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徐輝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繪畫形式多參考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遠”構圖法,而當代中國山水畫的主流繪畫形式則對傳統(tǒng)山水畫繪畫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方式吸收和借鑒了西方繪畫技法與思想,從而擺脫了“三遠”傳統(tǒng)圖式的限制。以當代山水畫家盧禹舜、賈又福、卓鶴君、方向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當代山水畫與傳統(tǒng)山水畫在圖式上的區(qū)別,歸納當代山水畫的圖式特征,探討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規(guī)律。
關鍵詞:當代傳統(tǒng)山水畫;“三遠”構圖法;圖式
繪畫圖式是指在不同時代運用不同的符號語言所建構起來的有機語境,會跟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經過“八五新潮”的“西學東漸”,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進入新時期、新階段。中國山水畫家大致可分為兩派,即保守派和革新派。一是保守派,這類畫家繼承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藝術語言,追求傳統(tǒng)山水畫的圖式、筆墨、思想、意境;二是革新派,這類畫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將西方的藝術思想、構成元素融入中國山水畫,使得中國山水畫在國際上得到了更好的推廣。革新派畫家的典型代表有盧禹舜、賈又福、卓鶴君、方向等。這些山水畫家在圖式方面的探索,使得中國畫更具民族特色,同時也體現(xiàn)出山水畫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變,其在擺脫傳統(tǒng)“三遠”圖式的同時,對西方繪畫的構成元素進行了借鑒,體現(xiàn)了當代山水畫的多元化特征與傳統(tǒng)山水畫的包容性特征,使山水畫的時代屬性得以顯現(xiàn)。“筆墨當隨時代”,在當今異彩紛呈的中國畫壇中,繪畫圖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為每個繪畫工作者的重點研究課題。
一、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圖式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多采用散點透視構圖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三遠”構圖法。所謂“三遠”,即高遠、平遠和深遠。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集》中提出“三遠法”理論:“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澹者不大。此三遠也。”宋代山水畫家范寬的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構圖。畫家用“自山下而上仰觀之”的構圖,使畫面呈現(xiàn)出遠望的效果,意在突出山“高”的氣勢。“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為深遠法構圖。畫面上溪澗曲曲折折,山巒疊嶂。與高遠法構圖相比,深遠法構圖多了更多曲折、變化、深邃以及層層推進的層次感。而“元四家”之一的倪瓚擅長平遠法構圖,其畫作《漁莊秋霽圖》就為平遠法構圖。平遠法構圖能夠使畫面顯得更加寂寥空曠,所繪山巒一般平和舒緩,因此平遠法構圖常用于表現(xiàn)平淡天真之意境。
《林泉高致集》是在山水畫高度成熟之后誕生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對北宋后期之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總結以及對山水畫有關理論的概括和闡發(fā),是繼荊浩《筆法記》之后重要的理論著作。《林泉高致集》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認識方法、具體技巧、意境等方面進行了更加深刻的分析和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理解。而“三遠法”也是郭熙通過對前人山水畫的特征進行總結得出的理論。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山水畫家秉承“三遠法”圖式繪畫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遠法”圖式對當代山水畫的發(fā)展仍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中國當代山水畫圖式
自五四運動以來,隨著西方繪畫藝術思想與技法的傳入,中國畫圖式與西方繪畫有了諸多交匯之處。經過“八五新潮”之后,中國畫畫家開始更加注重借鑒西方繪畫對視覺元素的探求,利用形與色來闡釋物質世界,并形成了多角度、多層面、多元化的繪畫探索新局面。但是中國畫并未失去自己的特點,這得益于當代優(yōu)秀國畫家對東西方繪畫本質區(qū)別的清楚認識。中國畫畫家只有合理地吸收和借鑒西方繪畫藝術,深刻地認識和把握藝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才能使中國畫真正做到引西益中,否則,必會走向對自己的全盤否定,或棄長就短的歧途。
(一)盧禹舜
盧禹舜1962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為東北地區(qū)乃至中國北方的代表性畫家,是當今中國山水畫壇重要的畫家之一。可從“靜觀八荒”系列作品中探尋盧禹舜的山水畫圖式特點。在“靜觀八荒”系列作品中,盧禹舜采用了圖像左右對稱的方式來表現(xiàn)畫面。層層疊疊的山巒,使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斷裂感。這種對稱圖式能夠體現(xiàn)出一種“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實際上是盧禹舜內心思想觀念的一種理想化表達,脫離了以往傳統(tǒng)山水畫的“三遠”法則。在《八荒通神》作品中,盧禹舜所描繪的圖像具有垂直感與平行感兼?zhèn)涞膱D式特點。其中,平行感在“曲線”,即“水紋線”中得以體現(xiàn);垂直感的特點則通過中軸線的“光”,即以計白當黑的“線”,對畫面進行豎向分割來體現(xiàn)。這種分割方式不僅打破了畫面的平行感,形成似“十”字形的構圖形式,同時其對光感的運用也體現(xiàn)了“大統(tǒng)一、小變化”的形式美。畫面中對稱的“線”也是在中軸線的引導下寫出的,所有的“線”均將觀者的視覺中心集中在畫面所要表現(xiàn)的物象上。畫面以中軸線為視點,使畫面達到左右的對稱平衡。該圖式可以使畫面四周的力量向中心轉移,產生一種神圣的心理召喚力。
