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從臘月廿三的“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精華,承載了人們對合家團圓、健康向上、富足美滿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們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經濟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的大省。體現在春節習俗方面,既有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一些習俗,同時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杭州 / 回味古老的年味
從錢王定都臨安算起,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于杭州人的過年習俗,說來話長,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了喜慶、歡樂、團圓、祥和的節日氛圍中。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并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并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寧波/ 老底子的寧波年味
一到臘月就開始準備腌臘肉,腌制過程,全部自己親力親為。寧波人對鰻魚鲞情有獨鐘,曬鰻魚鲞,也自然成為寧波人備年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溫州 / 感受不一樣的分歲酒
年夜飯在溫州人這里有獨特的叫法:分歲酒。新年舊歲交替時,豈能少了分歲酒?溫州人重視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曬制、搗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動都圍繞著過年一一展開。
嘉興 / 祈蠶繭豐收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給未成年晚輩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視“蠶花甘四分”,祈蠶繭豐收。
湖州 / 十二月里干魚蕩
“干蕩”是內蕩捕撈的一種主要形式,將塘中的水全部車干來捕魚,十分徹底。“干蕩”時常常十分熱鬧,池塘邊上全都站滿了人,有的是“蕩主”請來幫忙的,有的是準備參與“清蕩”的。魚塘抽干水后,先由“蕩主”帶人下塘捕魚,等他們將家魚和主要野魚全部抓完后,便允許早已候在一邊準備“清蕩”的人下去捕魚了。“清蕩”者以孩子居多,一時間,他們個個腰間掛個竹簍,浩浩蕩蕩地沖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網之魚”,場面十分熱鬧。
紹興/ 男女老少齊祝福
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腌制臘肉、臘腸、魚干、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金華/ 多彩戲劇唱起來
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折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昆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衢州/ 女兒回鄉拜祖先
每年臘月十八,嫁到外面去很久沒回來的阿姨、姐姐們都會回來。這是麗水農村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回來陪陪爸媽。村民扎起紙龍,后面跟著吹吹打打的腰鼓隊,祭祖隊伍到祠堂,祭品早已抬上了祭桌,有整只的豬羊、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饅頭,還有橘子、蘋果等果品。時光流轉,就成了村里人的女兒節。
舟山 / 過年風俗活動多多
舟山老百姓通過“打年貨”“趕集市”“五鼠巡游”“謝年禮”“傳統趣味打卡”“我們的村晚”等活動,讓游客到美麗鄉村干施岙“回味”傳統過年風俗。除此之外,舟山人記憶中還有糖畫、老底子捏面人、舟山剪紙技藝 、捆打中國結、漁繩結,最傳統的木偶戲、花藝美學、定海文創、普陀文創、傳統漢方……
臺州/ 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廿三送灶神,廿四撣除塵, 廿五趕長工, 廿六克 ( 去 ) 趕市,廿七搗麻糍,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窩凍, 三十日早屆 ( 上午 ) 還要斫擔柴, 三十夜晚頭米筒候五曲( 吃 ) , 正月初一 nang 臘 ( 起來 ) 拜老爺。
麗水/ 無廟會,不春節
喜慶的紅燈籠掛起來,熱鬧的畬族舞蹈跳起來,新屋村的農家團圓飯正飄香……麗水各地每逢過年就會早早地搭起戲臺,把熱鬧的新春大戲帶給村民們。和大戲一起開鑼的,還有鄉土氣息十足的春節廟會和舞龍表演。老百姓也通過打麻糍、做年糕來感受畬族歌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