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寧, 鐘慧萍*, 劉 延, 王學鋒
1.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婦產科,上海 200025 2.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輸血科,上海 200025
女性孕期抗凝物質減少,凝血因子增加,纖溶性活性降低。妊娠晚期孕婦表現為生理性高凝狀態,若同時合并凝血因子缺乏,就會存在出血傾向,危及母兒安全[1]。凝血因子Ⅺ(factor Ⅺ, FⅪ)缺乏癥又被稱為血友病C,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在猶太人和法國巴斯克人中常見,而罕見于中國人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發病率為1/100萬~1/10萬[2]。由于FⅪ在肝臟中合成,不依賴維生素K,故FⅪ缺乏均由合成量減少所致,但由FⅪ功能異常造成的其缺乏較罕見[3]。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的總人群發病率較低,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較少,故國內對其臨床診治、妊娠結局及預后的評估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產科11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為今后的臨床處理和評估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產科收治的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11例,平均年齡為(29.63±7.14)歲,其中孕前確診6例,3例孕早期及孕晚期外院產檢發現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長,查凝血因子確診后轉入我院,2例于我院初次產檢時發現APTT延長,查凝血因子后確診。其中9例足月妊娠均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另2例早孕期患者由于個人因素行負壓吸宮術終止妊娠。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史;無妊娠期肝臟疾病等引起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性疾??;免疫相關指標(抗雙鏈DNA抗體、抗核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均為陰性;狼瘡抗凝因子試驗陰性;未曾接受任何藥物抗凝治療;家族成員無相關病史;行雙下肢動靜脈彩超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標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史;存在陽性免疫相關指標;有藥物抗凝病史;有血栓栓塞疾病史。
1.2 FⅪ缺乏癥的診斷標準 凝血功能檢測:(1)APTT參考值為22.3~38.7 s,超出10 s以上為異常;(2)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參考值為10~16 s,超出3 s以上為異常;(3)纖維蛋白原(fibringen,Fg)參考值為1.8~3.5 g/L,低于1.8 g/L為異常。
凝血因子檢測:若出現以上凝血功能異常則行凝血因子檢測,FⅪ活性參考值范圍為50%~150%,FⅪ活性<50%考慮診斷明確,需由血液科專科醫師診斷。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明確為FⅪ缺乏癥。
1.3 資料收集 詳細記錄所有孕婦圍產期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孕周、產檢次數、輸血前后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等,新生兒出生后的情況(體質量及評分)及凝血功能(DIC全套),回顧性分析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的圍產期管理及母兒結局。

2.1 一般資料分析 結果(表1)顯示:11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中有繼續妊娠愿望者9例,整個孕期平均產檢共(8.89±0.92)次,產檢過程中每月查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共(4.78±1.30)次,均為足月妊娠。術前根據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按體質量分別輸注新鮮冰凍血漿(fresh frozen plasma,FFP)600~800 mL,共3 d,糾正凝血功能后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術后使用氨甲環酸止血,共4 d。由于個人因素要求行負壓吸宮術終止妊娠的早孕期患者2例,術前及手術當日按體質量輸注FFP 800 mL糾正凝血功能后行負壓吸宮術。

表1 11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2.2 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對比 結果(表2)顯示:11例患者輸血后APTT均恢復正常,明顯短于輸血前(P=0.000 0);輸血后FⅪ活性及術后第1天FⅪ活性明顯高于輸血前FⅪ活性(P=0.000 0),輸血后FⅪ活性與術后第1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輸血后PT及Fg與輸血前均在孕婦正常范圍內,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11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對比
