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畫源自西方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傳到中國以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碰撞、滲透、融合,呈現出民族化、本土化特征,實現了創新發展,形成了意象油畫這一繪畫類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油畫的民族化傾向也更加明顯。通過分析意象油畫的概念和內涵,探討意象油畫的產生和油畫創作中的民族化傾向,以促進中國油畫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意象油畫;民族化;本土化;傳統美學
作為從西方傳播到中國的繪畫藝術形式,油畫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這是因為油畫相當注重色彩的運用,顏色變化具有很強的真實性,是繪畫藝術中能充分體現創作者情緒的藝術形式。油畫誕生于15世紀歐洲一個叫尼德蘭的地方(現在的荷蘭和盧森堡境內),后來不斷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與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藝術相融合后,油畫藝術得到創新,逐漸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繪畫藝術形式,受到廣泛認可。油畫家在創作時,對色彩進行主觀化的組合和搭配,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油畫傳入中國后不斷發展,與中國文化藝術相交融,呈現出民族化、本土化特征,形成了意象油畫這一繪畫類別。大量的中國油畫家積極探索和創作民族化、本土化中國油畫,推動了中國油畫的發展。探索意象油畫和油畫民族化,對于創新中國油畫具有重大意義。
一、意象油畫的概念和內涵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屬于中國文化中的美學范疇。中國繪畫講究“意在畫外”“畫中有詩”,追求意境美,強調借助意象傳達內心情感。意象油畫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油畫,即用油畫的材料,描繪畫者心中的人物、色彩、風景以及內心深處的某一種感動。意象油畫顛覆了傳統的油畫流程,也更接近藝術的本體。相較于寫實性較強的西方油畫,中國意象油畫更多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東方美學等內容融入油畫創作,摒棄了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追求的“模仿說”“鏡子說”等觀念。油畫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不斷變革,逐漸形成意象油畫,實現了油畫的本土化、民族化發展。意象油畫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精神,傳達了畫家的主觀感受。在創作意象油畫的過程中,畫家通過提煉對審美客體的直覺感悟,根據中國審美理念塑造中國意象,強調意境的呈現,使畫面具有中國美學風格,從而達到“以意構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的境界。筆者認為意象油畫的理論來源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圍繞“意象”提出了一系列文藝美學上的基本理論問題。可以說,《文心雕龍》是“意象說”的集大成者。“意象說”強調“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而意象油畫非常注重意象的塑造。同時,意象油畫體現了傳統文人的“寫意”思想。例如,20世紀我國油畫家在油畫本土化改造和民族化創作的過程中,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描、散點透視、意筆等畫法,并結合西方油畫技法創作中國題材油畫。這些嘗試在一定程度上為意象油畫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促進了意象油畫的創新發展。隨著中國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意象油畫必定會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意象油畫的產生
(一)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傳承
中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曾說:“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他認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似與不似”的繪畫理念展現了中國繪畫的精髓之處。縱觀中國繪畫史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繪畫追求“氣韻生動”,即注重表現宇宙萬物的氣勢和人物的精神氣質、風致韻度,達到自然生動美學境界,使畫面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國水墨畫鼻祖之一的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理論,認為畫畫要著重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除此之外,北宋著名詩人、畫家蘇軾認為繪畫要講究“神似”,但并非不要“形似”。他將繪畫與詩歌、書法進行了巧妙融合,增強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趣味性和審美性。
西方油畫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中國畫家結合古代繪畫大家的各種繪畫理論和創作理念進行油畫創作,意象油畫從此形成。中國意象油畫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藝術形式,而是油畫藝術在中國本土文化下生成的、能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特質的繪畫藝術,是中國傳統繪畫不斷創新發展的結果,體現了東方美學風格。具體來說,意象油畫注重用留白和散點透視手法營造畫面意境,使用調色油調和顏料使畫面具有流動感,還對西方油畫技法進行了改良。
(二)對西方油畫創作理念和技巧的借鑒
