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



“模式創新”“多元視角”“代際融合”“以歌會友”……前不久,引起廣泛關注的東方衛視原創音樂綜藝《我們的歌》第二季在全場合唱《朋友》的歌聲中溫情收官。作為大眾類音樂節目又一成功范例,《我們的歌》讓觀眾與市場再次認知音樂綜藝的價值,而節目原創的跨代際音樂競演節目創新模式,也在法國戛納電視節上成功引發了全球電視同行對中國綜藝原創力量的關注。
《我們的歌》是如何誕生的?其“破圈”密碼何在?背后又有著上海電視人怎樣的執著與堅持?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走進了《我們的歌》的幕后現場,和《我們的歌》幕后制作團隊聊了聊。
老愛豆牽手新偶像,1+1是不是可以大于2?
《我們的歌》的故事,開頭其實可以追溯到2006年。
那一年,周杰倫推出了他的第十三張專輯《依然范特西》,專輯的主打歌是他與老牌歌手費玉清合唱的《千里之外》。在這首歌曲里,周杰倫的R&B曲風搭配費玉清經典唱腔,呈現出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引發強烈反響,費玉清也由此成功“翻紅”,從“媽媽們的偶像”轉而打入了年輕人們的音樂視野。
對此,《我們的歌》的總導演陳虹印象非常深刻,“兩個不同年代的歌手,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竟然可以在同一首歌里融合得那么好,這讓大家很驚訝”,也從這一刻開始,“代際融合”的概念開始在她的腦海中不斷閃現。
她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時間就這樣到了2019年。周杰倫粉絲與蔡徐坤粉絲之間那場“轟轟烈烈”的數據戰爭,又一次將“代際審美差異”問題擺上了辯席——這種差異真的是不可調和的嗎?陳虹又一次想起了《千里之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當不同年代的歌手站上同一個舞臺,1+1的結果是等于2,還是大于2,或者根本就會相互抵消?——“我們于是決定做一個嘗試,讓兩代歌手組成一個組合同唱一首歌。將那些已然成為往日經典的華語金曲重新搬上舞臺,加入一些新的曲風或者演唱方式上的改變,也許能從中煥發出一種新的音樂的生命力。”
2019年10月27日,《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一季)在東方衛視周日晚的黃金九點檔開播。節目以兩代歌手聯手創作改編時代金曲為主要模式,兩兩配對,共同完成跨代際的潮音競演。從第一期節目的嘉賓名單中,你就可以看出導演組的某種“野心”:一邊是“前輩歌手”代表費玉清、任賢齊、李克勤和羅琦,一邊是“新聲歌手”代表許魏洲、王琳凱、周深和劉宇寧,他們的音樂類型分屬流行、民謠、搖滾、說唱等不同風格領域,而年齡最大的費玉清(1955年出生)與年齡最小的王琳凱(1999年出生)之間,更有著將近半個世紀的“代溝”。這樣看似天南海北、風馬牛不相及的合作陣容,究竟能碰撞出怎樣的音樂火花?即便是“久經沙場”的電視綜藝觀眾也不免會在心中默默畫上一個問號。
事實上,不僅是觀眾,導演組自己心里,一開始也滿是忐忑。“在中國的音樂綜藝里,之前并沒有過這樣的音樂性上的融合。此前的節目,基本都以個人展示為主。不管歌手是以導師身份或是參賽者的身份去呈現音樂,最終展現的都是個人的魅力。”《我們的歌》聯合總導演曹毅立說。但《我們的歌》要的,是相互理解、彼此靠近,從而實現“對話”與“交融”。
歌手們的臨場表現著實給他們帶去了驚喜。新聲歌手和前輩歌手共同唱響經典華語老歌的畫面情懷滿點,而更讓人感動的是,在新聲歌手向前輩“榜樣”學習的同時,前輩歌手積極主動地去靠近、去理解、去嘗試新鮮曲風的那種努力。
在第一季的節目中,“前輩歌手”李克勤和“新聲歌手”周深組成的“勤深深”組合,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追捧。他們兩人在臺上一起演出抖音神曲《野狼disco》時的畫面,讓曹毅立特別感動。“嗨”唱到最后,兩人直接躺倒在了地上,氣氛松弛和諧到教人完全忘記了,這是一對有著25歲年齡差的“父子”組合。“這樣的玩音樂的氛圍太好了!觀眾也能直觀地體會到,原來前輩歌手不僅僅是一個‘榜樣,他也會同樣受到新聲歌手影響,重新煥發出另一種新的音樂的生命力。”
到了2020年10月開播的《我們的歌》第二季節目中,這種氛圍更是被有意識地進一步放大了,而這不僅僅是節目組的期望,更是參與歌手有意識的自我選擇。在這一季節目中,“情歌王子”張信哲和“二次元少年”太一組成了“哲太厲害了”組合——這個中二氣質滿滿的組合名字本身,就很難同張信哲一貫以來給人的斯文儒雅形象聯系在一起,而根據導演組的爆料,節目中的所有組合名字都是兩位歌手商量著自己想出來的,不僅如此,張信哲的這個選擇,甚至超出了節目組事先推演好的“劇本”設計,打了導演們一個措手不及。
