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一飛


即使跳了快二十年舞蹈,這一次登臺仍讓王佳俊感到些許緊張。
但候場細節從來一個都不會少——側幕條旁,他把自己從頭到腳細細摸索了一遍,眼鏡手表在規定位置,長衫也都妥帖整齊。做完這一切,輕舒口氣,和搭檔朱潔靜對個默契的眼神,“準備好了”。
將要演出的是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一個片段。但和以往不同在于,這一晚的“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題之夜”他擁有兩種身份——除了節目表演嘉賓,還將受領第30屆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的重量級榮譽。
也難怪會有忐忑劃過心頭,作為當今中國戲劇領域主要評獎活動之一,當天“白玉蘭”的頒獎現場來了一眾舞臺表演行當標志性人物。但當熟悉的背景音樂響起,屬于王佳俊的個人情緒悄然減退,走向舞臺中央那幾步里,他和“李俠”完成了情感聯結。
“他的外在形象和氣質十分吻合角色的身份,既有上海男人的溫文爾雅,也有作為情報人員的警惕、沉著、自信而不動聲色。他善于用肢體語言來塑造角色、傳達人物情感,展現了流暢的、高水平的舞蹈技巧和超強的肢體語言張力。”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這樣提煉其表演要義。
巧合的是,當天距離王佳俊的生日只差幾天了。殊為不易的這段創作感悟加之收獲大獎的興奮之情,觸發其在回家路上就急急敲下一段長文發在朋友圈——“這可能是今年36歲的我最好的生日禮物了,感謝上海歌舞團一直堅持用本團演員,才有從石庫門跑到舞臺上的我。感謝電波劇組,再好的演員也需要好劇目才能被認識……好了,明天又是新篇章。”
至于蛋糕造型,不加猶豫就選中了一款“灌籃高手”。在那張充滿儀式感的自拍照里,“壽星佬”一邊比劃著和蛋糕上方“10號選手”造型相同的剪刀手,一邊樂呵地訂立了下個小目標:“希望心里永遠都有個櫻木花道一樣的少年在,面對困難無所畏懼,面對生活微笑擁抱。”
勇敢
事實上,那個無畏少年的影子早已深印心底——過去近20年的舞臺生涯里,一個“勇”字頻繁閃現在王佳俊每個關鍵時刻。
不尋常在于,屬于他的勇敢并不張揚,而是內斂、含蓄,充滿著足以確保后半程發力撞線的綿延后勁。
從上海市舞蹈學校、東方青春舞蹈團再到上海歌舞團,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幾乎見證了王佳俊的整個成長期。在前者看來,在邁過荊棘密布又碩果累累的這一路后,后者在創作上正變得愈發“堅韌和開闊”。
“從古到今的各式角色背景迥然,而且基于舞臺呈現都被賦予了十足張力。對比之下,王佳俊本人性格卻安靜內向。因此,每逢新作品來臨的頭幾個月,一次次激烈的內心拉鋸會在他身上發生——如何盡快拉近兩者的距離是一方面,既要傾情演繹還得給觀眾留白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還總在不斷嘗試超越前一次的自己,注意避開用過的打法,追求從獨特角度展現人物身上‘溫暖的底色。”
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野斑馬》《霸王別姬》《天邊的紅云》《一起跳舞吧》《朱鹮》……長長的作品清單意味著王佳俊身上所經歷過清零重啟后再發力逆轉的次數。“你得讓人物先從心里長出來,再漸漸滲入到血管里。每一回都相當于重新活一次的過程。”
尤其這一次與“李俠”的邂逅難上加難——在過往肢體與情感的較量之外,新添入了一份“表演”的變量。
《永不消逝的電波》排練開始沒多久,創作瓶頸出現,卡在了人物的情緒構建上。用他的話來描述,是在隱忍、克制、細膩的“收”與“放”之間找不到那個準確的度數。
所產生的后果不僅“角色會一直撞到自己”,連帶那個極為習慣為后半程賦能的觸發點也遲遲沒有找到,這在過往的創作中是從未有過的。當焦慮不安的情緒逐漸覆蓋全身時,又一個職業生涯首次接踵而至,“有那么一剎那,我差點沒能堅持下來”。
時間
記憶里,上一次發生這種接近“出局”的尷尬狀況,還要追溯到剛剛考入上海市舞蹈學校那會。
“進學校的第一年我就面臨了差點被淘汰的窘境,因為基本功不扎實,就連軟開度都解決不了,每次壓腿都疼得渾身發抖,每次壓腰都哭得跟殺豬似的。和一起進校的同學相比,我的進步之緩慢,連老師都看不下去了。”上海文聯公眾號刊發的這篇創作手記里,王佳俊細致回憶了舞蹈首度向自己亮出黃牌的種種情形。
當然也記得突破困境用的法子——“很長時間里,父母變身為課外輔導老師。到了每個周末、寒暑假,他們都會幫著我壓軟度,監督我做形體訓練……”
轉折發生在15歲時,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況下,王佳俊拿到了一項業內比賽的二等獎,而且成為校內最高榮譽。也正是由這個當代舞偏現代舞作品,作為舞者的快樂被首次觸發——“原來,舞蹈不再是單純的旋轉跳躍和踢腿下腰,而要用身姿去表達內心,用情緒來驅動肢體”。
“深邃復雜卻充滿詩意”。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靈感捕獲不啻得到了閃著迷人光芒的密鑰,“用它能打開一扇舞蹈新世界的大門”。
但前提是,他得成功穿越一條困難重重而且人煙稀少的路。
先天綜合條件的并不突出,這個時候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在成長關鍵期里,選擇舞蹈所帶來的種種艱難及其破解之道,王佳俊早早就有了切身體會。爾后,這些感同身受隨著創作經歷一起日漸豐厚,最終衍變為一種“用時間對抗時間”的行動邏輯,嚴絲合縫,不打折扣。
作為同事兼“老大哥”,歌舞團舞蹈演員部主任朱繼承提供了“讓人心疼”的細節:舞蹈訓練臨界點為四個小時,排練在此通常會做個暫停,這是用于體力和情緒恢復的重啟。“但每次如果需要再來一遍,來自佳俊的回答從來都只有——行!”