意象油畫的本質是油畫,仍屬于西方繪畫范疇,注重情感宣泄和表達,沒有將繪畫內容局限于客觀事物上,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對西方油畫創作理念和技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鑒,尤其受到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影響。西方現代派美術是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流派和思潮,包括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現代派美術受到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追求表現主觀感受和新的藝術形式,強調繪畫沖動、繪畫激情,注重表達創作者內心炙熱的情感,作品畫面中的形象比較飽滿。例如,現代抽象藝術奠基人康定斯基慣用流動和跳躍的線條進行情感表達,依托色彩使畫面呈現出如同音樂一般的美感。在康定斯基看來,色彩是音符,不論線條和色彩最終都指向內在精神的抒發。荷蘭風格派的創始人蒙德里安將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推進一步,依托垂直線條和水平線條構建抽象藝術造型,以紅、黃、藍、白、黑為基本色彩填補在線條區隔的區域中,擴展了油畫視覺語言,增強了油畫藝術感染力。而意象油畫作品則體現了中國人追求的“含蓄”“中庸”等思想,更注重畫面意象和意境的塑造,往往通過意象傳達思想情感。當然,部分意象油畫也借鑒了西方油畫創作技法,具有強烈的色彩和突出的個性。
要而言之,意象油畫綜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西方各流派繪畫的理念,既有對西方現代派繪畫理論的借鑒,又實現了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可以說,意象油畫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結果。
三、油畫民族化
油畫作為一種舶來品,自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在中國發展已有數百年之久,與民族本土文化不斷碰撞和融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繪畫藝術迎來了新的春天,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2004年4月,《美術觀察》雜志和《文藝報》、《美術》雜志、《中國油畫》雜志、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聯合在北京召開“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談會”。與會者回顧了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歷程,論述了油畫民族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如今,中國油畫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仍有進一步深化的潛力,要經歷一個自然、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油畫必須根植于中華文化深厚的土壤,吸取中華民族文化的養分,從而實現創新發展。
四、油畫創作中的民族化傾向
意象油畫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油畫家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我國古代文人一般會通過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方式進行詩詞歌賦創作。這種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意象油畫創作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可見,意象油畫自身就帶有一定的民族化傾向、本土化傾向。此外,在創作意象油畫的過程中,畫家不僅賦予了畫中景物以“生命”,注重意象的塑造,還對油畫創作手法進行了改良,所畫的物象也極具中國特色,創作技法和創作內容呈現出本土化、民族化趨勢。縱觀意象油畫的發展,意象油畫的民族化傾向逐漸明顯。如今,很多創作者在油畫創作過程中融入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以確保意象油畫具有民族特色,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
五、結語
西方油畫傳到中國以后,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融合發展,呈現出本土化、民族化趨勢。可以說,油畫被我國民眾逐漸接受的過程,也是油畫中國化、民族化的過程。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派美術對于油畫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隨著中國美術的不斷發展和中國美學思想的不斷傳播,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油畫在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不斷創新。意象油畫既有對西方現代派繪畫理論的借鑒,又實現了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結果,是油畫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結果。意象油畫注重意象的塑造,追求意境美,還融合了西方油畫表現手法,既區別于西方傳統油畫,又具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精神,傳達了畫家的主觀感受。在創作意象油畫的過程中應當選擇適當的題材來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傳達中國美學思想,不斷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油畫創作中,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促進意象油畫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浩鵬.中國當代意象油畫的理論困境與突破策略[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4-88.
[2]王志偉.開放與閉合:當代中國意象油畫的現代內涵與觀念反思[J].長江文藝,2021(2):128-131.
[3]汪臻.論“文人油畫”對“民族化”和“本土性”的誤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6):202-204.
[4]高嵩.探析當代意象油畫創作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塑造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下),2020(3):59-61.
[5]吳章進.意象油畫的產生背景和文化根源[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9(3):65-68.
[6]曾彬.中國傳統美學語境下的意象風景油畫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7]王慧.意象油畫視域下的油畫民族化傾向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14):15.
[8]徐榛.當代意象油畫形式語言的藝術特征研究[J].參花(上),2021(11):66-67.
[9]寧婷,汪清.從“鏡像”到“心象”的轉換:中國當代意象油畫審美圖式的建構[J].四川戲劇,2018(9):190-192.
作者簡介:
高楠,碩士,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