“哲哥覺得我唱了一輩子情歌了,是不是可以玩點年輕人的東西。但當他真的跟太一在一起合作了一首歌以后,他又發現這個東西我似乎玩不了。”節目音樂總監董健劍如是爆料。某種程度上,年輕、羞澀、訥于言詞的太一之于張信哲,根本就是一個“外星人”,無論是音樂理念還是創作方法,都和張信哲習慣的那個世界截然不同。比如太一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將自己幻想成不同的卡通人物,他有時覺得自己是超級賽亞人,有時覺得自己是中華小當家,如何跟上年輕人跳脫的思路,對“60后”的張信哲來講多少是個考驗,而他選擇了最大限度的理解與包容。“這個時候壓力就在我們音樂組身上了,我們要幫助歌手在彼此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就這樣,在張信哲、太一和節目音樂組的三方努力下,歌曲《愛人》誕生了。不同于原唱鄧麗君略帶輕松愉悅的演繹,張信哲、太一的《愛人》呈現出典型的傷感情歌的風格——這與張信哲一貫的音樂調性相契合,而中間的那段說唱的加入,在拓展歌曲外延,展示太一的音樂個性的同時,更令人驚艷地開掘出了張信哲在音樂表現上的另外一種可能。這首歌也成了他們倆合作過程中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新聲歌手說他來這里是抱著來學習的態度。但同時,我們還經常聽到另一句話,前輩歌手會反過來講,我來這里學到的東西更多,”真人秀總導演王蕻說,“年輕人身上有著代表時代的、當下最流行的元素,這些東西也能給前輩藝人提供一些反哺。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歌》區別于其他同類型節目的地方。”
而在總導演陳虹看來,這對導演組來說同樣是收獲。“因為節目中的愉快合作,新老歌手之間也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合作關系,兩代人的音樂開始真正相融。比如,張信哲就開始向太一邀約作品了。這對節目組來說也是意外之喜。”
歌手與節目組共同收獲的這份驚喜與感動,也成功傳遞給了電視機前的觀眾。節目播出后,就有觀眾在主持人林海的網絡社交賬號下留言,說你們昨天晚上那首《愛人》太棒了,他因此深深喜歡上了太一,也終于明白媽媽為什么喜歡張信哲。
“我覺得這是給我們最大安慰的一個東西。也有一些朋友跟我講,好久沒有這樣,每個星期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的體驗了。”林海說。這正是“代際溝通”最真實的意義:讓兩代人因為一首歌,一段旋律,以及歌曲背后的蘊藏的情感與故事,坐在一起,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
模式創新:一場別出心裁的音樂“相親大會”
除了音樂上的代際對話與交融,在《我們的歌》第二季的節目中,真人秀的部分也被格外重視。用真人秀總導演王蕻的話說,真人秀可以反映歌手舞臺之外最真實的狀態,以音樂為紐帶,以交流為橋梁,節目就是要把前輩歌手和新聲歌手最真誠的溝通和最愉悅的融合呈現給觀眾,所以“在節目設置上,我們有意去讓前輩與新人了解彼此、建立默契,通過節目環節去提升前輩歌手和新聲歌手之間的溝通”。
最亮眼的一個節目設計,是新老歌手跨代際盲選配對——這是《我們的歌》的原創。
“盲配說得再直觀一點,就是相親了。”總導演陳虹半開玩笑地說。讓兩個完全不熟悉、甚至可能分屬兩個世界的人,通過一定的節目環節設置,彼此敞開自己,相互建立了解,這是一般電視相親類節目的一貫操作思路,而這種從陌生走向熟悉的人際交往過程,又何嘗不能投射在跨代際的新老歌手之間呢。“我們就跟音樂組討論,兩個人在完全不見面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去完成一首歌?大家討論下來是可以的。”
節目攝制花絮中可以看到,在配對完成之前,前輩歌手和新聲歌手都是分開排練的。四位前輩歌手一人準備一首歌,而每個新聲歌手拿到的則是全部的四首。每一首歌,用a、b段的區隔標明了哪些由前輩歌手演唱,哪些部分由新聲歌手擔當,合聲部分也都有明確的分配——關于歌曲的一切你都知道,但獨獨不知道即將合作的那個人是誰,歌手覺得刺激,觀眾感到好奇,綜藝效果就在這里顯現。
當GAI周延信心滿滿地站上盲選舞臺,滿心期待著和他心中偶像“小春哥”陳小春組成拍檔的時候,已然在上帝視角看清一切真相的電視觀眾正抱著看好戲的心情,等待著即將到來的“翻車”現場——舞臺另一邊等待他的,是決意“逗逗他”的孫楠。就像孫楠說的,所有人都覺得GAI與陳小春的組合是“合適的”,那么看著不那么“合適”的孫周組合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在音樂上擦出火花?這一期節目的最后,在與孫楠攜手貢獻了令人驚喜的盲選舞臺后,GAI最終還是選擇了與自家偶像陳小春“在一起”,一大票觀眾也在長舒一口氣的同時,入戲地感慨天降終究難敵竹馬,只怪彼此太過般配——“我覺得我們兩個好像是參加相親節目。”在節目后期采訪中,連陳小春自己都忍不住這樣吐槽。導演組自己都忍不住開始自嘲:做完《我們的歌》就可以去做相親節目了。