朱繼承也提到了那種不尋常的勇敢,“他就像一個始終保持不疾不徐節奏的跑者,起步階段在前排位置幾乎找不到他,但在接近終點時總能一路超越,直至成功撞線。這種內心強大的小宇宙,甚至讓你無法預估下一次他將迸發怎樣的能量”。
“成了”
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像極了王佳俊日常的比喻,會在這位“老演員”藝術里程進入第15個年頭時得到再次印證。
“不會跳舞不會表演”——在《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伊始就收下導演如此評價,這樣的開局顯然不能再糟了。
話是狠了點,但擊中要害。性格向來開闊的他不斷反省身上存在的問題,“對于李俠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書本里的英雄形象,舞蹈動作只是追求從造型到造型。還有,缺乏生活化表演的切身感悟……”
歸納起來一個結論,“在舞蹈和表演之間,并沒有形成精準的取舍”。
那就索性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換種視角去觀察、消化、吸納這兩門藝術的要義。隨后的每一天,摒棄了所有熟悉的路徑,王佳俊把日子過成了兩種模式的交替重復——白天是去聽編導的闡釋,去看同伴的實踐,反反復復磨細節。晚上回家有時重溫書籍,有時開啟影像回看,但心里必須跟著一遍遍過戲,試著從字句或畫面里找找新感覺。
比如只單單一個眼神,就衍生出了“時而謙虛,有所避讓”“時而堅定,想要看穿一切”等一連串變化。因為,“對于一名地下黨員的性格刻畫,很重要一點,是置身不同環境和不同身份來完成”。
細節加持更不必說了——用手輕推下眼鏡,在身形停頓的那個瞬間里,目光就勢完成周邊環境的觀察;而不曾離身的手表是在想了又想后向編導建議添上的,這被視為性格塑造重要部分,“未必觀眾就會注意到這么細,但那種地下黨員內心深處無時不在的緊迫感,卻會因為舉手投足的細微改變,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那段時間里,對于角色的思量幾乎填滿了生活每個縫隙。王佳俊覺得,這種“痛并快樂著”的創作體驗值得反復端詳,“你需要把所有習慣的東西先撕碎了,再重頭一點一點拼湊起來”。
現在回想起來,關鍵變化在排練進入第四個月后發生——“第一次會覺得紅色英雄離我那么近,尤其在那段呈現回憶的雙人舞時,甚至會控制不住感情而流淚。似乎我就是他……”不知道從哪個瞬間起,不知不覺跨過了那個坎。
首次聯排是在歌舞團三樓大教室。當“李俠”身上那股裹挾著人物命運的“帶入感和爆發力”撲面涌來時,剎那間,從陳飛華到朱繼承,內心“就像狠狠被揪了一把那么疼”。
那個場合并不適合鼓掌,但從彼此的目光交匯里,大家無比確信——“成了”。
好奇
事實是,作品上演后取得了遠超預計的成功——伴隨巡演節奏的一波波開啟,電波熱度迅即向全國輻射開去,不僅豆瓣平臺始終保持9.5高分熱評,更幾乎拿下了所有能拿的行業大獎。
更多人想去認識王佳俊,但卻發現他連微博都沒開——這和其固守的理念有關,“這么多聲音的世界里,你既要去多聽,也得給自己留出獨立空間。藝術創作需要保持適當距離。”
一個細節印證是,每當演出結束,總會用最快速度回家。這是希望能從角色中抽身出來,從容回到自己現實的生活。
但不意味著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相反,由于好奇心的無處不在,王佳俊擁有一張長長的愛好清單,電子產品、美食、旅行、健身……38期自制VLOG里,由這些關鍵詞為線索呈現的畫面既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又傳遞著一個寶藏青年的勃勃生氣。
最重要元素依然指向舞蹈——為了延長創作觸角,與之相關的無論演出還是講座,只要有空一定會到現場投入汲取。
11月下旬,去看了謝欣舞蹈劇場最新作品《九重奏》。對于這部國內舞臺鮮少出現“用身體譜寫多重奏的力作”,他為之感慨萬端,專門寫下百多字觀感:“每一部作品都是新的開始,這部作品甚至看見她拋棄了自己以前的‘優勢,把個人特色融合到九個人身上。很喜歡結尾,所有的喧嘩在最后時刻平靜,所有的愛過遇見,消失在微光里,不曾存在過……”
何其熟悉的感覺劃過心頭。或許,這段文字還能視為王佳俊的心跡旁證——借助時間力量,走好自己的路。近乎執拗的堅守的態度,確保他在一條注定只屬于少數人的賽道上從容加速,成功闖過每個關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