2.3 產后出血情況 9例足月妊娠患者中3例有產科指征(胎兒生長受限、瘢痕子宮、雙胎妊娠),另6例由于凝血功能異常對經陰道分娩有顧慮,堅決要求剖宮產,故9例均行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均行椎管內麻醉,產后出血量(500.00±291.55)mL。其中1例(病例9)發生產后大出血(1 200 mL),系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術后,雙胎妊娠,于我院產檢術前查FⅪ活性25.3%,APTT、PT均正常,請血液科會診后根據體質量輸注FFP 800 mL,共3 d,后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術中出現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術中及術后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及麥角新堿肌肉注射,積極促宮縮治療后好轉,手術當日共輸注紅細胞6 U及FFP 800 mL,患者產后出血共1 200 mL,治愈后出院。產后第12天,再次陰道流血(400 mL)入院,考慮晚期產后出血,查FⅪ活性(30.4%)、APTT、PT均正常,婦科B超無特殊,即刻予積極的藥物促宮縮治療,并請血液科會診,輸入FFP 800 mL,共4 d,糾正FⅪ活性至52.3%后出血明顯減少,治愈后出院。
行人工流產術患者2例,均行負壓吸宮術,靜脈麻醉,術中出血約10 mL,術后第2天出院。
2.4 妊娠結局 結果(表3)顯示:9例足月妊娠均為活產,1例術前考慮胎兒生長受限,新生兒出生體質量1 980 g,為足月低體質量兒。所有新生兒外觀正常,無畸形,Apgar新生兒初評均為10分,凝血功能均正常。

表3 11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的妊娠結局
2.5 隨訪情況 9例足月妊娠患者于產后42 d產科門診隨診,結果為子宮復舊正常,無異常陰道流血癥狀,新生兒無異常臨床表現。2例行人工流產術患者于術后2周婦科門診隨診,血清β特異性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婦科B超未見異常,未有異常陰道流血,恢復良好。
3.1 FⅪ缺乏癥的診斷 FⅪ參與凝血接觸激活途徑,其在病理性血管內凝血中具有重要作用。FⅪ缺乏癥患者體內FⅪ低于正常水平,多數患者臨床表現僅為手術或者創傷后出血,雖有出血傾向,但并無自發性出血。
FⅪ缺乏癥患者檢測凝血功能后可發現,APTT延長,PT卻處于正常范圍,同時行凝血因子活性檢測可確診,FⅪ活性水平低于正常值(50%~150%),<20%則為嚴重缺乏癥[4]。在排除FⅪ抗體和狼瘡抗凝物的基礎上,可通過基因突變篩查Cys482Trp的雜合突變及DNA測序等確診疾病,還需同時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友病A和B等[3,5]。血友病A和B的疾病特點: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無明顯減少,FⅨ:C或FⅧ:C則明顯降低[6]。
3.2 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的孕期管理 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早孕期的流產率(22%)與一般人群(15%~20%)相似[7]。目前并無評估其孕期出血風險的相關指標,孕婦孕期產檢時凝血功能的監測次數和頻率也無相關共識[8]。妊娠會加重凝血功能異常,故需嚴密監測患者凝血功能并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我院將該類孕婦列為高危孕婦,與輸血科共同管理,定期隨診監測孕婦的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孕期避免外傷,避免使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如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片(潘生丁)等。
本研究11例患者中9例有繼續妊娠愿望,整個孕期管理按常規產檢,孕36周后每周產檢1次,共產檢(8.89±0.92)次,產檢過程中每月查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共(4.78±1.30)次。11例患者除病例9外孕期APTT延長均大于5 s,嚴重者APTT大于90 s。整個圍產期母兒均未發生出血。因此,本研究認為,妊娠合并FⅪ缺乏孕婦,孕期并不需特殊處理,多能順利妊娠。但是病例9雖然凝血功能正常且FⅪ活性為25.3%(11例中FⅪ活性最高者),仍發生產后大出血及晚期產后出血,其具體原因值得仔細斟酌。
3.3 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的圍產期管理 FⅪ缺乏癥孕婦在孕前及孕期常無明顯出血表現,但仍有產后大出血的風險。分娩方式不同,分娩前預防性輸血方案也不同。剖宮產術中的出血風險比自然分娩高,故對預防性輸血治療的要求更高。Myers等[9]分析33例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的臨床資料,發現產后出血發生率高達12%。Chi等[10]發現該類患者分娩時產后出血和晚期產后出血各占11%。Kadir等[11]研究11例FⅪ缺乏癥患者妊娠情況,發現原發性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5%,晚期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5%。由此可見,FⅪ活性和患者孕期出血傾向無相關性,但仍是產后出血風險評估的一部分。
