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汪少華
(1.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71;2. 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政治話語是一種支持或反對特定行為方式、并賦予決策合理性的論證形式,具有宣傳政治理念、形成輿論導向、建構民眾心理的重要作用(汪少華、張薇,2017:146)。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發表的重要講話均為中國政治話語的典范之作。諸多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了習近平話語。
以往研究從理論上來看大致分為修辭學、傳播學和語言學三種視角。蔡艷玲、李曉杰(2016)以習近平在巴基斯坦演講為例,從新修辭學同一理論視角探討外交演講中的修辭技巧;沈正賦(2018)從邏輯起點、發展脈絡和理論內核三個方面探討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論述的歷史性和時代性;黃國文(2017)和文秋芳(2017)分別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功能認知語言學視角對習近平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的演講進行了語篇分析;龐明(2016)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重要論述的新聞報道翻譯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何剛(2019)以習近平講話為范本從語用學視角探討全球領導力話語建構的文化語用路徑;汪少華、張薇(2017)以習近平2017年瑞士兩場演講為例,從認知和社會的視角闡釋了中國政治話語體系中的認知建構機制。
整體看來,習近平話語研究呈現出多學科趨勢。在語言學方面,功能語言學側重于詞匯語法分析;批評話語分析側重政治話語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語用學主要關注言語交際效果。但是以上研究大多以單一的理論為依據,融通認知與語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將在汪少華和張薇(2017)研究的基礎上,整合認知和語用視角探討習近平話語中架構和隱喻的運用,分析其背后具有中國特色的深層架構和家庭道德模式,糾正外媒對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錯誤認知,消除西方話語的負面影響,有效促進中國聲音的傳播。
認知語言學中的架構是一種有關世界運作的、根深蒂固的認知結構(Lakoff,2004;2008)。Lakoff認為,在政治話語中,詞語可以激活表層架構,表層架構再激活深層架構(汪少華,張薇,2017:148)。架構與隱喻密切相關,如果兩個架構之間存在映射關系即為“隱喻”(汪少華,2014:31)。
認知語言學強調心理結構,缺少對社會和文化的關注;語用學強調社會文化語境,缺乏深入細致的心理結構描寫,二者形成互補關系。架構由角色、角色間的關系以及角色所參與的事件場景構成(Lakoff,2008:22)。架構中的場景相當于語用學中的語境,架構中的角色相當于語用學中的身份。語用學關鍵在于探究說話人如何通過語言達到交際目的。語境為語用學的核心,話語的語境可以為聽者提供重要線索,有助于其理解說話者要表達的意義。語境是影響意識經驗的較為穩定的無意識表征(魏屹東等,2015:72)。語用預設作為認知工具,在話語構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語用預設才使得人類交際變得更為經濟(魏在江,2014:7)。此外,身份研究一直被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關注,身份具有認知性和社會性(陳新仁等,2013:219)。“身份構建”和說話者的角色與地位等語境密切相關,說話者在語言交際中需要身份構建來完成交際任務。
話語具有社會文化性,話語的建構具有認知性,單一的認知視角或語用視角均不能很好地闡釋政治話語。認知語言學中的架構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可為說話者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提供認知心理依據及邏輯推理。而分析勸導性很強的政治演講必須考慮話語的交際情景、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交際策略,在話語和語境假設之間找到最大關聯。鑒于目前習近平話語的認知語用研究尚少,二者融合很有必要,可為分析政話語提供新的視角。
本文選取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詞,全文5510字,總結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宣布了對外開放的最新舉措,傳遞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勠力同心,共創輝煌未來的信息。
詞語可以激活表層架構,表層架構分為隱喻性架構和非隱喻性架構兩種。筆者以該語料中出現的高頻隱喻性詞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激活的主要隱喻性表層架構如下表:

表1 隱喻性表層架構的頻次
如表1所示,該開幕詞中高頻隱喻性詞匯主要激活七種隱喻性表層架構。隱喻不僅關乎語言,它同時還存在于我們的思維和概念系統之中。下文將選取表1中占比前3的隱喻性表層架構為例,分析詞匯表達如何激活表層架構。
3.1.1“家庭”架構
例1. “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不搞以鄰為壑、恃強凌弱的強權霸道……”。
例2. “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定支持多邊主義……”。
例3.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
例4.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各國嘉賓匯聚一堂……”
例5.“……組建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新機構……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
以上例子主要圍繞“國家即人”“國家即家”這兩個基本隱喻,可以推導出國家之間可以成為朋友、兄弟、伙伴、親人、鄰居,可以互助、互通有無。雖然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利益、文化、意識形態,需要彼此尊重,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就像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如例1中使用的“地球村”將整個地球看作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村莊”,那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就像密不可分的鄰居一樣。“不搞以鄰為壑”,其中的“鄰”即“鄰國”“鄰居”,此處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概念化為鄰居的關系。例2中“結伴”意為結成“伙伴”,體現了習近平期望國與國之間能成為很好的伙伴。例3來自于海南經典民歌,其大意是親人好友久未相見,需經常見面聯絡感情。習近平用這句具有中國地方文化特色的歌詞表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如親人朋友一樣,要常常走動。例4中“歡聚一堂”出自清朝石玉昆《三俠五義》中的“如今眾位仁兄賢弟歡聚一堂……”意為“家人開心快樂地團聚在一起”。此處,習近平把他國視為是“家人”,在“家”中團聚。同時,“國家即家”隱喻中又涵蓋了“政府即家長”這個概念隱喻。例5中的“堅決破除”“發揮……作用”凸顯了“政府即家長”這一概念隱喻。在一國之內,政府是家長,要保證整個家庭的和睦相處和每個成員的健康發展。領導人之于國家,正如父母之于家庭一樣。作為家長,首先需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才能維持家庭基本開支,才能確保家庭各個成員健康發展。