又有多少人都能躲避自己愛看熱鬧的八卦之心呢?在導演組、歌手與觀眾三方的投入“合謀”之下,節目毫不意外地被送上了網絡熱搜的前排。而這一切操作的實現,對實操的導演組來說,同樣也是一場賭博。
“在前期的排兵布陣當中,我們雖然會設定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但是真正到臺上之后,哪兩位會最后‘相親成功,成立組合,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數,”聯合總導演曹毅立說,“對導演組來說,反而可能也是一場非常宏大的真人秀。面對這些情況,推翻之前的預設,立馬進行現場的組織和重新的架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刺激的過程。”
說到這里,總導演陳虹補充道:也不能說全無“劇本”成分,譚詠麟和李健的臨時組合確實從頭到尾都是導演組的一手安排,旨在樹立一個可供參考的關系“范本”。而這種關系的核心所指向的,就是站在彼此欣賞的基礎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式的“以歌會友”。
“我們都不想用競技這個詞,更多的是因為音樂的緣分大家聚集到了這個大家庭里,一起探討,互相學習。”王蕻說。剛剛結束的第二季節目里,年齡最大的“校長”譚詠麟已經過完了他70周歲的生日,而年齡最小的王源則剛剛踏上20歲的門檻,這一老一少中間,是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譚詠麟是李玟的偶像,李玟又是常石磊的偶像,現在王源又從常石磊身上學習音樂創作,我覺得其實這就是華語樂壇,這是我們這個節目想要提煉的一條線。”
理解、學習、合作、傳承,節目理念與環節設計背后所透露出的價值取向是非常中國式的。這種創新模式也引起了國外電視同行的強烈興趣。2020年10月,東方衛視原創跨代際音樂競演節目模式《我們的歌Singing with Legends》驚艷亮相本屆法國戛納電視節,并成為本屆戛納電視節上最受關注的節目模式之一。國際權威的模式咨詢專家The WIT的Virginia女士評價說:“在亞洲非常流行的二重唱比賽競技才藝秀,對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寶藏。我認為《我們的歌》這個模式在這個方向上做了非常有創新的嘗試,隱藏歌唱的懸念、配對合唱的熱點,《我們的歌》是這個季度最熱門潮流趨勢的集大成者。”
告別“高快響”的競技,讓音樂回歸音樂本身
“不能有炒作,不要有罵戰,我們的主旨就是開開心心呈現音樂。這是我們在節目策劃伊始就定下的基調。這個理念貫徹了我們節目的始終。無論是前期的拍攝,還是后期的剪輯,我們都非常注意對參與嘉賓的保護,并將全部的創作精力放在了如何將最好的音樂與畫面呈現給觀眾上。”這是總導演陳虹在采訪中一再強調的。真摯、真誠,讓音樂本身說話,這是《我們的歌》的初心所在。
那么,什么樣的音樂才是《我們的歌》推崇的音樂?音樂總監董健劍的答案,同樣也是“真誠”。
“現在國內電視音樂綜藝的普遍氛圍,我個人認為并不特別良好。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似乎不約而同地走上同一條岔路:要讓觀眾要聽到狗血,要大嗓門兒,大要喊,要編曲上很復雜……就開始關注這些東西,我們認為這是不對的。你要讓音樂回歸到音樂本身,讓觀眾關注到這首歌本身的旋律,本身的詞,本身的演唱,甚至是這首歌背后的意義,這是很重要的。”董健劍想要做的,是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將觀眾從有點走偏的道路上帶回來,帶回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他心目中的“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
這一點,從節目組的選歌策略上也可以看出來。看慣了音樂競技類綜藝的觀眾,對于哪些歌曲是“比賽歌曲”已然建立了自己的模式化理解,必須是“大號”的,是磅礴的、濃郁的、排山倒海撲面而來的——但為什么非得如此呢?在磅礴濃郁之外,還有清淡悠遠、?戲謔荒誕、玄奧幽深等不同美學趣旨,一檔真正優秀的音樂節目不應將其拒于門外。
