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文章,原題:危機管理能力成為中國官員關鍵考核指標在相當長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考核任用各級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的核心指標,是GDP增長和貿易、投資、生產及就業等相關經濟數據。這被外界認為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政治推動力,但也造成環境污染、腐敗、社會不公等治理問題。自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對官員的考核指標逐步由經濟增長向治理中的危機管控能力轉移。而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危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轉變。這將給中國政治生態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在中國經濟告別高增長、逐步邁入“新常態”階段后,單純的經濟數據增長自上而下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與此同時,中共領導人開始強調包括危機管理在內的各種治理問題,官員的危機意識日漸強烈。
2015年股市罕見異常波動后,中國政府開始強調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黑天鵝”“灰犀牛”這些較陌生的風險管理術語,開始進入中國官員的詞匯表。此后,中國金融領域爆發P2P平臺“爆雷”事件、巨額債務導致公司破產等,驗證了培養金融危機意識的重要性。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美中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愈演愈烈,中國各級官員開始感受到國際關系領域爆發“黑天鵝”“灰犀牛”的可能性。中國政府和軍隊在應對新冠疫情過程中,展現出較為出色的危機管理能力,較早控制住疫情并恢復經濟增長。這與近些年中共領導層強調危機意識、提升官員的危機管理能力有很大關系。
然而,疫情尚未消失,全球經濟形勢處于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谷。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領導人再次強調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必要性。這顯然是告誡各級官員,危機尚未結束,危機管理能力仍須不斷加強。
官員考核指標變化的背后,其實是中國發展階段和理念的變化。中國在經歷高速經濟增長后,須進入“安全模式”來應對多年積累下來的各種潛在風險。風險既包括國內的也包括國際的,既有傳統政經領域的也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在當前危機管理中,衛生防疫能力和環境治理、減排能力已成為考核各級官員的重要指標。▲
(作者陳剛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助理所長)
環球時報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