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余曉洋 趙悅 舒坤良



摘 要:吉林省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所有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7.99%,其中僅玉米就占了69.59%,經濟作物所占比重較小。該文通過測算2014—2018年吉林省東、中、西各區域主要農作物的平均規模優勢指數、效率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種糧食作物在吉林省東、中、西部的比較優勢差異,進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方向。
關鍵詞:糧食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比較優勢;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F32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3-0023-03
Study 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Main Grain Crops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U Di1 et al.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lin 130033, China)
Abstract: In 2018, the proportion of rice, corn and soybean crops accounted for 87.99% of all crops, of which corn accounted for 69.59% of the sowing area, and cash crops accounted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crops in Jilin Province.By measuring the average scale advantage index, efficiency advantage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dex of the main crops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 from 2014 to 20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ree kinds of grain crops:corn, rice and soybean, thus put forward the main food crop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nting restructu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Jilin province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度推進,對稻米的市場需求正從“求高產”進入到“重優質”的時代,對供給的要求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吉林省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所有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7.99%,其中僅玉米就占了69.59%,經濟作物所占比重較小。吉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在于糧食作物內部結構的調整,其中以玉米內部結構的調整為主。建立合理的作物結構,以“糧改飼”戰略為優化路徑,以農戶“種養結合”經營結構為行動支點,推進玉米核心產區的“糧改飼”,更利于優化玉米內部的種植結構[1]。為了更加合理地對吉林省內不同區域間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及定位,筆者采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測算不同區域間各種產品的優勢差異。按照吉林省農業區域劃分方法,將吉林省9個地市(州)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其中,東部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中部包括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西部包括白城市、松原市。
1 研究方法及計算公式
采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計算吉林省東、中、西部,玉米、水稻及大豆這3種主要糧食作物的規模優勢指數(SAI)、效率優勢指數(EAI)及綜合優勢指數(AAI)。
式中:SAIij為規模優勢指數,GSij為i區j種作物的播種面積,GSi為i區所有作物的播種面積;GSj為全國j種作物的播種面積,GS為全國所有作物的播種面積。若SAIij>1,則說明i區j種作物具有規模優勢。
式中:EAIij為效率優勢指數,Nij為i區j種作物的單產,Ni為i區所有作物的平均單產;Nj為全國j種作物的平均單產,N為全國所有作物的平均單產。若EAIij>1,則說明i區j種作物具有效率優勢。
AAI=√(SAI×EAI)
式中,AAI為綜合優勢指數。綜合優勢指數適合于一國范圍內的不同區域間某種產品或同一區域不同種產品間比較優勢的測算和比較。
2 主要糧食作物比較優勢的區域差異
2.1 玉米 由表1可知,實際上東部山區在玉米種植上的綜合優勢最弱,但近年來在玉米臨儲價格的拉動下,東部山區的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呈迅猛增長趨勢,但隨之導致了毀林開荒問題。據統計,2015年東部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較2007年增長了87%。東部山區作為冷涼地區,已被劃定為國家的“鐮刀彎”地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自2016年開始削減東部地區玉米種植已經成為必然選擇。因此東部山區“弱糧”選擇即是減少種植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玉米,對于毀林開荒種植玉米的應盡快實施退耕還林,結構優化方向上應將“強特”作為主要目標。
由表1可知,在優越的自然稟賦條件下,吉林省中部地區玉米種植有著絕對的綜合優勢。吉林省中部是玉米的核心產區,當前發展應由“增量”定位向“優質”定位發展,突出“優糧”的優化方向;在玉米品種結構方面,重點增加飼料玉米種植面積和專用玉米種植面積。西部地區雖在主糧作物上不具有綜合優勢,但西部地區土地廣闊,在玉米和水稻種植上一定的規模優勢及較小的綜合劣勢。