英國血友病中心醫師組織[12]推薦,FⅪ活性小于15%的患者在剖宮產手術前或分娩發動前應接受FⅪ濃縮劑的預防性治療,如沒有FⅪ濃縮劑,可用FFP。FFP中FⅪ半衰期約45 h,一般給予7~20 mL/kg FFP, 一般治療劑量為每天15 mL/kg,可使FⅪ活性上升到25%~50%,達到有效止血水平, 術后每天輸注5 mL/kg或隔天10 mL/kg FFP直至切口愈合。我院輸血科建議剖宮產手術或者經陰道分娩前每天輸入FFP 15 mL/kg,共3 d,FⅪ活性達到或超過FⅪ活性參考值20%才可手術,同時建議術后持續使用抗纖溶制劑(如氨甲環酸)至陰道分娩后3 d,剖宮產術后4 d。小手術(負壓吸宮術等)術前1 d及手術當日輸入FFP 15 mL/kg后才可手術。
選用FFP進行替代治療應考慮血漿中其他凝血因子水平變化也可有效止血,FⅪ活性并不是唯一參考標準。另外,FⅪ對血栓形成更重要,提高血漿FⅪ水平可能增加人類血栓性疾病的發生。鑒于血栓風險,輸血等替代治療后,應避免FⅪ活性超過70%[13]。分娩前建議行FⅪ抗體檢測,若存在抗體,建議采用rⅦa聯合氨甲環酸治療,可有效預防圍手術期出血合并癥的發生,低劑量(15~20 μg/kg)rⅦa即可預防手術相關出血,并可降低血栓發生風險。Lynda等[7]建議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時,應由多學科團隊適當管理,嚴重的FⅪ缺乏癥患者若是經陰道分娩,可能無法及時進行替代治療而導致產后出血,故提倡選擇性剖宮產[14]。
本研究9例足月妊娠患者中,3例有產科指征(胎兒生長受限、瘢痕子宮、雙胎妊娠),6例由于凝血功能異常對經陰道分娩有顧慮,堅決要求剖宮產,故9例均行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FⅪ抗體均為陰性,術前根據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并按體質量分別輸注FFP 600~800 mL,共3 d,糾正凝血功能后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術后使用氨甲環酸止血4 d,產后出血量為(500.00±291.55)mL,與文獻[15]報道的總孕婦人群剖宮產術的出血量相似。2例由于個人因素要求人工終止妊娠者行負壓吸宮術,術前1 d及手術當日輸注FFP 800 mL糾正凝血功能后手術,術中出血約10 mL,術后第2天出院。
3.4 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的術中麻醉 Wiewel等[16]的研究提示,FⅪ缺乏癥的產婦若分娩時采用椎管內鎮痛或麻醉,無并發癥發生。Singh等[17]也對9例FⅪ缺乏癥的產婦實施椎管內麻醉(包括1例FⅪ活性僅為5%的產婦),均無并發癥發生。故目前我國并未見FⅪ缺乏癥產婦因使用椎管內麻醉而產生硬膜外血腫等不良事件的報道。
我院9例產婦均于椎管內麻醉后行剖宮產術,無并發癥發生,也證實上述觀點。故本研究認為,對于預防性輸血治療的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凝血功能明顯改善后,若行剖宮產手術可考慮椎管內麻醉;而對于重度FⅪ缺乏癥患者及產前有出血傾向患者,則應選擇全麻。對選擇經陰道分娩卻又無法行椎管內麻醉分娩鎮痛的產婦,可考慮行靜脈鎮痛[18]。
3.5 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妊娠期雖存在凝血因子含量增加,但針對FⅪ活性無顯著性變化,且FⅪ活性高低存在與臨床出血表現不符的情況——嚴重的FⅪ缺乏癥患者術后無大出血,反而輕癥的FⅪ缺乏卻可出現術后大出血[10,19]。可見FⅪ活性并不能真實反映機體FⅪ的凝血功能,推斷血小板中存在少量FⅪ,其對出血的影響可能比血漿中FⅪ更大,認為出血的風險更多取決于血小板中FⅪ的量,但此證據不充分[20]。另外FⅪ具有抑制纖溶的能力,FⅪ缺乏癥患者纖溶亢進,會導致出血增多,故其出血的癥狀還與纖溶活性高的部位(例如口鼻腔、泌尿生殖系統等)相關[21]。
本研究中,病例10系IVF術后雙胎妊娠,既往有腹腔鏡手術后大出血病史,本次術前檢查FⅪ活性為25.3%,APTT、PT均正常,術前預防性輸注FFP后行剖宮產,術中發生宮縮乏力產后大出血(1 200 mL),同時于產后12 d再次出現晚期產后出血,予積極促宮縮治療,并輸入FFP糾正FⅪ活性至正常范圍(約52.3%)后出血減少,治愈后出院。由此可見,無論患者的FⅪ水平如何,均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尤其是既往有出血病史者,臨床醫師在積極糾正凝血功能外,更要重視宮縮的處理[16]。
3.6 妊娠合并FⅪ缺乏患者的新生兒管理 目前未有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患者新生兒娩出后自發性出血的報道,也缺乏對其子代在遺傳方面的研究。但本研究認為,其新生兒仍應按高危新生兒處理,尤其是剖宮手術分娩患者,需嚴密關注新生兒初評分。新生兒出生后應及時檢查其凝血功能,甚至查FⅪ活性,若條件許可,行新生兒基因檢查,同時嚴密監測新生兒血栓形成或出血傾向,適時血液科就診。
研究[22]報道,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孕婦的新生兒肝臟組織尚未成熟,雖然凝血因子活性僅為成人的50%,但其新生兒6月齡時復查凝血因子水平可恢復至成人的80%。本研究9例足月活產兒凝血功能均正常,但由于父母均拒絕新生兒FⅪ因子監測,故無法判斷是否有凝血因子缺乏。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FⅪ缺乏癥對產科來說,屬于高危妊娠,母兒風險較大,需在產科和輸血科醫師協同管理下,圍產期密切監測凝血功能,分娩前積極預防性輸血以糾正凝血功能及FⅪ活性,盡可能減少母兒出血事件,才能夠較好地保證母兒安全,獲得好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