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哈爾濱一位業主李先生(化名)的房屋因未裝修一直閑置。近日,他再去看房時,發現門鎖被換,并且門口還貼著“裝修”的告知書。進門發現,房子里面工人們正在裝修,對方還聲稱這是在裝自己家的房子。這讓李先生心里犯了嘀咕,這到底是誰家?進屋查看還被鄰居問“你誰啊?”業主李先生:這是我家啊。鄰居:這是我家!
沒辦法,李先生只能找來物業。原來,是因為這個小區最開始規劃設計的時候是有一樓的,可是最后一樓被當作商鋪,這才導致樓層出現了錯位,李先生的房子被樓上的鄰居當成了自己的房子。這樣的烏龍事件讓李先生哭笑不得,買了房子怎么會不認識自己家在哪呢?到底是誰的責任呢?2月20日,總臺央廣記者聯系到了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他多年來從事房地產相關糾紛的處理,可這樣的案例他也很少遇見。
王玉臣分析,造成這樣烏龍事件的原因有以下兩種:第一種原因是商品房交房的時候,合同上面所約定的房號和實際交房時的房號可能不一樣。第二種原因不太普遍,就是開發商更改了規劃。比如以前一樓是架空層,但是開發商把已存的房變成商鋪賣了,或者一樓以前是住宅后來把它變成商鋪等諸如此類的更改規劃,導致有些業主入住的時候,本來是一樓變成了二樓,可能會產生誤導和誤解。王玉臣補充說:“物業其實沒有盡到基本義務和職責。基本上現在所有小區,但凡稍微正規一點的,想去裝修需要先去物業辦裝修手續,比如交抵押金,這個時候物業公司有一個基本的審查義務,首先要看你到底是不是這個房子的主人。”
(據中國青年網 2.2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