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云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院,福建 廈門 350007)
股骨下段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暴力導致的重度損傷,病發率較高,屬于骨科常見類型,可與其他類型骨折合并發生,具有穩定性差、損傷復雜、預后差、病殘率高等特點,如未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手術是股骨下段骨折的主要治療手段,早期常運用鋼板內固定治療,雖可在直視下定位,恢復骨折端血運,但創傷性較大,且易在術后出現粘連、膝關節僵硬等并發癥情況[2]。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深入,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髓內釘內固定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其能盡早防止骨折旋轉、成角、短縮等畸形發生,提高骨折愈合率,且更符合生物力學特點,穩定、固定效果顯著,利于術后肢體功能恢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下段骨折的效果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股骨下段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單雙號分為兩組,每組60 例。觀察男3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42.65±3.55)歲;受傷至手術時間(9.42±2.13)h;骨折部位:右側33例,左側27例;AO/ASIF分型:A型28例,B型23例,C型9 例;致傷原因:棍棒擊傷5 例,重物砸傷12 例,車禍傷43例。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2.74±3.43)歲;受傷至手術時間(9.59±2.26)h;骨折部位:右側32例,左側28例;AO/ASIF分型:A型30例,B型22例,C型8例;致傷原因:棍棒擊傷6例,重物砸傷13例,車禍傷41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②經MRI、CT、X線檢查,確診為股骨下段骨折;③無大面積軟組織損傷跡象;④存在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伴有血管損傷、重要神經損傷患者;②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或抗血小板藥物患者;③開放性骨折患者;④術前存在神經血管疾病、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⑤受傷至手術時間>3周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加壓鋼板固定治療,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切口位置(股外側肌腱和髂脛束間),向上牽拉股中間肌、股外側肌,暴露骨折端,注意預防術后粘連和中間肌損傷,保護骨折端血供,在加壓固定時,注意選擇長度合適的鋼板,并置于股骨外側。
觀察組采用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膝關節呈屈曲狀,角度維持在40°~60°,墊高患側臀部,在患者髕骨腱外側緣1 cm 和外側膝關節線1 cm 交界處作為關節鏡置入點。根據患者骨折具體分型合理選擇GSH 釘,并在膝關節髕骨內側做一切口,注意保留髕骨外側緣少許組織,便于后期縫合。隨后外推髕骨,使膝關節呈現4°~50°屈曲狀,充分暴露股骨髁間窩,將交叉韌帶作為氣墊,開髓,逆行擴髓。患者屈膝50°后在髕骨下開口處將弧形骨錐導入,給予關節鏡視野行開口,刺入干骺端并將導針置入,若無畸形、旋轉異常后,便可置入髓內釘,在關節鏡引導下導入髓腔內,注意保護髕韌帶,并在擴髓至合適程度后置入交鎖髓內釘,釘尾注意沉入關節軟骨面,最后將遠近端髓內釘依次鎖釘。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骨愈合時間、負重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5]:患者患肢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骨折完全愈合;有效:雖然患肢功能恢復良好,但骨折復位效果不佳;無效:局部存在疼痛感,骨折愈合畸形或肢體功能出現障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指標評分[4]:包括穩定性、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疼痛狀況、自我評價等內容,各項最高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④比較兩組內固定物斷裂、骨折畸形、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骨折愈合、負重功能鍛煉、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58.95±7.84 69.12±9.53 21.366<0.0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手術時間(min)69.86±6.13 82.57±5.52 19.857<0.05骨愈合時間(周)9.48±1.52 12.29±2.43 10.245<0.05負重功能鍛煉時間(周)6.17±1.33 9.58±1.25 11.749<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7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疼痛、穩定性、活動范圍、活動能力、自我評價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指標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指標評分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疼痛87.96±4.15 81.12±3.62 16.966<0.05穩定性90.65±2.44 84.32±1.29 18.740<0.05活動范圍88.29±6.56 81.30±5.42 14.303<0.05活動能力92.45±7.98 82.36±5.22 22.040<0.05自我評價90.74±6.35 82.55±5.46 26.957<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7%,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骨折可發生于各年齡段人群,而股骨下段骨折主要是由直接、間接高能暴力所致的嚴重損傷,且大部分為不穩定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因松質骨較多、骨髓腔較大,導致周圍軟組織和局部血腫粘連,極易發生膝關節功能障礙、畸形愈合障礙,為了降低病殘率,需盡早實施手術治療[6]。早期常運用加壓鋼板固定治療,其可穩定關節功能性,幫助骨折愈合,減少骨折處移動,但因骨板壓迫導致骨膜損傷,會影響骨折愈合時間,為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對骨膜破壞,穩定關節固定性,還需另選擇微創手術治療[7-8]。
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髓內釘內固定屬于微創手術,可在有限接觸和加壓固定條件下,形成較好的成角對抗扭轉力,可加快骨折端愈合,最大限度保護骨膜完整性,利于骨折端復位,且克服了普通鋼板固定不足之處,穩定性較高[9],具有以下優勢:①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固定術可在最大程度保護骨折端軟組織血供,利于術后骨折愈合,且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更短,操作方便,可保護膝關節功能穩定性,降低術后膝關節僵硬發生率[10];②聯合手術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其中逆行交鎖髓內釘是髓內中心性固定,堅固效果顯著,且接近下肢力線,利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最大限度克服應力遮擋,均勻承受軸向壓力,刺激骨痂生長,保證骨折端緊密連接,從而促進患肢功能恢復[11];③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固定實現了彈性固定目的,滿足微創操作需求,有效保護骨折局部血運,且無需植骨操作,保障了骨膜的血運,減輕骨膜壓力,加快骨膜的生長和恢復[12]。
綜上所述,定位聯合有限切開逆行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下段骨折效果顯著,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最大限度保留膝關節、解剖結構的完整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