“我覺得《我們的歌》和其他的音樂競技類的節目相比,它的音樂競技性沒有那么強,更多的是一種溝通和交流,這個節目更多注重的是對歌曲的外延的表達。”林海說。在第二季節目中,孫楠與鄭云龍合作的那首《一葷一素》播出后曾引發觀眾網友的強烈反響,在林海看來,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一葷一素》這首歌是歌手毛不易的原創,寫給他離世的母親。詞曲娓娓記敘了他與母親共同生活的點滴細節,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沉痛楚被妥帖收藏在了哀而不傷的平淡口吻背后,旋律本身并不跌宕,也不要求華麗的歌唱技巧,是一首非常純粹的“以情動人”之作。事實上,毛不易本人也曾在湖南衛視的音樂競技節目《歌手》中演唱過這首歌,結果折戟而歸。
最開始選擇這首歌,孫楠自己也動搖過。雖然這首歌確實非常打動他,但在孫楠看來,畢竟還是“比賽”,他私下問過林海,你真的覺得這首歌合適嗎?林海回答他:如果你愿意把你所有的技術的東西拋掉,用最純粹的方式投入情感,這首歌是會打動人的。
事實上,當孫楠與鄭云龍一曲唱罷,在現場的所有人都被歌曲傳遞出的情感所深深感動,大家開始不自覺地講述起各自的母親,講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愛與遺憾。當節目進行到這里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誰在唱歌,而是真實地指向了“我們”。
“我們當時選這首歌就是想表達我們一個態度,這個態度是說,歌唱節目不是只有拉高音,然后誰的聲兒大誰就贏,不是這個樣子的,它是可以以情動人的。”林海說。作為主持人,他想讓大家透過歌曲的演繹,看到歌手真實的內心。“如果沒有后面的那些真情故事的講述,這就只是一首歌,但因為有了孫楠、大龍(鄭云龍)的演繹,李玟、小鬼(王琳凱)他們的講述,所有歌手都融在這首歌里,彼此敞開心扉,坦陳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到了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比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唱歌的人,同時也是聽歌的人,我們的情感在我們的歌里得到了最好的交流。”
讓“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一起,讓“彼此不認識”的音樂彼此交融,有觀眾曾帶著欣賞的口吻這樣戲謔地調侃過《我們的歌》。“我們并不是硬要把一首歌跟另一首歌湊在一起,而是希望找到一首歌,讓兩個歌手在一首歌中都能發揮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董健劍說。而這一切得以成立的基礎,其實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音樂上的信任、合作上的信任”,是相信彼此對音樂有著同樣的理念與想法。
因為音樂的本質就是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而嗟嘆之、詠歌之,乃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手李克勤曾對曹毅立說過這樣一句暖心的話:每次彩排完,所有導演都會起立歡呼,像演唱會一樣,這種輕松而快樂的氣氛,是他之前參加過的其他競技類的歌唱節目都沒有的,在那些節目里,每次唱完現場都很凝重,所有人都皺著眉看他。“為什么我們節目的比賽感覺沒有這么濃厚,這也是我們所有工作人員努力營造的一種氛圍。我們的目的是交流,是碰撞,是傳承,是發掘歌曲的不同側面。所以我們節目和傳統的音樂競技節目的氣質是不一樣的。”
“有品相,有內容,這才是好的綜藝節目。它必須是有深度的,可以去延展的,同時,也應當是有話題、有市場價值的,”陳虹說,“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問自己這樣三個問題:一、音樂呈現上有沒有突破;二、節目形式上有沒有創新,三、能為華語樂壇做點什么。我們尊重節目,尊重所有嘉賓,我們也尊重音樂。所以對于這個節目,我們自己還是有信心的。”
SOCEITY(社會價值的挖掘),MARKET(市場趨勢的捕捉),ART(電視藝術水準和品質的要求),RELATIVE(合作共贏),TEAM(團隊),這些要素結合起來,就是東方衛視的節目創新方法論(SMART),也是《我們的歌》在激烈競爭的媒體環境中得以順利“破圈”的成功密碼。
就在前不久,從巴黎傳來的消息,由SMG下屬iFORMATS中國節目模式庫負責代理發行的東方衛視《我們的歌》原創模式,獲得了法國知名節目制作公司Hubert青睞,目前該公司已購買獲得該模式在歐洲法語地區的正式授權。《我們的歌》這一全新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有望在2021年制作法語版本,并成功登陸法國電視熒屏。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