(二)賈又福
賈又福出生于1942年,曾師承國畫大師李可染,是一位當代不可多得的山水畫家,也是北方山水畫的代表性畫家,以中國北方太行山為創(chuàng)作基地。在賈又福的山水畫作品中,觀者能夠明顯感受到平面構成元素。以山水畫作品《太行豐碑》為例,賈又福在遵循傳統(tǒng)筆墨的基礎上,對畫面的構圖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形成了不同于傳統(tǒng)圖式的國畫新出路。不同于“一河兩岸,三段式”構圖,《太行豐碑》使用的三段式構圖更為緊湊,整幅畫面渾然一體。以幾個大體塊的有機組合構成的各種抽象的幾何符號在畫面中展現(xiàn)出來,給觀者帶來了一種運動感。同時,畫面的明暗組合帶有繪畫形式的美感規(guī)律以及畫家對天地人文的感悟、對自然的二次改造驚嘆。在山與山之間,不同的塊面使明暗對比強烈,仿佛人在黑夜中尋找光明一般。而“逆光”的運用應是受到了其師李可染的影響。在山與山之間透出的一道光亮,如同作者為中國畫尋找出路而獲得的一抹曙光。
(三)卓鶴君
卓鶴君194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師從陸儼少,其繪畫風格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相繼吸收了康定斯基、莫奈、夏加爾、蒙德里安、亨利·馬蒂斯、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大師們的繪畫語言。卓鶴君在參考西方繪畫形式語言的同時,還運用了西方現(xiàn)代色彩構成表現(xiàn)方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其山水畫作品《山谷清音》完全摒棄了傳統(tǒng)山水畫圖式,在構成中不僅運用了巖畫的圖案化石色來平涂填色,還將宋版書印刷形式融入章法構成,使得畫面構圖新穎多變,別具韻致。卓鶴君常常以墨塊及留白來分割各種空間,使同一畫面中出現(xiàn)多種情形、多種空間結構,呈現(xiàn)出宏大的宇宙空間感。山石與樹呈剪影狀出現(xiàn),墨色與顏色留白形成對比,水痕和墨痕相交融,各種幾何圖形對畫面進行分割,紅色印章的大小安排合理。整幅畫面對立又統(tǒng)一,氣氛融洽,渾然一體。
(四)方向
方向1967年出生于廣東汕頭,為當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方向的山水畫極具個人風格特色,他沒有被20世紀的新傳統(tǒng)所囿,也沒有為山水花鳥題材所拘,而是從眾多山水畫家較少關注的生活角度入手,將自己生活中的庭院與居室內的所有元素融入繪畫,如芭蕉與盆景、圍墻與院落、鳥籠與魚池、桌椅與茶具、窗欞與竹簾等,這些具有廣東特色的物品構成了其作品中的符號。同時,方向自身的生活理想與藝術追求也在其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善于將有序的生活變?yōu)闊o序的自然。在方向的山水畫作品《花間》中,濃郁的色彩組合透露著亨利·馬蒂斯的影子,但這種“影子”是過濾后的“影子”。方向從不避諱對亨利·馬蒂斯繪畫藝術語言的借鑒。
近年來,方向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院子,將視野放在了更加喧鬧的都市,一改自己所擅長的庭院繪畫題材,以用色突出所繪物象,回歸到筆墨的韻味中,營造出另一番具有歷史感的都市生活。方向敢于創(chuàng)新,他放棄了對于高遠、深遠、平遠的追求,以自己獨有的觀察方式,將視覺中的富有趣味的物品形象進行組合與歸納,用變化的景致來表現(xiàn)一以貫之的意境,使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充滿野趣、悠閑以及懶散的審美情趣。
三、中國當代傳統(tǒng)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意義
縱觀當代山水畫壇,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山水畫家有很多,他們以創(chuàng)新的圖式為中國畫注入新能量,使得當今中國畫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新面貌。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如此,當一門藝術形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并趨于完美時,一定會出現(xiàn)由部分畫家開拓出的新局面,如盧禹舜、賈又福、卓鶴君、方向的山水畫圖式就讓我們看到了山水畫的未來和希望。每個時代都會存在能夠帶給人們新出路的先鋒。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劉曦林.二十世紀中國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4]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5]壽再生.中國山水畫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7.
[6]方向.中國·方向[M].北京:中國書店,2012.
[7]薛超.現(xiàn)當代山水畫圖式的轉換[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8]計林濤.文人精神與山水圖式:盧禹舜水墨畫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9]汪夢琪.卓鶴君山水畫中繪畫語言的運用[J].美與時代(中),2020(9):54-55
作者簡介:
陳聰,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現(xiàn)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與研究)。
徐輝,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