3.1.2 “方位”架構
Lakoff和Johnson(1980:17)提出方位隱喻大多與空間方位有關,如:上-下、內-外、前-后、深-淺、中心-邊緣。
例6.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例7.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
例8. 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
例9.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例10. 我們將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完善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
在方位隱喻中,不同的空間方位表達不同的意義。例6中的“前進”,例7中的“向前”,例8中的“前行”,例9中的“上下”及例10中的“提上去”都體現出方位隱喻中的空間概念。“上”及“前”的隱喻意義并非是任意的,而是來自于人類身體的經驗及文化的影響。這兩個詞激活了可預見的、美好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方位架構。
3.1.3 “旅程”架構
旅程隱喻即把具體的“旅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抽象的、未知的概念域中去,用“旅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新的概念。
例11.中國人民將繼續與世界同行、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例12.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成功屬于勇毅而篤行的人。讓我們堅持開放共贏,勇于變革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例13. “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例14. 面向未來,我們要同舟共濟……
例15. 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旅程中,旅行者會在道路(例11、13)上與同伴同行(例11),在旅途中會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需要其具備探索創新精神,摸著石頭過河(例13),當然,前路漫漫,難免會遇到挫折,需要合作精神,同舟共濟(例14),迎接挑戰,逢山開路(例15),遇水架橋(例15),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到達目的地,實現了目標(例12)。以上隱喻性詞匯激活了“旅程”架構。
Lakoff認為,在政治話語中,詞語可以激活表層架構,表層架構再激活深層架構(汪少華、張薇,2017:148)。深層架構分析可以揭示語言表象下政治話語中的價值觀。一個詞可以激活一個或多個架構和隱喻(汪少華,2014:31)。
3.1.1中表層架構“家庭”架構激活了“合作”“共贏”和“開放”等深層架構,在這個大家庭中,需要家庭成員們共同努力,合作起來才能夠共贏。中國打開大門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在這個地球村里,只有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為亞洲和世界創造美好未來。3.1.2中方位詞匯“前進”“前行”“向前”“上下求索”和“提上去”所激活的“方位”表層架構進一步激活了全人類在歷史的潮流中需要不斷“合作”與“創新”的深層架構。3.1.3中的“旅程”表層架構也激活了“合作”與“創新”的深層結構。在“旅程”架構中需要旅行者結伴而行,同舟共濟,合作起來,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創新才能到達成功彼岸。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一個表層架構可以激活不同的深層架構;同時不同的表層架構也可以激活相同的深層架構。二者相互依賴,沒有表層架構無法體現深層架構的價值觀,離開深層架構,也實現不了表層架構的敘事說理。
在政治話語中,詞語可以激活架構,架構再激活道德系統。架構是分層次的,政治話語中最高級的架構是道德,它影響人類的推理和行動(汪少華,2014:31)。在架構體系中家庭道德模式起著統領深層架構和表層架構的作用。Lakoff(2002,2004)認為美國的政治結構正如家庭結構一般,但美國兩大政黨卻有著迥異的家庭道德模式:共和黨的道德模式為“嚴父”模式,而民主黨則屬于“慈父”模式。在國內,汪少華、張薇(2017)曾指出習近平話語的家庭道德模式為“慈親模式”。
從3.2的分析得出該開幕詞中表層架構激活了“開放”“合作”“共贏”和“創新”等深層架構,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以天下為己任,從國際視野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開放”“合作”“共贏”和“創新”彰顯出其“天下一家”的治國理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一家”概念隱喻是由“國家即家”這個隱喻引申而來。家庭中,每位成員都盡自己所能為家庭的美好未來而奮斗。在世界這個“大家庭”里,各個“小家庭”之間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應開放、合作、共贏和創新,正如家庭成員般的和睦融洽或左鄰右舍般的親如一家。
筆者通過分析總結發現以下例子分別從新外交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和新生態觀視角來詮釋習近平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如:
例16. 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例17. 面向未來,我們要對話協商、共擔責任,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理念……促進不同安全機制間協調包容、互補合作,不這邊搭臺、那邊拆臺,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例18. 面向未來,我們要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例19. 面向未來,我們要……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
例20.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共迎挑戰,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
