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琴
【摘? 要】當前,內部控制制度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表現出諸多問題和漏洞,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同時還會侵害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論文對內部控制在行政事業單位應用的必要性展開論述,并就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關策略,希望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工作有所幫助。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loopholes in the asset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China,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infringe o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stud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trategies, hoping to help the asset management work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關鍵詞】內部控制;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必要性
【Keywords】 internal contro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sset management; necessity
【中圖分類號】F810.6?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1-0007-02
1 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1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
科學、有效的風險控制管理制度建設是保證事業單位內部資產管理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優化完善的會計管理程序和內容是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管理過程中的信息真實完整,從而推動整個事業單位對資產管理的控制。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通過科學制定和組織執行相關業務信息處理程序,有效界定責任分工,進而使得事業單位內部對資產有一個更加全面有效的控制力,進而有效避免在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一些會計單位由于沒有健全完善的內部資產控制管理制度,使其在從事相關會計業務資料數據的處理過程因為銜接問題而出現漏洞,無法針對資產管理活動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
1.2 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是保護資產的需要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撥款,如何合理用好、管好財政資金,是實現依法合規理財的一個基本前提和保障,而科學有效的內部收支控制管理制度可使事業單位全體工作人員在行政財務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財政收支核算管理規范化,財務管理行為科學化,從而有效避免單位財政固定資產的流失,以更深入地開展對事業單位內部的資產管理,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
2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部分管理人員資產風險意識薄弱,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資產異常現象,沒有系統地梳理單位資產管理各個環節可能引發的風險隱患,未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風險應對方案,經驗主義思想嚴重,缺乏嚴謹、科學的風險防范依據,無法形成有效的資產風險預警機制。
2.2 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目前,事業管理單位沒有基本建立一套完整的企業資產財務管理制度條例體系,資產財務管理制度相關條例大多都是分散在與事業單位各項資產財務工作相關的資產管理條例中,而且一些管理制度條例內容較為籠統,可操作性相對不強,無法為企業資產財務管理人員及時提供準確的資產行為決策依據,導致企業資產財務管理盲目并且混亂,不能有利于企業資產財務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2.3 資產審計監管不力
一些事業單位沒有成立專門的資產審計監管機構,沒有安排專人定期地進行資金資產審查,導致資產的監管處于真空狀態,不利于單位資產管理體系的完善,部分單位雖然成立了資產監管部門,但監管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難以保障,使得監管機制流于形式。
2.4 資產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大多數機關事業單位的資產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與企業資產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未充分實現有效信息對接,導致企業資產管理信息的綜合共享利用程度不高,資產信息配置管理水平低下,使用資產效率難以不斷提升,甚至還有一些事業單位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嚴重不足,資產信息管理仍然停留在企業手工資產記錄操作階段,僅在企業財務會計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中才能完成基本的企業資產財務信息管理數據采集登記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地充分利用目前現代化的資產信息管理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企業資產信息管理水平,系統化的企業資產信息管理體系尚未基本形成。
3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措施與對策
3.1 增強內部控制意識,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各級行政機關事業管理單位內部業務控制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事業單位全體工作人員的內部控制管理意識和內控行為,單位主要負責人的外部內控管理意識和控制行為更是關鍵。提高中央行政機關事業管理單位主要負責人的制度內控管理意識尤為重要。首先,行政主管部門職工可以通過各級以上財政部門統一組織對本單位主要部門負責人及其他相關部門領導人員進行內部財務控制管理知識系統培訓,使他們職工能充分深刻意識和做到內部財務控制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的迫切重要性,加強學習宣傳教育,提高內部控制財務運行控制管理制度,使每個部門職工充分認識和做到建立實行內部控制財務管理控制的迫切必要性,克服狹隘的財政部門實際利益關系局限,樹立正確的財務內部控制意識。其次,行政管理單位領導應按照內部權責明確的基本原則,健全行政單位內部管理機構的組織設置及內部權責銜接分配,完善內部風險審計管理機制,有制度計劃地定期進行事中風險控制、事后監督檢查,排除內部可能仍然存在的相關制度法規建設管理障礙,增強內部安全控制風險意識,營造良好的內部風險控制工作環境。
3.2 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工作和內部風險控制管理工作中都需要一套健全科學合理的財務制度標準體系。由于國家行政機關事業管理單位在內部經費使用管理體制上的一些特殊性,其內部經費控制自然也就具有其特殊性。如企業收支費用兩條線財務管理、政府采購、部門財務預算、會計集中記賬核算、國庫單一核算賬戶管理體系等,都可以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健全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內部風險控制管理制度。加強對事業單位重要薄弱環節和重要關鍵崗位的監督控制,權責清晰,以利于完善一級行政機關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內部財產控制業務制度管理體系,使各一級行政機關事業管理單位在內部財產控制管理方式、技術、手段等各個方面有章可循,充分發揮內部財產控制管理制度的主導作用。
3.3 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制度
財政預算控制是中央行政機關事業管理單位內部預算控制的重要核心,貫穿于整個事業單位的日常業務管理活動,加強內部預算控制管理,是企業確保內部預算控制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控制手段。完善政府部門的財政預算管理制度,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第一,在加強部門財政預算編制各個環節,要在貫徹實施部門綜合管理財政預算的總體基礎上,努力做到細化零基預算和適度細化基本預算。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各項預算收支管理費用的來源方向及具體用途,專項資金使用力求合理細化并達到具體使用項目,防止專項支出超預算、隨意增加擴大專項預算使用范圍等違規行為的異常發生。第二,在財政部門責任預算管理執行編制環節,應將主管部門的財務預算與責任單位內部的剛性責任單位預算有機緊密結合,建立健全規范、有效的責任預算編制調節管理機制。
3.4 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工作人員的管理培訓
內部監督控制工作是由管理人自己來直接進行,并不是受制于人的各種因素直接影響,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控制機構要求對事業單位內部各個環節實施有效的內部監控,這就直接要求單位內控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一定專業技術素質,還要同時具備法律政策、法制觀念及一定的社會職業道德文化水準。因此,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內部安全控制管理人員一定要特別注重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更新、補充、拓展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真正敢于擔當,擔負起內部安全控制的首要重任。同時國家財政部門也提出要繼續加強對企業內控主管人員的理論培訓,堅持企業理論培訓聯系企業實際的培訓原則,不斷提高企業內控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管理能力和社會職業道德服務水平,以便能滿足內部風險控制的基本要求。
4 結語
總而言之,為逐步提高國家行政機構事業機關單位內部監督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設工作執行質量,需從各級事業單位控制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出發,理清內部監管控制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風險和難點,進而研究設計更為完善、長效的、符合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發展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體系。立足于內部風險監測控制,完善內部風險控制管理制度,加強相關專業管理工作人員的知識培養和再學習、加強固定資金風險管理及非經營流動性固定資產的內部風險監測防控,才能有效保證行政主管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風險監測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科學開展,進而為實現行政主管事業單位的經濟可持續性健康發展運營提供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龔珂青.政府采購和內部控制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會計師,2016(06):52-53.
【2】肖曉月.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內部控制[J].財經界(學術版),2015(24):134.
【3】周濤.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內部控制的實踐探討[J].經貿實踐,2018(1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