下對基底膜分子與細胞外基質產生破壞作用,長期影響下可降解牙周組織,逐步使牙周支持組織喪失,促進牙周炎癥狀發展[6-7]。有研究[8]顯示,牙周探診指標與基質金屬蛋白酶水平均與牙周炎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因此,在接受牙周炎針對治療后,觀察組基質金屬蛋白酶水平較種植修復前顯著升高。
綜上所述,種植修復對合并牙周炎的牙列缺損患者仍具有較高短期治療效果,不會加重患者慢性牙周炎癥狀,但種植體仍受牙周炎影響,可結合牙周炎針對性治療以保障種植修補遠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