由上述例子可見,基于深層架構“開放”“合作”“共贏”和“創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了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打造出新的外交觀、安全觀、發展觀、文明觀和生態觀,促進了世界先進力量謀大同,凝共識,共發展。“命運”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素,“共同體”為西方文化中的元素,“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融貫中西,匯通古今。在當今世界,各國面臨著共同的困難和挑戰,如該開幕詞中提到的氣候惡變,全球傳染性疾病等,讓全人類命運緊密相連,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每個國家命運與共,共同肩負起全球治理的偉大任務。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下”具有雙重內涵,既是理想的文明秩序,又是對中原為中心的世界空間的想象。新天下主義與傳統天下主義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去中心、去等級化,二是創造一個新的普遍性之天下(許紀霖,2015:4-7)。儒家“天下”情懷展現出來的世界意識與天下視野是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淵源(郭瑞,2018:31)。“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匯聚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與文明精華,其體現了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強調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發展而來的“文明發展的道路”“公平的道路”和“正義的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型的國際關系,是對“天下主義”的繼承和超越,是一種“新天下主義”。
“文化、文化代碼和文化敘事通常運用現有的范式、采用經濟邏輯:即運用現存的范式,而不采用新的范式。換言之,文化和文化元素的構建不是運用新的范式,而是基于現存的認知架構”(Gavriely-Nuri,2018:130)。
該演講中的“新天下主義”家庭道德模式運用了現有的文化代碼,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重新語境化。在上述語境中,習近平總書記整合了傳統的文化架構,如“天下大同”“天下主義”以及“仁”“義”“禮”等中國傳統文化代碼,再加上新的架構“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等,這些架構預設了當今世界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國際新秩序,以實現全世界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角色在架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架構都離不開角色。角色即語用身份,角色活動的場景即語境。狹義上的語境指語形、語義和語用結合的語言語境。而廣義上的語境是超越語言的各種領域的語境(魏屹東等,2015:207)。同時,語境分為宏觀語境和微觀語境。該論壇的宏觀語境是世界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衰退;微觀語境是推動亞洲和全球經濟發展。在該語境下習近平總書記話語中的天下情懷與“美國至上”“美國唯一”對比鮮明,也體現出“合作”與“自我中心”的文化差異。例如:
例21.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做出了中國貢獻。
例22. 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例23.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例24.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戰爭和沖突的陰影之下,……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例25. 無論中國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行國際體系,都不會謀求建立勢力范圍。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說話者的身份隨著語境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架構就是說話者對特定場景的概念化。習近平2018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屬于政治演講,演講者通過不同身份構建傳達出其對國內事務及對外關系的立場。在3.1.1的“家庭”架構分析中,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家人”“朋友”“伙伴”等身份構建,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概念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說者與聽者之間的距離,建立了說者與聽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得自己的觀點、倡議更容易被對方接受,提升了對方的心理認同,實現了交際意圖,更好地發揮話語的勸說功能,以達“言后之意”。在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的語境下,各國需要像家人一樣齊心協力,像朋友一樣彼此信任,像鄰居一樣互幫互助。這與美國的單邊主義形成鮮明對照。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通過當前語境中被激活的身份——“建設者”“貢獻者”和“維護者”(例25)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傳遞出中國愿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的信號。如例21、例22、例23、例24所強調的,中國呼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到全球治理這一偉大行動之中,將全世界人民利益結合起來,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同時“共享”全世界人民創造出來的文明發展成果。
本文融合認知和語用視角,從架構、隱喻、語用預設、語用角色等維度分析了習近平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詞。該開幕詞運用了“朋友”“上下”和“道路”等一系列隱喻性表達,激活了“家庭”“方位”“旅程”等隱喻性表層架構,“開放”“合作”“共贏”“創新”等深層架構以及“新天下主義”的家庭道德模式。此外,習近平通過“家人”“朋友”“伙伴”“建設者”“貢獻者”和“維護者”等多元身份構建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預設更加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國際新秩序。該研究融合認知與語用兩個視角,有助于讀者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可為中國政治話語研究提供借鑒,同時凝聚國際共識,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