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賢良,饒日春,謝建清,侯炳昌,韓賢明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朝陽分院感染性疾病科,福建 漳州 363005;2.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肺結核是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因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致,臨床表現為咳嗽、消瘦、乏力和低熱等癥狀。目前我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約450萬人,每年新發病例高達300多萬,每年有13 萬人死于結核病,死亡率居傳染病疾病首位。慢性乙肝感染屬于臨床常見傳染病,其發生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患者常出現腹脹、惡心、乏力和納差等癥狀。目前,我國慢性乙肝感染者約7 000萬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2 000~3 000 萬例。由于肺結核和慢性乙肝均為常見傳染病,且存在二者合并發作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藥物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的常用方法,如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雖能取得較好效果,但也加重了肝臟負擔,出現肝功能損害。有研究[1]顯示,因肺結核合并慢性乙肝者肝功能指標異常,大部分患者對常規抗結核藥物不耐受,因此,在行藥物治療時,除了要保證抗結核效果外,還要改善患者肝功能。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恩替卡韋在肺結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8例,女22 例;年齡28~89 歲,平均年齡(40.5±3.6)歲;病程5 個月~1 年,平均病程(7.3±0.5)個月。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年齡≥18 歲。排除標準:有抗病毒治療、抗結核治療史者;肝臟、腎臟等臟器功能障礙者;藥物禁忌證者;嚴重精神功能障礙者;對研究開展不配合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行常規2HRZE/4HR化療方案抗結核治療,包括異煙肼(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636,規格:0.3 g)、利福平膠囊(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701,規格:0.15 g)、乙胺丁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40,規格:0.25 g)、吡嗪酰胺(蘇州弘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490,規格:0.25 g),以上藥物均口服。其中,異煙肼,每次0.3 g,每天1 次;利福平膠囊,每次0.45 g,每天1 次;乙胺丁醇,每次0.75 g,每天 1 次,吡嗪酰胺,每次 0.5 g,每天3 次。在此基礎上,予以恩替卡韋分散片(木暢,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61,規格:0.5 mg)口服治療,每次0.5 mg,每天1次。持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HBV DNA 轉陰、痰菌轉陰、病灶吸收情況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患者用藥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標情況,包括前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谷氨酰轉肽酶和血清白蛋白、堿性磷酸酶和總膽紅素。肝功能指標采用醫療專用檢測設備(貝克曼公司,型號:AU5800)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HBV DNA 轉陰、痰菌轉陰、病灶吸收情況比較 藥物治療后,患者HBV DNA 轉陰率為66.67%(80/120),病灶吸收率為93.33%(112/120),痰菌轉陰率為86.67%(104/120)。
2.2 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48/120),其中血磷上升7 例,頭暈乏力17例,嘔吐惡心19例,血肌酐上升5例。
2.3 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患者谷丙轉氨酶低于治療前,堿性磷酸酶高于治療前(P<0.05);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總膽紅素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總膽紅素(μmol/L)32±18 29±15 1.403 0.162時間治療前(n=120)治療后(n=120)t值P值谷丙轉氨酶(U/L)95±30 69±17 8.260 0.001血清白蛋白(g/L)44.0±4.3 43.1±4.1 1.659 0.098堿性磷酸酶(U/L)164±74 187±60 2.645 0.009
2.4 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治療后,患者肝纖維化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g/mL)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g/mL)
時間治療前(n=120)治療后(n=120)t值P值Ⅳ型膠原230.4±32.7 162.3±20.2 19.409<0.001透明質酸163.4±26.4 110.4±22.4 16.769<0.001Ⅲ型前膠原178.5±22.4 128.7±15.4 20.069<0.001層粘連蛋白28.5±2.9 17.8±1.9 33.808<0.001
目前,治療肺結核患者應遵循“早期、聯合、規律、適量、全程”的原則。最常見的抗結核一線藥物包括異煙肼、乙胺丁醇和利福噴丁等,將上述藥物聯合應用,能有效殺滅結核桿菌,但有研究[2]指出,口服異煙肼、乙胺丁醇等藥物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病毒性肝炎發生率,主要因為肝臟為上述藥物的體內代謝通道,治療期間加劇了肝臟負擔,但停藥后便可恢復。近年來,乙型肝炎發生率不斷提高,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在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占比最多。如患者確診為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癥,其病癥本身會加大肝功能的損害程度,導致大部分患者無法耐受常規的抗結核治療。
最大程度抑制慢性乙型感染病毒或將其有效消除,是臨床治療慢性乙肝肝炎的總體目標,不但能降低細胞炎癥壞死情況發生,加快肝纖維化,且可阻止或延緩疾病發展,能有效降低肝癌和肝臟失代償的發生,并進行有效預防,切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最大程度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恩替卡韋是一類鳥嘌呤核苷類似物,該藥在患者體內能有效發揮抗病毒作用,從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生物學活性[3]。藥理學研究[4-5]指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中,恩替卡韋的抗病毒效應較強且耐藥率低,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已成為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線藥物。此外,恩替卡韋藥物能與HBV 多聚酶有效競爭,且抑制HBV DNA 正鏈合、mRNA 逆轉錄酶負鏈形成、病毒多聚酶的啟動。另有研究[6]指出,恩替卡韋能在2~4 周內快速降低血清HBV DNA 水平,且能有效減少肝細胞膜靶抗原表達,從而緩解細胞免疫反應,降低感染肝細胞受細胞毒性侵害,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
俞如期[7]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痰菌轉陰率為92.00%、HBV DNA 轉陰率為62.00%,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行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HBV DNA 轉陰率為66.67%,痰菌轉陰率為86.67%,與上述報道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患者病灶吸收率為93.33%,治療后,患者谷丙轉氨酶低于治療前,堿性磷酸酶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患者肝纖維化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恩替卡韋藥物的應用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冷劍輝等[8]研究結果顯示,恩替卡韋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低于常規治療組的66.70%(P<0.05)。表明恩替卡韋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恩替卡韋治療肺結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效改善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