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結對陪伴孤貧兒童
在山東臨沂,有8000余名“燃燈者”,他們的共同身份是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以“一對一”結對陪伴的方式,給孤兒、事實孤兒和困境兒童以精神陪伴、心靈關懷,直至孩子成人。志愿者們已走遍全市9494個村莊,對15歲以下的孤貧兒童進行逐個摸排,累計行程650余萬公里,共摸排出5317名符合幫扶條件的孩子。
2017年,徐軍通過走訪和大量調研發現,農村一些孤貧兒童因監護無力遭受歧視、侮辱,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很多孤貧兒童因缺乏正確引導、法律意識淡薄而自暴自棄,誤入歧途,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還有部分服刑人員家庭和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孩子,因缺乏關愛,遭受家庭暴力,時刻處于危險之中。懷揣著“沂蒙無孤”“天下無孤”的夢想,徐軍著手成立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服務團。為了拉資助,徐軍找遍身邊朋友,甚至花錢請生意伙伴吃飯,酒桌上有人回絕得直截了當:“說什么‘天下無孤,我看你是天方夜譚!”
伴隨著摸排工作走村串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他們有公務員、教育工作者、醫護人員、個體經營者以及“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群體,也有一些村支部書記主動加入。
愛他們很簡單,給予他們公平的愛卻很難
迷茫、悲傷、羞怯、自我防御性強——孤貧兒童群體有著相似的心理特征,愛他們很簡單,但讓他們徹底放下心理包袱,給予他們公平的愛卻很難。
志愿者景平是從那個被意外火災燒得只剩屋架的家里接走若星的,此時距若星媽媽患癌去世不到一個月,若星爸爸幾年前因車禍去世,若星的“淚點”特別低,而且常常一哭就是一兩個小時。變化是從一次長談開始的,景平輕輕把若星擁在懷里,告訴她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是代替父母來愛你、照顧你的,但父母永遠是你的父母……”,若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半年后,景平丈夫生病住院,若星帶著弟弟妹妹寫祝福卡片、做果盤;會時不時抱著景平撒個嬌;哭的時候越來越少,笑臉越來越多……
愛的種子慢慢萌芽
5317個孩子背后,是5317份無怨的付出,其中有不少孩子被徐軍稱為“硬骨頭”。
陳德功是一名迎難而上的志愿者。最多時,有七八個“問題孩子”住進他的家里,有的隨身帶著自衛用的小刀,有的習慣和大人對著干,不服管教,說走就走,陳德功常常找孩子找到半夜兩三點。孩子們之間動手打架是常事,他們偷出陳德功的錢買了3部手機,陳家工廠大門被這些孩子撬了3次,里面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你說,這是不是‘農夫與蛇的故事?”妻子哭著質問,陳德功耐心勸慰妻子,“咱這是用一個小家庭換來社會的安寧,孩子們會越來越好,不能放棄他們”。
陳德功將家里的客廳開辟成傳統文化講堂,每周有志愿者前來為這些孩子講授國學經典。不忙時,陳德功帶著孩子們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變化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看到街頭流浪的老人,孩子們湊了29元給老人送去肉菜;帶著孩子們去飯店吃飯,卻遭到一致反對,“太浪費了”,孩子們吵嚷著。陳德功妻子也不再抱怨,默默地跟在丈夫身后照顧著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主動報名成為一名志愿者。
以心換心的付出總有回報,在志愿者陪伴的歲月里,一盞盞黯淡無光的燈被漸次點亮。
如今,“擦亮‘沂蒙無孤品牌”已被列入臨沂十四五規劃,而這一模式開始在全國復制推廣。對徐軍來說,“沂蒙無孤”“天下無孤”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而他所做的不過是讓有愛的人有事可做,把黨和國家的溫暖傳遞給孩子,“我參與其中,無上光榮”。(摘自《中國青年報》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